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7 21:36:08金子齡

林田山文化園區

在昨天逛完自強夜市的之後,便帶著心滿意足的心情在周遭散步消化一下,接著便是回到宿舍觀看最新的颱風動向,不知道會不會影響這幾天的行程,結果路徑還是維持不變,會對東半部造成影響,因此也只能望天祈求明天不至於有太大的風雨,隔天早上起床時,便趕緊跑到窗戶邊看了一下,嘿嘿~~~沒有下雨窩,風也不大,想必也是可以出遊的行程,於是整理之後便到樓下享用一頓豐富早餐,便開始往今天的第一個目的地林田山文化園區出發,記得之前都有在旅遊雜誌介紹該園區的一些歷史及沿革,後來又聽大暖爐家族提起,聽老爸說這一個地方粉不錯,因此便趁這一次來花蓮的時候,特地安排了半天的行程到此地參觀一下,順便可以享用一下森林的芬多精,於是抱著愉悅的心情出發,而在開車途中,發現每個地方的下雨狀況不同,越接近目的地時,其所下的雨量似乎有變大的趨勢,心情頓時有點受影響,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今天還是要在此地留下走過之足跡,因此把車停放在園區停車場之後,跟大暖爐家族共撐一把傘開始了園區探索之旅,由於是平日,因此除了我們之外,還有另外一組參觀的遊客,在下著雨的園區漫步,加上身邊綠意盎然的大樹及群山環繞,讓這一趟參觀更添加了一份愜意的舒適感。


林田山原名「摩里沙卡」(現稱森榮),這個離花蓮市約四十公里,隱身在中央山脈腳下,因木材而繁華的小山城,民國
50年代是林田山伐木的全盛時期,「摩里沙卡」聚集了約四、五百戶人家,約有二千多人居住於此,其中更有為了林場員工子女就學需要所設立的森榮國小及林田山幼稚園,每週免費放映 2 3 場電影的中山堂,供應日常民生用品的購買部(福利社),解決單身員工飲食問題的公共食堂,以及製材廠、火車站、修理廠、醫務室、豬灶、公共浴室、攤販市場、冰果店、米店、洗衣部、魚菜部、理燙髮部、消防隊、文化工作隊等等,十足是因木材而繁榮的山中城鎮。林場裡堆積如山的原木,散發淡淡的檜木香氣瀰漫著整座山谷;山區伐木場的集材機不停地運轉、集材;拾階而建的日式魚麟黑瓦房,濃烈大和風味的建築,遺世獨立在山間;加藤式「蹦蹦車」拖著粗大的原木在山區川流不息,呼嘯的「流籠」夾雜著伐木工人的吆喝以及低吼沉重的鏈鋸聲,此起彼落地盤旋迴盪在山谷間,這宛如電影「多桑」裡的場景,是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無論規模或重要性,都是「東台灣林業開發史」上重要的據點與見證。然而,台灣光復初期的「三多」林業政策-多伐木、多繳庫、多造林,在伐木多、繳庫多,遠比植栽造林的速度迅速下,造成大地生態環境的反撲,也使森林遭受破壞後的後遺症一一呈現,造成逢雨作水災、無雨則苦旱的慘重社會成本損失,民國60年代環保意識的抬頭,保護森林運動風起雲湧,政府適時的重新調整林業政策,以國土保安、森林永續經營、保護森林資源為宗旨,林務局也在 民國7871日起,由事業預算單位改為公務預算單位,從此不用再以林養人,自負盈虧來砍伐森林。是因,成也木材、敗也木材,一些靠生產木材而興盛、繁榮的山城小鎮,也就逐漸地的沒落,繁華落盡的林田山,人口也隨之外流只剩下幾十戶人家;當年風光一時的「蹦蹦車」,滿載著林田山人的回憶,漸漸走入歷史;偌大的中山堂,也不見當年萬頭鑽動的盛況;幸好,以台灣檜木製成的一百多幢日本式魚麟瓦房,難能可貴地依舊林立於繁花綠葉當中,這大概是氣力放盡的林田山,留給世人最後一抹的嘆息和感傷,林田山有股無可抗拒的吸引力,其吸引力的源頭及基礎,緣起於60年幽遠歷史所散發出一種特別的林業人文所產生的動人力量,正因為這懾人力量,林田山林場近百年來的轉變,如何從過去的繁華榮景,因林業政策的改變趨至沒落,再由社區總體營造概念,轉化成為保存林業文化資產為目標、積極推動社區林業計畫,刻劃「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的每一筆歷史軌跡,讓屬於林田山的故事,得以不停地繼續說下去。

