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05 06:42:07→☆ 魅格格 ★←

【焦糖蜜蠟】打破中東婦女性禁忌_2007.11.03

想到中東的女性,一般人的印象,大多是保守拘謹,不過最近黎巴嫩推出一部女性電影,劇中描寫5位黎國女性在性壓抑的阿拉伯世界中,卻有著外遇、同性戀、婚前性行為等不被認同的性關係,整部電影探討在當地被認為是禁忌的女性話題,開放程度仿佛就是黎巴嫩版的「慾望城市」。
做頭髮、擦指甲油,在貝魯特一家女子美容院裡,5位黎巴嫩年輕女子分享她們的生活、愛情、失望和害怕,有人和已婚男子搞外遇,有人是同性戀,還有人有婚前的性行為,在性壓抑的阿拉伯世界中,全都赤裸裸地呈現。

這一部名為【焦糖蜜蠟】的電影,探討中東婦女性慾望的禁忌話題,大膽的程度,有人認為像是黎國版的「慾望城市」。

導演蘿芭基表示:「談論性這個主題,是因為我們不應該害怕,我們也不該假裝好像所有的事情都是美好,事實上根本不是。」

34歲的女性導演蘿芭基表示,黎巴嫩的女性長期在東西方文化中掙扎,這部電影希望展現出女性在傳統、家庭、宗教的壓抑下如何自處,也希望讓西方世界看到中東婦女最人性的一面。

***版主感想***


我想~性別只是人的表面~
內在的靈魂最重要吧!

現在的社會早已是無性別時代了~
相愛的兩個人
只要是真心的
性別又有什麼關係呢?
結婚的人~
就一定會遵守當初結婚的"誓言"嗎?

如果會的話~
那台灣的離婚率..
也不會那麼高了...
邱妙津自1988年開始發表小說,1991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鬼的狂歡》,收入了短篇小說六篇,作家在序言裏處處暗示了自身被同性戀的性取向所困。1994年她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鱷魚手記》(13),以第一人稱記錄了女同性戀者深刻的心理困擾,1995年在巴黎自殺身亡,留下了心理自傳小說《蒙馬特遺書》和幾篇短篇小說。我注意到評論界對邱妙津的作品所描寫的同性戀困惑及其對同性戀認同上的偏差有所批評(14),其批評立場來自女性主義,但似仍然沒有解釋邱妙津現象的文化意義,即邱妙津對自身性取向的痛苦和絕望究竟從何而來?本論文認爲,邱妙津現象正反映了臺灣解嚴初期時代同性戀文化所處的新的曖昧階段:一方面是同性戀文化已經獲得了公開表達的權利,另一方面則在當事人及其社會環境對此文化現象依然存在著痛苦的認同迷惑,或可以說是所羅門的瓶子將啓未啓,瓶中之魔欲出未出之際,黑箱密櫃裏充滿神秘主義的騷動。邱妙津所創造出來的鱷魚形象,集中體現了這種時代衝突下同性戀文化的悲慘處境,給這個形象烙上了時代暴力的血色印記。



  《鱷魚手記》尖銳地表現出時代變化與同性戀現象所面對的新的文化困境。這部小說是由兩個文本組成,一個是敍事者四年大學生活的隱秘心理的逐年手記,著重傾訴了女同性戀者的悲情掙扎;另一個則是插入在每年手記裏的以鱷魚爲主角的書寫片段(簡稱“鱷魚片段”),兩個文本表面上互不相關,但又互相照應,以鱷魚影射女同性戀者,賦予了“鱷魚”全新的文化闡釋。或者說,鱷魚從被發現、關注,到被追尋、渲染、誘捕和迫害,以致最後的自焚,構成了同性戀文化被公開後所面臨的全社會輿論的變相追剿處境,而鱷魚最後的遺言與自焚,也讓人想起了鳳凰涅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