無性戀:不愛男也不愛女。(2013.04.30)
〔國際新聞中心/法新社巴黎28日電〕
朱利安沒有女朋友,因為他從不渴求有個她;他也不愛男人,對他們一樣「性」趣缺缺。27歲的朱利安說,他反而覺得,以「無性戀者」(asexual,又稱「第四性」)身分「出櫃」,才會感到快樂。
法推廣「無性戀節」
生長在以戀愛與誘惑著稱的法國,朱利安的案例可能很奇特,但根據研究,所謂「無性戀」 其實占全球總人口的1%。換言之,單是在法國,就有數以十萬計是無性戀者,最近法國就有個新近成立的組織,積極推廣「無性戀節」(Asexuality Day)。
來自法國中部的朱利安自稱從事電腦工作,但不願透露姓氏。他受訪時說,「我有天晚上看 電視,才發現自己是無性戀者」,在那之前,「我不覺得自己正常,所以極力壓抑」。他說,他曾與一個女朋友發生關係,但只是為了滿足她,而非自己。
朱利安發現自己是無性戀後,上網路論壇找專家諮詢,在那裡認識一名也是無性戀的女孩, 現在與她維持無性但快樂的關係。
多數人仍對無性戀存有誤解,特別是性話題遍佈報章、電影與電視的國家,現今相關研究也 少之又少。法國無性戀能見度協會(AVA)副會長保羅解釋無性與禁慾的不同:「社會認為性是必要的東西…我們擔心缺乏性慾會被認為是不正常、是缺乏自由、是因為心理因素或教育嚴格。無性也是性慾的一種…認同無性的存在與效力,遠比審判或批評重要。」
性學先驅金賽(Alfred Kinsey)在1940年代晚期碰觸無性戀議題,當時他發明一種量表,絕對的異性戀者是0,絕對的同性戀者是7,但無性戀被歸類到另一「X」類;金賽也發現,女性無性戀比率比男性高很多。
金賽之後,無性戀研究沉寂一時,直到2004年加拿大學者博加特(Anthony Bogaert)發表相關 研究才重新掀起討論。2010年起,國際間每年舉辦無性戀意識週,但法國發起所謂的「無性戀節」,倒是前所未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