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21 08:23:37小操

講習心得

趁著老闆出國的這幾天,趕緊把缺交心得補一補。

前兩個禮拜聽了以前統計老師講Rubrics,我以前一直以為rubrics是作答指引,原來她是指評分指引阿..

時間:2009.11
講題: Rubrics—實作評量的評分標準

實作評量是最能反映教學目標與教學情境的評量方式,而評分標準則是對實作評量的實施是否適當,以及實作評量對教學是否能有正面影響的重要因素。老師的演講中,回顧了實作評量與評分標準的相關概念,並舉出一些在不同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學科領域的一些實作評量實例,最後以自身經驗說明「實作評量」在台灣社會的相容性與可行性。

實作評量(performance assessment)又稱為真實評量(authentic assessment),有時也以檔案展覽(portfolio showcase)的形式呈現,而根據林教授在演講中指出之定義,實作評量是指「使受試者去執行生活任務,藉以展示對知識及技能作有意義地應用」的評量方式,當中可能包括了評量受試者實作任務(過程),以及結果的評分標準(Rubrics)。不同於傳統紙筆測驗「選擇反應」、「人為建造」、「回憶再製」、與「間接證據」的特色,實作評量的特色為「執行任務」、「真實生活」、「建構應用」、與「直接證據」,可以「擬真」與「似真」的角度,反應教學成果。實作評量重視學生能否其學識與思考為基礎,對真實任務(task)採取適當策略(strategy)來完成。在教學意義上,其能直接反應教學目標。但林教授強調,實作評量並非在所有情境下都是最的選擇,測驗評量的作答方式以及作答質量(response amount)應依測驗的目的來決定。

教授的演講中指出,實作評量的發展,有六大層面:標準(standard)、任務(task)、規準(criteria)、評分指引(rubrics)、基準點(basic level)、以及調整教學(adjust instruction)。其中講題重的部分評分指引(Rubric),根據*Popham(1997)的定義,包含了四個要素:評分規準(evaluation criteria)、內涵描述(quality definition)、評分策略(scoring strategy)、以及典型表現者(sample scored responses)。以基測國文作文為例,「用詞淺字」、「內容架構」等為評分規準,而描述內容架構好壞差別的文字敘述為內涵描述(quality description),作文評分的策略為整體評分(holistic scoring)而非分項評分(analytic scoring),在教育部網站上也公佈了一及分到六級分的作答樣本,基測國文作文的評分標準,完整包含了林教授在演講中所提到的四大要素。
實作評量有時會以活動的形式納入在教學中,例如在美術教學中,教師的評量就可能是要求學生完成一項作品的任務,或是在體育教學中,要求學生能夠流暢完成一項運動技能(如三步上籃)等,通常只需要作出實作評量發展中的「通過標準」面向即可,不須有詳細的評分指引,而活動又能與教學相輔相成,達到很好的效果。然而,要在大型升學考試中納入實作評量,例如在基本能力測驗中加入國文作文的大題時,就需要有發展完整而詳細的評分指引。教授提出,作文以級分制評分比以分數評分要來的可靠,並且評分指引中的評分規準和內涵描述都應簡短、易掌握,評分時以各級分的典型表現者為例在評分者心中建立一個架構,才能使評分標準發揮最大作用,主觀判斷因素的誤差減到最小。教授同時提到,在教育部網頁上公佈評分標準,以及典型表現者範例,可以幫助教師了解教學的目標,並且安定家長的心態,使他們不會過於擔憂自己的孩子作文表現不夠好,在基測中無法拿到高分。

透過教授深入淺出的引導,我得以將評分標準(rubric)的概念再度釐清,也了解到測驗發展與教學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大型測驗如基測,在台灣可以說是升學主義的中心指標,若為促使教師將寫作納入教學中而在基測裡加入作文,卻又無法釐清評分標準時,則會使測驗中所佔的分數比例成為眾學者搶食的大餅,學生的權益易被忽略。考試領導教學的社會現象不易改變,而測驗發展者選擇在時代背景下作他們能做到的事,也就是以革新考試題型帶領教學向學者們所相信的正面方向改變,相信在此漸次推動的力量下,教學的焦點能逐漸由低階層認知、記憶提升至思考、比較,與綜合運用的層面。


以上,我的心得。今天可以睡好了。冏

上一篇:日劇

下一篇:U-turn 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