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03 23:11:00女叮(噹)..yen

譚盾的《復活之旅》...拿a的工課

在日常生活中,水可供給我們食用、飲用、清潔等用途;在國文科裏,水的形聲詞有“滴滴o答o答”、“嘶哩紗啦”、“撲通”等詞語。原來我們巳經在不經不覺中學習音樂。

我曾欣賞過德沃夏克的《安魂曲》,他是一首宗教的曲子,用於為亡者做彌撒。由於我沒有宗教信仰,所以不能體會到其內容,但我覺得他們的音色準確、和音部分配合得很好,使我聽得很舒服。

但是,譚盾的《復活之旅》,同樣也是一首宗教曲子,我郤能明白其內容和給他的演繹方法吸引,《復》是透過拍打水面,發出的聲響作開始。其中的歌唱部份,女高音獨唱運用了類似京劇“青衣”的超高音腔調,雖然歌詞都不是我所熟悉的,但她配合了中國樂器“塤”時,有一種很慘、很哀痛的感覺;歌唱者的動作,如其中一幕是眾人在嘲笑和高叫火燭呀!透過燈光的影射下,使氣氛更加高漲,這裏就運用了戲劇形式進行。譚盾利用水作出不同的音樂與歌聲混合,從而引申出一部人聲與水聲結合的合唱劇。他認為水是作為永恆精神與外在世界統一的隠喻,作為洗禮、復興、再生和復活的象徵。而我就覺得當演出者拍打水面時,所濺起的水花就代表生命力,水花越多、越高就代表生命力越強,反之。由於耶穌被釘上十字架後,門徒為耶穌祈禱,希望他能復活。所以在舞台的水平和垂直方向共放置17個透光的水盆,它們的中心點交叉,從而形成十字架的圖案。在完結時,也是運用了水的聲音,因為他認為水是萬物同源、世人同根、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因此才有再生,所以成就復活。此曲頭尾相交,構成“循環”。

在不同時代、傳統、地域、種族、背景和風格的音樂文化下,由於世界日趨一體化,不僅應該保持原有的風貌和韻味,而且通過藝術家的努力,使各種不同的文化背景融合起來。這就正如前幾天我在電視看了一個關於《千人大合唱》的音樂特輯。日本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K1─K3〉,巳培養他們學習樂器,小小年紀,就能拿著小號、長號等樂器演奏,真是令我驚訝!我玩單簧管巳有4年多的時間,但是相比於他們,我真是有點慚愧。現時本澳的幼稚園學生,常向父母撒嬌,書包都不用拿,可妨是樂器呢?由於日本政府想培養具有音樂欣賞情操的市民,特別是想市民親身感受一下音樂,特別是古典音樂。所以實行了一些措施,如所有幼稚園和小學學生都可免費入塲觀賞音樂會等。《千》中的演唱者是經由日本政府在各個州中挑選出來的,年齡是由7─84歲。在眾多演唱者中有2位是母子,媽媽和兒子都是負責唱和音部分的,所以常常在家中一起練習,過程中還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到了大合唱當日,座位爆滿。

我覺得演出者的成功不是只在於得到多少奬項、奬金或名譽等外在事物,而是觀眾的認同、掌聲,此時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和開心。希望將來我都能體會到這真正的快樂,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