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7 21:26:00
咖啡蟲_麻辣微胞
台灣咖啡評鑑
經過一陣子咖啡事件後,曾有一度沮喪,我還要玩咖啡嗎?
在受傷的那一段時間,看到李牧師的一篇舊文章,講到評鑑與比賽,講到我的心坎裡,原來因為比賽,有利益在裡面,所以大家就開始猜忌,開始假想誰作弊,假想誰當評審,可能圖利他人,一切的一切的假想,只是因為「假想」,那些損失,是真正損害咖啡界而已。
當接到李牧師的電話時,剛接任新職務,心中有一點掙扎,怕太忙沒空去測,沒空去協助。但是想起牧師的熱誠,想要幫助咖啡農民,找了國外處理者來教大家處理法,自己也不斷的去修正與學習,我若能盡一點點心力推廣,那就作吧!
這幾天到牧師家都已經晚上九點半了,離開時,常常是晚上十一、二點,牧師被叨擾到這麼晚,只是不斷的對活動的規劃與執行。也聊聊台灣咖啡目前的進展,大家開始慢慢重視咖啡的品質,這是一件好事,除了種植外,大家也開始重視處理法。所以跟牧師商量的結果,26支咖啡就用處理法來杯測,讓每一種處理法一較高下,也讓相同處理法中找到更好的方法,讓大夥彼此交流。
26支咖啡12支濕式處理法,11支蜜處理,3支日曬。濕式處理在台灣還是大宗,方便好處理,但是似乎進步的空間停滯了,乾淨度沒有很大的進步。蜜處理在處理的過程,平均整體的技術是進步很多,在水資源漸漸減少的時候,似乎是一種很好的處理方法,不過因為台灣天氣多變,得要勤勞才是重要的。日曬意外的發現,處理的不錯,雖然只有三支,不會比其他處理法來的差,顯示日曬處理法的用心。
慢慢的在國外開使用處理法來辦競賽,個人覺得這個方法競賽也不錯,讓喜好某種處理法風味的買家,好好的挑選出優秀的莊園。
從早上九點忙到下午三點,終於把每一支豆子的風味特色都寫完,評出等級,我想,台灣的咖啡豆還大有可為。要推動杯測,要推動田間管理,是刻不容緩的事。
為何要杯測?杯測可以從田間管理的改變,從處理法的改變,找到進步的方法。所以一定要杯測。
田間管理是科學管理農田的一種方法,到底是雨水多還是氣候熱?到底是處理法的時間長短,還是濕度的高低?到底是水溫的變化還是pH質的變化?還是要用儀器測處理水的黏度?沒關係,要用什麼樣的量化數據都行,只要你跟自己比,那個量化不是為了要精確,而是為了要瞭解自己的咖啡園,到底有哪些變化?還能作些什麼?施了哪些肥?在那個階段?就好像學生作實驗一樣,一一記錄,對我們台灣的咖啡絕對有幫助。
如同採收熟果一樣,顏色肉眼會因為光線與疲累而失去準則,有糖度計可以幫助你確定個顏色的採收是否夠成熟,甜度是否足夠?這一回合你採的是20%的甜度,去處理,去烘焙,去杯測,再採一袋22%用同樣方法去處理去測,若後者比較甜,雜澀味比較少,那以後就採22%,若測出來沒有差別,那糖度範圍相對的顏色,都是可以採收的。我沒說那個糖度才是正確的,以你測到的為主。
科學可以幫助咖啡朋友們釐清模糊地帶,希望大家都能進步,一起杯測吧!
在受傷的那一段時間,看到李牧師的一篇舊文章,講到評鑑與比賽,講到我的心坎裡,原來因為比賽,有利益在裡面,所以大家就開始猜忌,開始假想誰作弊,假想誰當評審,可能圖利他人,一切的一切的假想,只是因為「假想」,那些損失,是真正損害咖啡界而已。
當接到李牧師的電話時,剛接任新職務,心中有一點掙扎,怕太忙沒空去測,沒空去協助。但是想起牧師的熱誠,想要幫助咖啡農民,找了國外處理者來教大家處理法,自己也不斷的去修正與學習,我若能盡一點點心力推廣,那就作吧!
這幾天到牧師家都已經晚上九點半了,離開時,常常是晚上十一、二點,牧師被叨擾到這麼晚,只是不斷的對活動的規劃與執行。也聊聊台灣咖啡目前的進展,大家開始慢慢重視咖啡的品質,這是一件好事,除了種植外,大家也開始重視處理法。所以跟牧師商量的結果,26支咖啡就用處理法來杯測,讓每一種處理法一較高下,也讓相同處理法中找到更好的方法,讓大夥彼此交流。
26支咖啡12支濕式處理法,11支蜜處理,3支日曬。濕式處理在台灣還是大宗,方便好處理,但是似乎進步的空間停滯了,乾淨度沒有很大的進步。蜜處理在處理的過程,平均整體的技術是進步很多,在水資源漸漸減少的時候,似乎是一種很好的處理方法,不過因為台灣天氣多變,得要勤勞才是重要的。日曬意外的發現,處理的不錯,雖然只有三支,不會比其他處理法來的差,顯示日曬處理法的用心。
慢慢的在國外開使用處理法來辦競賽,個人覺得這個方法競賽也不錯,讓喜好某種處理法風味的買家,好好的挑選出優秀的莊園。
從早上九點忙到下午三點,終於把每一支豆子的風味特色都寫完,評出等級,我想,台灣的咖啡豆還大有可為。要推動杯測,要推動田間管理,是刻不容緩的事。
為何要杯測?杯測可以從田間管理的改變,從處理法的改變,找到進步的方法。所以一定要杯測。
田間管理是科學管理農田的一種方法,到底是雨水多還是氣候熱?到底是處理法的時間長短,還是濕度的高低?到底是水溫的變化還是pH質的變化?還是要用儀器測處理水的黏度?沒關係,要用什麼樣的量化數據都行,只要你跟自己比,那個量化不是為了要精確,而是為了要瞭解自己的咖啡園,到底有哪些變化?還能作些什麼?施了哪些肥?在那個階段?就好像學生作實驗一樣,一一記錄,對我們台灣的咖啡絕對有幫助。
如同採收熟果一樣,顏色肉眼會因為光線與疲累而失去準則,有糖度計可以幫助你確定個顏色的採收是否夠成熟,甜度是否足夠?這一回合你採的是20%的甜度,去處理,去烘焙,去杯測,再採一袋22%用同樣方法去處理去測,若後者比較甜,雜澀味比較少,那以後就採22%,若測出來沒有差別,那糖度範圍相對的顏色,都是可以採收的。我沒說那個糖度才是正確的,以你測到的為主。
科學可以幫助咖啡朋友們釐清模糊地帶,希望大家都能進步,一起杯測吧!
zinfa
2011-03-07 10:54:10
期待台灣咖啡年年都有進展
hugo
2011-03-07 08:21:05
hi
我想我們只能要求自己往"對"的方向走.
給你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