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0 20:56:03微塵

燃燒梵谷之華-亞耳Arles(三)

文、攝影/塵埃不落定、Tina

亞耳(Arles)的市區並不大,離隆河河岸走路大約5~10分鐘的路程,離火車站也不過10~15分鐘;走過小小的巷弄,如果太過匆忙,可能會錯失一些千百年的古蹟。也許亞耳的城市規劃甚早,巷弄的路線其實有些零亂,如果只憑自己的方向感或印象,可能還是會走到相反的方向,因為那些小徑常在不知不覺中轉了彎;不過,愜意地去體會,這樣的迷路也往往充滿驚喜。

如同法國其他許多的城市,亞耳市中心也有個人群集散的廣場-共和國廣場(Place de la Republique),在由小而錯綜的巷弄所形成的市區裡,這樣的空間是很必要的,因為它不但提供了視覺上的舒緩,也讓行走的人群有心理上休憩的空間,即使是繁亂如巴黎,這樣的都市規劃概念,仍體貼地運用著。
從共和國廣場旁的建築可以想像得到,它應該曾經是亞耳最繁榮的地方之一,雕樑畫棟的聖特羅菲姆教堂就足以展現當時藝術的鼎盛。聖特羅菲姆教堂於西元七世紀時開始建造,歷經5世紀的修建,於12世紀建造完成;教堂的雕刻與繪畫至今仍然保存的很完善,佇足於教堂門前,依舊能清晰欣賞這8百年前的絕代工藝。
教堂總是個讓我常停下腳步的地方,我並不信教,而我個人也比較喜歡看教堂的藝術勝過於神蹟的故事,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台灣或者中國對於寺廟的藝術似乎甚少著墨,也似乎沒聽過偉大的藝術家會在寺廟上展現才華;但是在歐洲的古老教堂藝術裡,總能見到匠心獨具、承先起後的雕刻藝術,更能見到許多傲視眾人的天才在此揮灑才華。

我時常無法想像,是什麼樣的天才與使命讓一座教堂要花費數百年來完工,而在現代化與後現代化建築技術的現今,更是無法感受那歷經數百年的建築撼動。
而另一項科技撼動當然也就是羅馬競技場了,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絕對是羅馬帝國統治殖民的最佳代表物,在這建築符碼的背後,當然是隱藏(要說是張顯也不為過)著政治、經濟等霸權主義的意涵與結構在其中,人們只要看到它,就知道羅馬帝國曾經在此統治。對義大利人來說,這是他們的民族驕傲;對歐洲人來說,這是一個人類史上最強盛、難以望其項背的時代之一。
從科技的角度來看,競技場的進出場動線設計,至今仍在沿用,像是棒球場、巨蛋體育館或是歌劇院等以不同入口、分號、分層入座的觀念,其實是羅馬人發明出來的,我想這才是競技場的最大驕傲,歷經千年,仍然沒有比這種方式更可以讓觀眾在旁大的表演場地迅速就位。

亞耳的競技場外,鬥牛秀的手繪看板一直吸引我的目光,一來它很像台灣早年的手繪廣告看板,二來也說明這座競技仍在使用,仍然有法式鬥牛的表演節目,只可惜時間不合,還是沒有辦法看一場不見血的鬥牛表演。
站在競技場的牆頂上遠眺,突然覺得與天空好近,萬里風雲都在頭頂上劃過,順著隆河的彎曲河道,我駕馭那一望無際的快感;更開心的是,這四周的房舍並沒有現代化,它們似乎仍用著舊有的外皮包裝現代化的內在,彷彿拒絕在隆河邊點綴現代化的灰冷,試圖讓陽光底下的亞耳還保有溫暖的熱情,不讓鏡頭裡的畫面呆板單調。也許它跟梵谷眼中的亞耳很像,也跟我心中的南法…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