首先來到的是機關車庫,林田山伐木基地於民國二十八年
(昭和十四年;西元1939)開發時,首先從萬里橋(現稱萬榮),舖設鐵軌往森榮,全長二點五公里,軌寬七六二公厘(十五公斤鐵軌),與花東鐵路完全同規格,其主要用途在運輸林田山林場建設所需資材及運送山上砍伐的木材,當時向光復鹽水港製糖會社洽購舊機關車,這輛舊機關車是花東鐵路開通時,由英國進口的LCK10型十五公噸的蒸汽機關車,在花東鐵路使用一段時間後,因光復糖廠開工,業務上的需要向鐵路局要求轉讓,在糖廠服務了一段時間,最後再由林田山林場向糖廠購買,如此說來已是「三手車」了,在林場服役一段時間後,終因老舊而被淘汰解體,四十年代再向台灣機械公司購買較新型式的蒸汽機關車,第一部的蒸汽機關車,可惜沒有保存下來,目前如尚在,應該算是彌足珍貴國寶級的古董了。民國六十年代因台灣煤礦業災害連連,煤價因此節節上揚,且蒸汽機關車維護、保養、操作皆繁瑣費錢、費力,不符經濟原則,且工業進步已有柴油機關車問世,速度也加快了,從此取代老式的蒸汽機關車,至民國七十二年萬榮林道開通後,利用公路運材更加的方便,完全取代了鐵路的運輸功能,機關車因此也無英雄用武之地,而被收藏在車庫裡,供人們追思其風光的歲月。在倉庫中看到這一部舊式火車,令人有一種懷舊的感覺,會想起早期台糖在運送各地甘蔗時,所使用的慢火車,孩提時代每逢下課時,一聽到火車聲,便會等候它的到來,便往車上座,讓它順道載送一程,可惜因時代進步,漸漸的早期的一些生活工具也消失在歲月的洪流裏面,隨著年華老逝,留下的是美好的回憶。


接著來到了展示館,物料倉庫是林場非常重要的部門,因為機械技師們要修理機器的零組件都存放在此,當時交通不便,平日就得未雨綢繆儲備必要的零件,以備不時之需,民國七十七年結束伐木作業,物料倉庫也功成身退。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有鑒於參訪遊客日增,展示空間狹隘,於是將閒置的材料倉庫予以整建成為現在的「展示館」,因此才有更寬敞完善的展示場所,蒐集的文物得以分門別類的陳列出來,將昔日林場的生活狀況有糸統的介紹,讓遊客了解伐木時期林田山的居民生活方式,和林場作業的情形,另有視聽設備,可以從精心製作的影片來了解林田山的伐木文化史,頗獲遊客喜愛,參觀人潮絡繹不絕。

接著走到了展示館的大門口,可以看到牆壁上有各種類的木塊,隨著年代久遠,都一一呈現在木塊之紋路上面,這一區是教導人們如何觀看年輪來了解其樹木年齡。

接著往內部走,是一條長長的通道,內部空間也粉明亮,而在通道
2側也都擺滿了林業盛行年代的一些生財器具及日常用品等相關介紹。


首先看到的是一些日常所必需的用品,感覺好像來到了50-60年代的環境。

接著是早期家裡祭拜祖先、廚房用具、櫥櫃等用品。

接著看到的是「酒保」,也就是林場的購買部,其功能是統籌林場所有民生用品的買賣與調配,是林場不可或缺的後勤單位。

接著看到的是林場用於伐木的一些工具,真的是樣樣具足。

接著是消防的一些設備及工具,彷彿好像看到日本時代的消防設備。

接著是一些非常有古董味的通訊器材,其中一個比較吸引人的是像外星人的電話,這一個造型,在後來有一次去香格里拉台南遠東大飯店36樓醉月樓用餐時,也發現外面的一個佈置造型,跟這一具電話通訊器材一模一樣。

接著也是一些比較大型的消防設備,有別於現在的消防車,比較具有流動性,可以方便在巷弄街道裡移動滅火。

接著看到的是5-60年代的古董電視機,記得小時候家裡也有一台窩,只要把外面2邊拉上,電視就會自動關機,打開的話電視就會開機,旁邊還有早期的神轎。

接著看到的是早期的唱片機及黑膠,唱片機在那個年代也算是彌足珍貴,記得小時候的時候家裡也有一個,偶爾也會去撥弄跳針,漸漸的唱片機就開始傳出美妙的音樂。


在展示館逛完之後,接著開始往後面的木雕館出發,不過外面的天氣還是一樣下著下雨,在展示館的屋簷下,拍了一張,感覺非常具有日式的風味。

接著來到了木雕館,現在的木雕館就是以前的公共食堂,林場餐廳早期是「公共食堂」,專為解決遠來林田山謀生的單身漢三餐而設,伙食團設有伙食委員,負責管理採買、品管及伙食費的計算分攤等業務,食堂由兩位廚師掌廚,薪水由場方支給,由於場方有補貼,收取的伙食費很便宜,又僅用於買菜,所以伙食好菜色佳,頗獲員工好評。後期食堂改為林場餐廳,員工的婚喪喜慶多由餐廳代辦,因此也成為林田山員工情感交流的重要場所,伐木時期結束後,餐廳的任務也告一段落,人去屋空好一段時間,閒置的房舍於94年重新修復,同年底花蓮林區管理處舉辦了「林田山木雕藝術創作比賽」,邀請五位享譽全台的大師級木雕家及徵選二十位木雕界的精英,以現場抽籤已編號的原木素材來創作,在餐廳前的廣場現場實作半個月。二十五位木雕家精心雕出的成品,分別於木雕館和中山堂展出,為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注入文化藝術內涵,由於雕工精細深獲遊客的喜愛及讚賞。
由於木雕館的內部不能拍照,因此只能大概口述一下,內部擺放著許多雕刻家之作品,每一件作品也都栩栩如生,而且屋內也都充滿了高級木材的香氣,因為內部不能拍照,所以拍了戶外的2件大型木雕作品。

