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2 03:40:08大米

[電影映像]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種族,是一種原罪嗎?
  與生俱來的血統,難道就該被分類?
  錯誤的種族主義,造成多少生靈塗炭?

  《盧安達飯店》描述的背景來自於1994年盧安達大屠殺,原因在於前殖民者比利時人錯誤的將人種分化。根據電影敘述,比利時人將鼻子的寬度作為根據,藉此作為人種的分類。因此,高大優雅鼻子尖挺的圖西人(Tutsi,佔該國人口的14%) 便成為比利時人心目中的優良人種,被利用幫助治國;而黝黑鼻子塌陷的胡圖人(Hutu,佔該國人口的85%)卻在比利時人離去時獲得權力。因此,早年受到圖西人壓迫的胡圖人便開始迫害圖西人,造成族群之間的動亂。

  1994年,盧安達國內情勢緊張,胡圖民兵、叛軍與政府對峙,情勢緊張,使得聯合國維和部隊介入。經由聯合國努力,叛軍與政府勢力達成停戰協定,情勢似乎對國家有利。未料,盧國總統座機於4月6日遭叛軍擊落,隔日立刻引起兩族之間猜疑。胡圖民兵迅速擴張,以消除「蟑螂」的名義,藉機清除圖西族人,也開啟了舉世震驚的種族大屠殺。根據估計,胡圖民兵與暴動者在一百多天的屠殺期中共約殺害了近百萬名無辜百姓,其中96%是圖西族人。

  這樣的暴行,發生在現代,似乎應該引起大多數國家的同情,甚至激烈援助。但是結果卻是相反的,西方諸國不但毫無人道精神,更只顧自己本身的利益,僅將自己國家人民救出,而置盧安達人民如敝屣,任人宰割。片中出現的記者,雖然深入險境,拍攝大屠殺的鏡頭,但是其中關鍵的字句,卻透露出西方諸國或者人民耳聞這樣景況的當下反應:

  「我認為...看到這段影片的人,會說『天啊!好可怕』,然後繼續吃他們的晚飯」

  如此的失去憐憫與知覺,似乎已經是過慣美好生活的我們共同的覺知。我們並不了解,身在世界另一頭的人們,過的是什麼樣的困苦日子。我們往往會說,不知道明天(將過的如何),我覺得,影片的景況,更可說不知道今天(會過的如何)。

  主角Don Cheadle,飾演真實人物Paul Rusesabagina,貼近真實的去詮釋當年大屠殺時,Paul在內心的轉折-從只顧自己、家人,以及自己的經濟來源:Hotel Mille Collines;到後來,隨著自己與家人受到威脅,隨著難民的湧入,隨著西方勢力的撤出,隨著日夜寢食難安擔心過了昨天沒有今天-這麼多交雜於內心的糾結,使著Paul打開了他的心防,接納難民,抗拒胡圖民兵,與叛軍首領交涉,甚至希望飯店人員向外求援,說動西方世界的大人物,使其國家能夠出兵援助。

  在片末所打出的文字,更是讓我流淚不已。茲錄於下:

  「保羅與塔蒂安娜帶著羅傑、黛安、麗絲、崔瑟四名子女,以及領養的姪女亞奈與卡琳同住在比利時。塔蒂安娜的弟弟湯瑪斯與弟媳菲登下落不明。2002年奧古斯丁畢齊孟古將軍在安哥拉被捕,移送坦尚尼亞的聯合國戰犯法庭。在同一個法庭上,民兵領袖喬治魯塔恭達被判無期徒刑。1994年7月大屠殺結束,圖西叛軍趕走胡圖軍隊,胡圖民兵越過邊界來到剛果。

  他們共屠殺了將近一百萬人」


  種族,是一種原罪嗎?不同的族群,就應該完全的消滅殆盡嗎?難道就不能以更包容的心態來面對所身處的多元環境呢?還是要更狹隘的眼去看待事物,然後將異己予以毀滅,以達到一種偏執的純粹?我想歷史的殷鑑告訴我們這些偏執的可能性,只不過,似乎仍有不少人執著於此。亟力向各位推薦此片,讀史者不能不看,熱中種族與民族關係者更不能不看。
Paul Rusesabagina近照,Paul現年51歲,目前職業為計程車司機。


圖片來源:
1.Image:Hotel Rwanda movie.jpg-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mage:Hotel_Rwanda_movie.jpg
2.アデオジャパンブログ:2005年9月
http://adeojapan.exblog.jp/m2005-09-01/
參考網址:
1.《盧安達飯店》中文官方網站
http://hotelrwanda.swtwn.com/
2.記事本-盧安達飯店
http://www.wretch.cc/blog/joctc&article_id=4994248
3.Jserv’s blog-Hotel Rwanda
http://blog.linux.org.tw/~jserv/archives/001595.html
4.-盧安達飯店Hotel Rwanda
http://www.wretch.cc/blog/ALFA156&article_id=10468695
大M , 2007-04-08 18:44:08

種族歧視、對立、屠殺真得是很嚴重的問題,置始至終,還沒有和平過。好片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