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16 05:11:00米餅

星巴克

據說現代消費主義的必然現象是,消費不再如買潔廁得通坑渠般的例行公事,而是一種購買自我身分和價值的過程;透過得到某些產品(或準確一點來說--品牌),把一些符號掛在自己身上,從而使自己的虛榮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如果略嫌太過複雜,我可以舉個簡單例子--喝著咖啡、奶茶,手執香煙,然後開始幻想自己已比以往「大個一點」,並project一個大人應有的gesture,希望坐在茶餐廳的自己能夠讓外人覺得自己已經不是小孩,心想:「請別小看我!」每一個潛意識希望長大或成熟的人,大概都經歷過這種心理狀態。只是把咖啡、奶茶、香煙當成是屬於大人世界的產物,是一種迷思,而當時的我則選擇了香煙。

這種幻想的陣地,近年不知是否已由茶餐廳轉移至星巴克,很多我身邊的朋友都喜歡去星巴克喝咖啡。直至最近跟朋友考究起來,才知道星巴克的咖啡對他們來說不是特別好喝,反而是店內提供的環境,讓自己感覺身分在提升--坐在星巴克的玻璃窗旁看著外邊路上的車一輛一輛地駛過,心裡哼著一首英文老歌,幻想自己是一個飽歷過去、充滿過去的的外國紳士,彬彬有禮地喝著那一杯來自意大利的Cappucino。

我一直認為容許這種虛榮感的存在並無不妥,只要自覺就可以了。反而我奇怪星巴克為何在香港愈開愈多。一直的論述都是認為香港有太多Kidult,真會有這麼多香港人希望自己變成大人嗎?

在香港的同志圈子裡,這個問題的答案大概都十分一面倒--零比一多。做小孩好,因為可以任性,可以把自己一切情緒反應依賴在對象身上,甚至可以把維持自己生活的責任都放在對方身上,而這些benifits並不基於他們的付出,例如花在了解對象的時間和心思,又或者只基於一種付出--樣貌與身體。於是可以想像,做一的心靈上所承受的將有多大,尤其當他們遇上的是一種名為Typical Zero的生物。

成為一個成熟的人,「責任」二字就是重點。我們怎樣看待自己在生活上、愛情上、工作上、家庭上、甚至社會上的責任,就會衍生一個有多成熟的自己。有趣的是,承擔責任、接受一切都要由自己解決的成本,就是一個開始變得沉澱、穩重的自己,因此不難怪一個人自己喝咖啡的通常都是那一副「諗樣」,就好像有很多事情在思索中。這種樣子我相信不是靠一杯咖啡可以裝扮出來的,而是需要在人生海海之中浮沉多年的「功力」。

咖啡和奶茶味道比任何飲料都複雜,濃郁與香滑之間,有種甘苦的情懷,就像我們要面對的各種經歷,也不是順如流水的。正面來說,借坐在星巴克中的虛榮感,來學習冷靜面對生命中最難耐最要克服的失落和寂寞,也不壞事。

(P.S. 並不是有甚麼特別事情要說的,要寫都是因為一個朋友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