接著來到的是林場懷舊館,為提昇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文化聚落服務品質,環境教育紮根工作,現今整修完成「林場懷舊館」利用影像、聲音、燈光及模型介紹林場過往史事。


走進內部馬上看到早期伐木業之工作現場人偶展示,做的栩栩如生,剛進去的時候還以為是真人在那邊窩。
而在人偶展示區的隔壁是早期林田山文化園區之縮小版立體圖。

接著往回走,看到山坡上有一座建築物,沿著階梯往上看,是中山堂,中山堂為林場之精神寄託所在,於民國43年建造,當時的場長王曉林先生覺得林場員工及眷屬日增,交誼廳已不夠使用,因此集資籌建一個大型的禮堂,做為集會活動的場所。建材取自林場自產之針一級檜木台灣扁柏,雇工完成這一幢人字樑木結構的大集會所,約140坪。設有表演台,座椅是有靠背的檜木製長條椅,前排較低後排較高,讓坐後排的人也可以有良好的觀賞視野,美崙美奐的中山堂在當時已是一幢不得了的木構造建築物,林場的所有大型活動,如慶祝會、畢業典禮、遊藝會、戲劇表演等,都在此舉辦,當時林場員工利用公餘之暇組織樂團、話劇社等,渠等精湛的表演深獲好評,還獲邀到其他單位公演,民國50年,林田山隸屬的中興紙業公司,提撥營業額的千分之三作為職工福利金,林場分得新台幣三十萬元,用其中的二十萬元購進日製電影放映機兩部,那時堪稱東部最新的放映機,從此中山堂多了電影院的功能,唯一不同是這裡不用收費,每當林場辦公廳的公佈欄張貼出粉紅色的通告單,就表示中山堂晚上有免費電影可以觀賞,歷經歲月和颱風的摧殘和林場伐木事業的結束,中山堂風采不再,到民國九十年時已部分腐朽傾圮,這棟林田山伐木事業高峰的建築物,在台灣林業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林務局於是編列經費,從民國九十一年底開始復建工程。復舊過程完全依照歷史建築保存技術辦理,尚可使用部分木料保留,依傳統工法以榫接及鐵件輔助接合方式,新木料依然用台灣針一級檜木,並保留原建築人字樑結構,還特地將天花板拆除,讓遊客可以一目了然;窗戶和柱子也是舊木料重新刨光整理再利用,只要靠近仔細瞧一瞧,就可以找到釘孔、接榫、舊油漆痕、白蟻曾蛀食的痕跡。完全以原式樣復舊整建,恢復其原來風貌。當年放映電影的老式放映機,在數位化的現在,已成了古董,放置在中山堂內陳列,年輕一輩的遊客看了覺得新奇,而許多中年以上的遊客看了覺得舊情綿綿。


沿著階梯往上走,看到2側都有鐵道,可能是早期運送木材之鐵路便道。

最後終於爬上中山堂了,站在門口前往回看,遠方清翠的一片綠意映入眼簾,整個眼睛非常舒服,這時候會想好好的深呼吸一下。

接著走進裡面,看到2台非常具有古董級的電影放印機,記得小時候晚上在廟會放電影時,是用比較小台一點的放映機,而在電影院的話,通常都是用同樣款式的,非常具有歷史意義。

接著往裡面逛,裡面也是擺放著許多大型的雕刻作品,上述這一幅作品,其螞蟻依附在樹枝上,各方面都顯得活靈活現。

接著旁邊看到的是一隻大鵬展翅的老鷹,睥睨著眼前的獵物。

在中山堂裡面逛了一下子之後,往外走,看到旁邊的綠地裡面有一個露天的表演舞台,如果天氣不錯的話,應該都會安排活動,不過從中山堂參觀完之後,外面的雨勢也逐漸停歇了,因此便趁著這一個空檔,可以從中山堂漫步到停車場,想說如果是沒有下雨的狀況的話,這個地方應該是一個粉不錯的踏青場地。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林森路20

電話:03-8752378

闊瀨老叟 2011-08-17 22:05:59

這裡也是我下次去花蓮鎖定的目標耶
謝謝分享

版主回應
這個地方綠意粉多...可以在園區裡面漫步....會令人感覺粉舒服.. 2011-08-18 08: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