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5 13:30:32造型新祕~vita

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一書~~~推推推





名主持人于美人所主持的「國民大會」節目介紹《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一書

**** 內容簡介--
環境或食物裡的合成化學物質其實不是致癌的主因;父母遺傳給你的基因不一定會讓你成為十大死因的受害者;
狂吃維他命並不能長期保護你免受疾病的侵襲;你的醫生恐怕不知道該如何讓你活得最健康……那麼,到底要怎麼做才能維持健康呢?

《救命飲食》告訴你,答案就在於我們吃的食物。
被譽為營養學愛因斯坦的柯林.坎貝爾博士,出身於傳統的酪農家庭,他也曾經深深相信牛奶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食物,
並鼓勵人們多多攝取牛奶、蛋和肉類,因為這些食物含有許多「優質」動物性蛋白質。
然而,在坎貝爾博士開始協助進行一項改善菲律賓貧童營養不良的過程中,
他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秘密──攝取最多蛋白質的孩童,最容易罹患肝癌!
同時期的另一份印度研究報告也指出,在被投以致癌物、
並且在飲食裡分別含20%蛋白質和5%蛋白質的二組大鼠中,產生肝癌病變的比例是100比0!
你絕對可以掌握自己的健康,答案就在你的筷子夾起了什麼。
聯合報 讀書人熱情推薦《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 2007.5.13


(轉載)跟花椰菜談戀愛 【聯合報/莊裕安(作家、醫師)】2007.05.13 05:32 am

評《救命飲食》
T‧柯林‧坎貝爾、湯馬斯‧M‧坎貝爾二世著呂奕欣、倪婉君譯 柿子文化公司

一開始對《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鏞》這樣的中譯書名有所排斥,因為原書名是較含蓄的《中國營養研究》。不過讀畢全書,倒是很能接受加上驚嘆號與問號,認同有點氣急敗壞的書名,事不宜遲啊!

柯林‧坎貝爾並不是新世紀的心靈導師,他只是沒有預設立場的科學家,生長在維吉尼亞農場,非常習慣牛奶、培根、煎蛋、香腸的美式早餐。最早他學的是獸醫,後來專攻動物營養學。因為研究黃麴毒素與菲律賓兒童肝癌、營養不良的相關性,一腳踏入東方飲食領域。

營養好的菲律賓小孩比營養不良的容易得肝癌,更精確的說法,肝癌關乎膳食蛋白質比例而非黃麴毒素。在印度,也有人發現控制癌症,食物的威力大過致癌物。這只是前奏,後來坎貝爾更主持康乃爾、牛津、中國科學院聯手合作,號稱有史以來最廣泛人類飲膳、生活形態與疾病的「中國營養研究」計畫。

這個研究更篤定坎貝爾的信念,中國二十七省六十五縣的貧窮農民,按理說吃得比美國人差,但七種癌症罹患率與死亡率,卻遠比美國人低。中國農民平均比美國人每天多攝取一千大卡熱量,平均體重卻比美國人輕。不只癌症,中國式飲食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自體免疫疾病、骨質、視力、老化都占盡優勢。

坎貝爾這個信念已經貫徹四十年,其間經過跟他主張完全相反的「阿特金飲食法」、「邁阿密飲食法」征服全美,美國人奉低碳水化合物高脂高蛋白減肥食譜當聖經,他是如何懊惱與擔心。隨著教主崩殂,「阿特金食譜」如今不只無法長期減肥,更帶來莫大後遺症。從美國人肥胖比例,以及因為營養不當造成的疾病,美國錯誤的飲食政策,確實耽誤一個世紀的健康。

用一個意念概括坎貝爾飲食法,那就是「全食物蔬食」。一般人大概可以接受素食比葷食健康的觀念,但還留有「奶蛋素」比「純素」不易營養不良的印象。蛋黃的膽固醇含量,已讓雞蛋營養價值蒙羞。要挑戰牛奶的好處,那是有點困難。最近日本與台灣書市大大暢銷的《不生病的生活》,新谷弘實就宣稱牛奶是生鏽的脂肪,白米是死亡食物。

坎貝爾大概有吾道不孤的感覺,這陣子台灣幾本書跟他聲息相通。安部司以懺悔的業者描述《恐怖的食物添加物》,就支撐坎貝爾全食物、無添加或不精製的信念。陳俊旭《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也以「自然醫學」的立場相挺。坎貝爾在推動全食物蔬食,遭遇商界、官僚與醫生同行的阻力;德國《明鏡周刊》醫藥記者尤格‧布雷希《無效的醫療──拆穿用藥與手術的迷思》與《發明疾病的人──現代醫療產業如何賣掉我們的健康?》書裡,也顯露財閥的黑暗跋扈面貌。

坎貝爾並沒有為單一食材請命,也不牽涉特定產業的商機炒作,他的中國飲食理論,套用在地中海飲食、琉球飲食,亦不違背。眼看台灣中小學生的營養午餐,如何高鹽高脂,完全與「七蔬果」、「彩虹配食」理念背道而馳,我們簡直可以把《救命食物》看做是營養界救亡圖存的《不願面對的真相》。

【2007/05/13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