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4 23:59:23Mina

《迷園》中父權和女權的角力-3

五、 結論

李昂在黃秋芳曾於訪談中表示:「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寫人性,而人性是被社會所制約的,所以我很願意去探討社會制約所影響的人性問題。」(黃秋芳 1987,41)。由於生長的背景,使李昂看待世事的角度是關切而又充滿批判的,她清楚明白的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想法,就像她一貫強調文學的最終目標在寫人性,而人性是被社會所制約的,所以她很願意去探討社會制約所影響的人性問題。

為傳統思想的文化影響,導致「男性」與「女性」在大家的心中不只是生理上的不同,而在社會上、價值觀上、甚至日常生活上也被分出了性別。到了近代,女性意識開始抬頭,女性開始為自己的權利發聲,開始奮力跳脫被社會賦予的框架,打破男性賦予給女性的輪廓,但是台灣這樣一個父系社會,仍然給女性許多不平等的壓迫。

《迷園》——世紀末的女性伊甸園,這樣一個變調的伊甸園就出現在《迷園》中——二十世紀末的台灣,雖然女權勢力抬頭,卻仍然被男性霸權、父權社會所支配著,難以逃脫。朱影紅為情所迷、所困,所以始終逃不出林西庚的宰制,即是最後找回了自我,父親加諸於她的深切期許,朱影紅還是無法擺脫。最後朱影紅重建了家族系譜,深具諷刺的是,是以父系社會為主的父系系譜——朱氏家族譜中,沒有先祖陳氏夫人、也沒有朱影紅在其中。透過文本耙梳,顯現出父權社會影響下之強勢,即便女權反擊,力量仍不足以撼動父權,這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父權強勢的一種面貌。


引用文獻

1. 專書
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
李昂。1998。《迷園》。台北:麥田。
邱貴芬。1998。《「(不)同國女人」聒噪》。台北:元尊文化。
黃毓秀。1993。〈《迷園》中的性與政治〉。載於《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頁69-107)。台北:時報。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1999)。《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市:女書文化。
2. 期刊文獻
彭小妍。1995。〈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解讀《迷園》〉。《中外文學》,24(5),72-91。
黃秋芳。1987。〈給不知名的收信人——李昂的《一封未寄的情書》〉。《自由青年》697期,41。
3. 學位論文
洪珊慧(1998)。《李昂小說研究》。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參考文獻
1. 專書
邱貴芬。1997。《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
施淑。1992。〈迷園內外-《李昂集》序〉。載於《李昂集》(頁9-12)。台北:前衛。
張小虹。1995。《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台北:聯合文學。
2. 期刊文獻
邱貴芬。1996。〈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5(5),7-27。
劉玉華。1996。〈解析《迷園》的政治與性別認同〉。《輔大中研所學刊》,6(6),417-427。
3. 學位論文
江寶釵(1994)。《論《現代文學》女性小說家:從一個女性主題出發》。台灣師大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補充

所謂「戀父情結」,朱智賢主編的《心理學大詞典》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這麼釋義:「女兒親父反母的複合情緒。佛洛依德把小女孩在性器期,逐漸認識到自己沒有男性生殖器,以及對父親產生深情專注,因而埋怨、妒忌母親,想把母親置諸一邊,取代她位置的願望,即稱為戀父情結。」。另外,根據研究,女孩對母親的埋怨與妒忌的交織情緒,發展成「戀父情結」,一般需要三個條件:一是家庭裡陽盛陰衰;二是父女相依為命,或父女親近超過母女的親近;三是女孩個性內向,心理稚嫩,富含「嗲」氣。從小說文本來看,朱影紅的家庭符合了一、二點:家庭以男生居多,朱影紅上有兩位兄長;朱影紅從小就與父親十分親膩。

佛洛依德的心裡分析理論中——陽具崇拜期:子女和父母親的關係出現關鍵性的轉變。女孩在陽具崇拜期出現陽具嫉妒,因為她的缺憾而自我想像的成為次等的成人,陽具的欠缺造成女孩對於母親的怨懟,成為女孩疏遠母親的原因之一。女孩遺棄母親,試著將她自身代入母親之於父親的位置。

臺灣的父權家庭制度是基於中國人的「父系系譜」此思維結構演化而來。在臺灣移墾、日據時期的社會,充分地體現「父治」與「男性宰制女性」的父權式的社會關係。現今父權家庭規範在父系的宗祧繼承上仍是屹立不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