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9 21:56:15喵喵

「原爆」的省思

 1939年1月,美國媒體報導德國科學家成功分裂原子,一群科學家透過愛因斯坦向羅斯福總統建言,提醒美國這項發展,羅斯福被說動,下令開始研究原子能,並在1942年12月2號下午,在芝加哥大學首度完成人類控制的連鎖反應。在此同時,代號「曼哈頓」的原子彈研究計畫,在四十六歲的葛羅福斯准將帶領下進行,這項計畫在全盛時期雇用了超過五十萬人,前後花費二十億美元的驚人數字,但是完全保密,連杜魯門也是在就任總統後才知道這項計畫的內容。
 1945年7月16號,第一枚原子彈在新墨西哥州試爆,人類從此進入原子時代,由於已經不需要用來對付德國,美國於是在太平洋地區找尋可以讓B-29轟炸機攜帶原子彈,飛往日本投彈的地點,並組成509轟炸大隊,展開對日投彈的訓練任務。大隊長提貝茲上校選定馬里亞納群島的提尼安島,並在1945年4月下旬進駐。美國原本已經擬訂代號「奧林匹克」的登陸日本作戰計畫,將動員七十五萬名兵力,以及超過四百艘的航空母艦與各式戰艦,對九州發動大規模登陸作戰,但是在509大隊進駐後,這項規模空前的作戰計畫被取消。
 在原子彈製成後,要如何運用原子彈,在美國內部引發激烈討論,杜魯門最後決定,如果日本不接受波茲坦宣言,就動用原子彈。美軍選定了京都、小倉、新潟、廣島四個城市作目標,後來因為怕摧毀京都的古文物引發爭議,把京都剔除,而以長崎取代。
 8月6號凌晨,三架測候機從提尼安島起飛,飛往廣島、小倉和新潟上空觀測天候狀況,最後決定轟炸廣島。載運原子彈的B-29轟炸機「伊諾拉蓋」號,由提貝茲駕駛,在凌晨兩點四十五分起飛,八點零九分進入廣島上空,八點十五分十七秒投彈,這枚原子彈在四十三秒後爆炸,廣島就此消失。
 由於廣島上空經常有飛機飛越上空卻沒有投彈,廣島居民因此不把這次空襲當回事,沒有進入防空避難所躲避,所以傷亡人數超過原先估計,第一時間就有超過七萬人喪生,另外有七萬人陸續死於嚴重燒傷或輻射傷害。三天後,另一架B-29在長崎投下另外一枚原子彈,又造成了七萬多人死亡。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知道,日本再也無力和盟國作戰,第二天就透過瑞士,轉達願意接受波茲坦宣言的要求,決定無條件投降,戰爭終於結束了。
 日本原先有機會可以躲過這場浩劫,但因為波茲坦宣言沒有提到天皇的命運,日本內閣在經過激烈爭辯後,決定「不理會」波茲坦宣言,注定數十萬日本人要死於非命。而在另一方面,如果不投原子彈,日本人必定會和入侵的美軍拼個你死我活,可能造成更大浩劫,因此動用原子彈的道德爭議,其實並不如我們想像的大。 此外,日本一直強調自己是「原爆」的受難者,卻刻意忽略日軍在南京,在朝鮮,在菲律賓犯下殘殺戰俘或無辜民眾的戰爭罪行,其實也是「見樹不見林」的作為。在六十年後的今天,右翼思想又有在日本抬頭的跡象,這一點是亞洲各國應該注意,尤其是新一代日本人應該思考並檢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