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08 11:50:01喵喵

「消費」張國榮

 張國榮選在愚人節當天,在香港中環跳樓自殺,結束了四十六年的生命,給港台演藝界帶來相當強大的震撼,但隨後的發展,卻不免有點令人喪氣。
 有記者在報導張國榮自殺案的時候,拿來和同樣因自殺而死的陳寶蓮和于楓相比。老實說這樣類比有些不倫不類,因為以張國榮在演藝界的地位,他的死對演藝界帶來的震撼,不是陳寶蓮和于楓能相比的,回顧自殺而死的演藝界人士,可能只有一九七九年同樣以跳樓方式結束生命的谷名倫可以比擬。不過呢,唉,算了吧,現在還有哪個記者還記得或認得谷名倫這個人呢?
 記者作出不恰當的類比,是記者自己不用功,這沒什麼好說的,倒是張國榮過世後,媒體和市場的一些反應,值得大家思考一下。
 從張國榮逝世的消息傳出後,電視媒體便不斷推出各種紀念張國榮的專題報導,有一家電視台推出一年多前就已經播出的專訪,有人發現陳盈潔的「海海人生」的原作曲人竟然就是張國榮,張國榮周遭的所有演藝界好友,可能都已經被訪問過,也已經哭過好幾次了,「唐先生」還爆料指出,張國榮是因為健康亮起紅燈才決定尋死,連張國榮遺體要不要解剖,用的是什麼樣式的棺木,張國榮勇敢「出櫃」,在演唱會上展現多重性別裝扮,留下多少遺產,都是港台兩地媒體報導的焦點。
 此外,各唱片行的張國榮唱片,以及以前主演電影的錄影帶或光碟片,這幾天全部上架出售,銷路還出奇地好;不論是「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還是「縱橫四海」或「東邪西毒」,有線電視的電影頻道紛紛推出張國榮主演的電影,成為最近唯一可以攻佔SARS和美伊戰爭新聞版面的新聞。
 然而,這不是港台兩地傾全力「消費」張國榮的舉動嗎?
 不管張國榮是因為感情、事業,還是因為健康因素,選擇以自殺的方式離開人世,都是一樁悲劇,然而,就像當年鄧麗君一過世,她所有的唱片便開始大賣,魏甦過世後,他和吳兆南合作的相聲錄音帶銷路便出奇地好一樣,這次媒體和商家紛紛推出張國榮,不過就是在消費「張國榮」這三個字罷了。這種搭上新聞列車,一窩蜂地消費商品的心態,和當年全民排隊買葡式蛋塔或Hello Kitty沒有兩樣,先是很用力地狠狠消費,隨後便藏進記憶裡,也許永遠都不會再拿出來,就像現在人們已經不記得谷名倫一樣。
 同樣地,這次東風電視台推出專訪薛楷莉和顏冠得的節目,不也是在「消費」薛主播最後的一點剩餘價值嗎?新聞主播變成商品不是新聞,這次專訪薛楷莉,只不過是為台灣電視媒體這種奇特的文化,再添加一個註腳罷了。
 當然,一定會有人說,如果紀念就是消費,難不成要我們不去紀念張國榮,就這樣讓這件事情過去?很抱歉,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回答,然而,怎麼作是在紀念,怎麼作是藉「紀念」之名,實則是在消費張國榮,這我不知道,用什麼標準衡量,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我還想問:誰是台灣社會下一個消費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