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4 17:29:15likavia
架空之城
在台北唸書將近四年的時間裡,機場,不知不覺成為我對這座城市感受現代化程度的關卡;再來就是學校的周邊環境,還有往返各地必經的公館捷運站。不長不短的時間裡隨著週遭的物換星移,小則學校附近的商圈如曠野上奔走的游牧民族一方面需要汲取水源,另一方面卻又得聽天從命,不斷地遷徙,尋找維繫生命的泉源;大則為心境上的轉變,從剛開始的新鮮好奇歷經過歲月的沖刷、日曬雨淋,表層的皮膚逐漸被削薄,看見鮮紅的血肉。
這些日子出境過三次,從中正機場到香港赤鱲機場,最後抵達吉隆坡國際機場,再坐計乘車回到靠近麻六甲海峽的一個小市鎮,如此來來回回。每次不管是來或往,總需要重新調適,重新適應所謂的“三度”——制度、速度、態度的轉換。在台北生活是一種方式,一種態度;回到家裡卻又是另外的一些甚麼。我想可能是兩地差距太大的緣故吧!在這之前,我一直都不曉得該如何去評估自己居住地區的發展水平,就算是粗暴地將“落後”兩個字狠狠地灌注在它的頭上,總會有個層次之分吧。後來,直到我踏在台北的土地上,到花東、綠島等周游一圈,我才有了一點概念。同樣是居住的兩個地方,其中一個的發展步伐卻慢了整整十幾年。我像是童話故事裡愛麗絲夢遊仙境般,從一個充滿大自然原始氣息的地方掉入另一個高樓大廈聳立的城市;隨時要借用小叮噹的時光機,跟著這座城市、那片鄉野來調整我的步伐。稍不留神,恐怕會出錯的。我的第一個秋天是走在公館商店前排,即使不覺得冷,也要順應當季氣候穿長袖上衣,因為整條街就只有你一個人這麼穿,免不了會引起旁人不解的眼神。從一對對張開的瞳孔,我解讀到“異類”兩個字。
後來,隨著經驗的累積,多次碰撞的結果漸漸習慣了。習以為常是不是就代表逆來順受,生命的自主似乎還在沉睡當中……?
於是乎,有人在口音上奮力矯正,努力地標準化和開始遣用“有深度”的詞彙來表達想法,就像害怕原本慘雜著濃濃鄉音的英語的雜質不小心攀爬到滿口流利美語的枝椏上,露出破綻。(要小心將它們收好,藏在心中不易被人發現的陰暗角落。)又或者是,嘴巴哽著硬幫幫且無味的法國麵包,不斷地用法語告訴別人,同時催眠自己說,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阿!)一旦闔上雙眼,彷彿置身在巴黎塞納河畔的左岸咖啡館,造型典雅的杯子盛滿了對異國文化的追隨,從水中的倒影赫然發現自己變成了法國人!頂著烏黑頭髮、黑眼珠、黃皮膚的法國人,走在人潮洶湧的街道上,幸虧沒被人發現。原來大家的裝扮是一樣的。
用最快的腳步死命地往前跑,帶著逃脫的心情鑽進了捷運站敞開的大嘴巴。這裡儼然是個庇護所,有再熟悉不過的空間設計。不管身處在哪個站,依舊不會迷失方向。大家井然有序地遵照著腳下的指標排成一行,絲毫沒有要超越斜線範圍的衝動(不像上次回去時在機場等候捷運,猛然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傻乎乎地任由爭先恐後的人群擠到最旁邊。),有人在臉上書寫“無表情”、“冷漠”等字眼。距離捷運抵達還有3分鐘,把握時間將牆上的圖像廣告文案用最快的速度瀏覽過一遍,還有昨天未消化的,也一併吐出來反芻。人口一張,反覆地背頌著昨日的,談論今天的、最新的,倘若跟不上恐怕又要被拋在後頭了。塞滿整個腦袋的訊息來不及整理有時候就像不通水的馬桶,發出陣陣的惡臭。除了忍耐著,然後硬生生地將它們重組之外,我再也想不到更好的辦法了。假設有一天這些資訊多得不在人類所能負荷的地步,我們是不是就得像電腦般不斷地擴大它的硬碟或更換記憶體?想起從前家裡沒有電腦,不是也這樣活了將近二十年。更多的時候是趁早餐的時間呷一口咖啡,將報紙從國際版到國內各個新聞,還有副刊、繽紛娛樂版扯底地翻閱過,同時也進行著清理資訊垃圾的工作。(因為垃圾為數不多)小小的角落有咖啡和油墨香悠閒地隨著空氣的粒子在滾動。如今使用電腦只有短短三年多,生活似乎早已擺脫不了它。是環境的不同嗎?是時間在不知不覺中被壓縮了嗎?還是人類習慣了和電腦互動的模式?
