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2 13:17:48慢慢 (胡嘉琪)

農曆過年前與自己獨處 電影書籍回顧(二)

那天突然聽到林憶蓮的歌

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歌

[聽說愛情回來過] 以及 [當愛已成往事]

想起年輕的時候很容易沉浸在那種 [想見又不能見的傷痛] 中

現在聽著歌 覺得雲淡風輕

反能單純欣賞她的歌聲

 

老公對於亞洲文化的評語到很中肯

[愛情] 在傳統亞洲文化中是[不容於世]的

所以每部電影中相愛的人最後不是生離就是死別

 

在 NETFLIX  看了二零零五年的電影 [或許 愛  Perhaps Love]

覺得電影的名字到是很貼切也很誠實

劇中周迅與金城武

當年在貧窮中分享的落難情誼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發展成真正的愛

就像是過去一個世紀以來

多數亞洲國家還是在努力擺脫貧窮

個人的成就總是被擺在第一位

 

至於   十年後的重逢

是多年來糾結的一種癡迷與復仇的恨意

也是一種從自卑中轉而變成的自大與自戀

 

劇中張學友與周迅   一個是導演 一個是演員

兩人之間的是一種互助合作的契約關係

也是社會上大多數夫妻之間關係的寫照

因為互相需要 所以他們多年來繼續在一起

但也因為一直在一起    所以生活變成不斷在滿足對方的需要

身為導演的張學友   在看穿他們關係之本質之後

從憤怒到放手

給了彼此最大的自由

這樣的選擇  很誠實    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愛

所以 至少在電影結束的時刻 三個人都變得更誠實了

他們跟自己也建立起比較真實的關係

雖然 他們還沒有找到愛

但[或許]    他們在找[愛]的路上往前邁進了一步

 

只是 亞洲這個世代在文化上  也一直還在[或許 愛]的階段

前一陣子在朋友的推薦下   看了幾集的[敗犬女王]

三十幾歲的女主角    以成就為重     所以連選老公也一直困在自己腦中的社會期待中    很難協調心理面衝突的聲音     也很難對自己誠實

 

當我們只在乎成就利益與享受的時候    就只能變成[自戀]

就像是美國的媒體電影反映出的是一種集體[自戀]的文化

 

亞洲許多國家都經歷過時代的悲劇

確實   在某些時代背景下    人們遭受太多 [身不由己] 而生離死別的傷痛

只是    我們這個中青或年輕的世代    有著比前一代多太多的資源

如果   我們可以少一點焦慮   少一點自戀

[或許]    我們可以努力擺脫這種集體的[想愛又不能愛的傷痛]

 

 

 

 

慢慢 2012-01-29 02:24:38

我忘記當年我說些什麼啦
不過我知道我很愛說話
上課時總是不由自主的發表意見
不是因為我覺得自己的意見比較重要
只是一顆寂寞與充滿問號的腦袋(在理工科多年後)
很興奮自己找到一個人文空間
所以就控制不住自己地想要跟人對話

我現在的關係也延續著一樣的基調
就像你說的
我們從來就沒有幻想過白紗名車豪宅
雖然我們念的是一樣的高中
(好像那個敗犬女王也是從名校高中畢業的)
可是我們的夢想在那個年紀就不太一樣
對你來說 可以一起自助旅行可以一起耕耘生活的人是理想的伴侶
對我來說 我需要有人跟我對話
我不知道
等我們老一些
這幅圖像會有什麼變化
只是在這樣的道路上走著
我喜歡我們都挺誠實的
:)

佳宜 2012-01-25 18:15:54

讀著這篇文章,看著你的抬頭,忽然想起了多年前一起上課時的幾堂課,開放式的對話,你長篇地說著你的思緒,而我則跟著你的思緒,一再沈澱許多不同卻又同時被勾起的相關或相對的記憶或思考,而最終還是很難好好沈澱後,能夠真的呈現些什麼﹍即便有時努力後能夠擠出一些像是結論的東西,下課了,未沈澱的繼續慢慢沈澱。
關於愛情,我還是混淆的,而也還是很清晰地就是連結到早逝的外婆,解釋應該是我還是把照顧與愛情混在一體,外婆的生活裡應該沒有所謂的『愛自己』。
而對於愛情,我最早的憧憬,不是白紗而是一起努力面對生活,如果更具體一點,應該就是在研究所時(除了因為念輔導而開始哀怨男友無法對話外)很期待著我的對象是個可以跟我一起自助旅行的人。即便到現在,我還是覺得窮窮地但有個可以一起努力持家的伴遠比富有而到處消費的伴浪漫也真實很多。

在思考,所謂的真實,也許是因為貼近我習慣吃苦耐勞的自我概念。想一想還真是自虐,這一點從唸輔導所就是個證明嗎(吧)?

但也常常覺得人生很多課題要去面對,特別是好好跟自己連結,似乎那樣的愛情就是退到比較後面的課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