捷運不斷往前衝刺,窗外的景物遠遠地被拋掉,我的視覺卻隨它們的方向移動。高低不一的水泥建築構成窗外一幅畫,偶然看見有點點綠意,是哪家在屋頂上築了一座秘密花園?就像台北其他價格比較昂貴的地段,就連植物生長的範圍也被規範起來。曾經看過一位飛行員相關的報導,由於他工作的關係,經常得在空中飛行,反而格外珍惜腳踏實地的感覺。如此看來,他是比這些花草幸運多了,至少他有行動的能力。反觀它們只有接受著主人移植的命運,曾經屬於它們的土地,早已成為古老的神話。將土地化為價值不菲的房屋,數量越多越好,大家來分一杯羹。然後將土地的“原住民”或搬遷或驅趕到邊緣地帶,像自認為文明的清教徒,卻用了最野蠻的手段殘殺當地的原始部落,替他們進行一場文化換血的祭典。
『公館站……』,晚上9.35分,我準時抵達目的地。就跟其他人一樣,空出電梯左側的走道。頂著台北夜晚暗紅色的天空,抓一把家鄉的星光,思緒飄得好遠。
這些日子出境過三次,從中正機場到香港赤鱲機場,最後抵達吉隆坡國際機場,再坐計乘車回到靠近麻六甲海峽的一個小市鎮,如此來來回回。每次不管是來或往,總需要重新調適,重新適應所謂的“三度”——制度、速度、態度的轉換。在台北生活是一種方式,一種態度;回到家裡卻又是另外的一些甚麼。我想可能是兩地差距太大的緣故吧!在這之前,我一直都不曉得該如何去評估自己居住地區的發展水平,就算是粗暴地將“落後”兩個字狠狠地灌注在它的頭上,總會有個層次之分吧。後來,直到我踏在台北的土地上,到花東、綠島等周游一圈,我才有了一點概念。同樣是居住的兩個地方,其中一個的發展步伐卻慢了整整十幾年。我像是童話故事裡愛麗絲夢遊仙境般,從一個充滿大自然原始氣息的地方掉入另一個高樓大廈聳立的城市;隨時要借用小叮噹的時光機,跟著這座城市、那片鄉野來調整我的步伐。稍不留神,恐怕會出錯的。我的第一個秋天是走在公館商店前排,即使不覺得冷,也要順應當季氣候穿長袖上衣,因為整條街就只有你一個人這麼穿,免不了會引起旁人不解的眼神。從一對對張開的瞳孔,我解讀到“異類”兩個字。
後來,隨著經驗的累積,多次碰撞的結果漸漸習慣了。習以為常是不是就代表逆來順受,生命的自主似乎還在沉睡當中……?
於是乎,有人在口音上奮力矯正,努力地標準化和開始遣用“有深度”的詞彙來表達想法,就像害怕原本慘雜著濃濃鄉音的英語的雜質不小心攀爬到滿口流利美語的枝椏上,露出破綻。(要小心將它們收好,藏在心中不易被人發現的陰暗角落。)又或者是,嘴巴哽著硬幫幫且無味的法國麵包,不斷地用法語告訴別人,同時催眠自己說,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阿!)一旦闔上雙眼,彷彿置身在巴黎塞納河畔的左岸咖啡館,造型典雅的杯子盛滿了對異國文化的追隨,從水中的倒影赫然發現自己變成了法國人!頂著烏黑頭髮、黑眼珠、黃皮膚的法國人,走在人潮洶湧的街道上,幸虧沒被人發現。原來大家的裝扮是一樣的。
用最快的腳步死命地往前跑,帶著逃脫的心情鑽進了捷運站敞開的大嘴巴。這裡儼然是個庇護所,有再熟悉不過的空間設計。不管身處在哪個站,依舊不會迷失方向。大家井然有序地遵照著腳下的指標排成一行,絲毫沒有要超越斜線範圍的衝動(不像上次回去時在機場等候捷運,猛然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傻乎乎地任由爭先恐後的人群擠到最旁邊。),有人在臉上書寫“無表情”、“冷漠”等字眼。距離捷運抵達還有3分鐘,把握時間將牆上的圖像廣告文案用最快的速度瀏覽過一遍,還有昨天未消化的,也一併吐出來反芻。人口一張,反覆地背頌著昨日的,談論今天的、最新的,倘若跟不上恐怕又要被拋在後頭了。塞滿整個腦袋的訊息來不及整理有時候就像不通水的馬桶,發出陣陣的惡臭。除了忍耐著,然後硬生生地將它們重組之外,我再也想不到更好的辦法了。假設有一天這些資訊多得不在人類所能負荷的地步,我們是不是就得像電腦般不斷地擴大它的硬碟或更換記憶體?想起從前家裡沒有電腦,不是也這樣活了將近二十年。更多的時候是趁早餐的時間呷一口咖啡,將報紙從國際版到國內各個新聞,還有副刊、繽紛娛樂版扯底地翻閱過,同時也進行著清理資訊垃圾的工作。(因為垃圾為數不多)小小的角落有咖啡和油墨香悠閒地隨著空氣的粒子在滾動。如今使用電腦只有短短三年多,生活似乎早已擺脫不了它。是環境的不同嗎?是時間在不知不覺中被壓縮了嗎?還是人類習慣了和電腦互動的模式?
捷運不斷往前衝刺,窗外的景物遠遠地被拋掉,我的視覺卻隨它們的方向移動。高低不一的水泥建築構成窗外一幅畫,偶然看見有點點綠意,是哪家在屋頂上築了一座秘密花園?就像台北其他價格比較昂貴的地段,就連植物生長的範圍也被規範起來。曾經看過一位飛行員相關的報導,由於他工作的關係,經常得在空中飛行,反而格外珍惜腳踏實地的感覺。如此看來,他是比這些花草幸運多了,至少他有行動的能力。反觀它們只有接受著主人移植的命運,曾經屬於它們的土地,早已成為古老的神話。將土地化為價值不菲的房屋,數量越多越好,大家來分一杯羹。然後將土地的“原住民”或搬遷或驅趕到邊緣地帶,像自認為文明的清教徒,卻用了最野蠻的手段殘殺當地的原始部落,替他們進行一場文化換血的祭典。
『公館站……』,晚上9.35分,我準時抵達目的地。就跟其他人一樣,空出電梯左側的走道。頂著台北夜晚暗紅色的天空,抓一把家鄉的星光,思緒飄得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