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2 11:39:31Memory

台灣製造 ~ MIT 品牌之路

Made In Taiwan MIT品牌之路


本文轉載自 http://tw.leaders.news.yahoo.com/leader/4/63/

做品牌如雪球慢慢滾 風險很低

問:
所以即使現在景氣已經是衰退、甚至到蕭條的狀況之下,施先生還是很努力的在各種場合跟大眾進行演講,跟大家說在此時此刻應該怎麼樣去面對這樣子的不景氣。

大家對您推崇也非常高,把您稱做「品牌先生」,認為談到品牌,您的努力跟您已經獲得的成就,可以跟大家分享。可是現在市場的競爭已經到非常非常糟糕的情況,在這時候還適合談「品牌」嗎?施先生要如何鼓勵大家在這個時候仍然要經營品牌?(主持人:馬雨沛,前新聞主播,現任教於淡江大學傳播系)

答:

施振榮:我要先把「品牌」的定義更廣泛一點。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名字,他都應該為他的名字,去經營別人對他的看法。所以品牌不一定是像消費大眾所瞭解的那麼「狹義」,對於一個企業,就算是代工的,也有代工的「品牌」,那個企業的形象、別人對他的看法,就是「品牌」。

所以,經營「品牌」其實是每一個人天天都要去思考的:你到底要給人家什麼印象?你到底要對社會作什麼貢獻?這個就落實在你的品牌。平常你所做的任何事情,廣義的講,都是跟品牌有關。

馬雨沛:就是品牌價值的累積?

施振榮:你做「品牌」要有一個定位,這個定位就是有價值。我用什麼方式來讓自己有價值?當然是要研發、創新,我用反向思考,像是不留一手、相信人性本善,這些都是相對創新的東西,讓人印象深刻,就變成我品牌的一環。

品牌是屬於你平時在做的事情,屬於你每天的生活,如果是一個企業,則是所有員工的活動都代表一個企業的品牌。而品牌累積到最後,個人對企業都會有價值,對於投資的效益也會有幫助,對於經營的穩定度也會有幫助。受到困境的時候,因為有品牌,助力會比較多,大家信心也比較足。

所以,品牌應該是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不管他做什麼事情,就算是代工也好,也是要建立他的品牌,對於一個公司來講,就是創新研發的能力、品質的能力、客戶服務的能力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品牌。

最重要的是,到底你要怎麼定位自己。歌星也有品牌,像鳳飛飛一定戴個帽子,這個就是她建立給大家的印象,當然前提是品質也要好。因此,品牌是自己長時間的累積的,跟景氣不景氣沒有任何關係。對於品牌,我的概念是「零存整取」,最後整個品牌價值是整個取出來,零存是你每天的工作往對的方向走,存的時候不費力。打品牌是不要花錢的。

馬雨沛:所以你主張的品牌不是花錢做的品牌?

施振榮:如果要知名度高,要做品牌也可以,那消費者買單,我不會買單的。因為我創造出來的價值,透過廣告讓消費者知道,他來了,我的廣告費用就有用。所以我的品牌是消費者付的費,否則自己哪有多少錢可以砸呢?初期要試探的時候,可能要投資一點錢,看這個模式是不是對的。因此做品牌風險是很低的,因為過程是經由滾雪球慢慢滾上去的方法。

方向對 暫時入不敷出 沒有關係

問:
施先生你的意思是因為他的成本不是那麼高,所以在做的時候不會像外面講的,說走品牌的路其實是一條非常艱難的路。不過我們回頭看台灣,台灣的特性是中小企業居多,所以在品牌上還走的不夠—就是您說的「零存」還是不夠啦!這個時候就已經碰上金融海嘯,所以大家就在這個時候退縮?所以就放棄了,先不要講人品、先不要講品格、也先要不講形象,先談是不是口袋裡能多賺到一點錢?(主持人:馬雨沛,前新聞主播,現任教於淡江大學傳播系)

答:

施振榮:要存活還是要重視品牌。如果做品牌是從長計議的,那一點也不吃力。就像我走路走到台中要走好幾天,但我可以走三個小時、休息五個小時,總之一定會走到;但是如果你要用很耗體力的方式,當然會失敗。

所以基本上,做品牌要從長計議,你要從零累積建立品牌的能力,來做投入,不斷的創新,走能夠創造對消費者有價值的東西的方向,自然你的企業經營就一定會有成果。

在這個過程之中,如果暫時入不敷出,但是投資的方向對了,也沒有關係。但如果是長期的入不敷出,你已經沒有能力、資源再做投入的時候,你就應該要尋求你的「機制」。

因為經營一個企業,有小循環、大循環。小循環要用的資源,時間少,困難度低,成功較容易;如果你做不成功,先把你的目標、循環弄到最小,然後利用滾雪球的方式來慢慢滾大。這是整個執行的策略,否則很多人會有虛榮心,看到別人的狀況好,就要跟人家學,但是實質上應該是要看自己的狀況。

像如果台灣的品牌要打國際化,Made in Taiwan其實是屬於負面的形象,這個也是外在的客觀環境,就壓在你的身上,但你還是要克服。你也不能告訴別人這不是Made in Taiwan,相反我還以來自台灣為傲,但是你還是要面對這個問題。

你不能夠跟消費者爭論說:「台灣很好,你為什麼說台灣差?」因為那是過去台灣累積到最後,很多人認同的形象,你要改變這個形象要怎麼辦?那要自己努力,用長時間以及事實來證明。

所以今天在高科技產業,Made in Taiwan絕對是一個中上的形象了,尤其在幾個品牌中我們是世界領先的,在小筆電裡面,全世界70%都是台灣的品牌,這樣所有相類似的產品都有好處,我可以說我來自Acer的故鄉台灣,他們就佔便宜了。

「台灣夢」的貢獻 將不會小於「美國夢」

 
問:
在我們周遭跟我們相比的國家、相鄰的國家,還有差不多情況的國家,有哪些是我們看到他品牌形象累積的能力,已經走在我們前面了?
(主持人:馬雨沛,前新聞主播,現任教於淡江大學傳播系)

施振榮:像是日本,在戰後當然是透過Made in Japan,像是Sony、Toyota、Honda、Panasonic等把他撐起來了,這是用實際的、跟全球大眾能夠接觸的東西,我們談的是從小眾變成大眾。當然第一個是要先小眾,要先有效。

韓國則是走大企業,像是Samsung、LG。我並不是很認同他們的作法。他們的文化就是政府跟企業的資源連在一起,甚至大企業犧牲國內老百姓權益,充實他國際化的能力。因為老百姓也沒什麼選擇,只能買韓國製的東西,要買貴也只能買貴,不像台灣這麼自由,所以台灣的發展模式跟韓國不太一樣。

我想,如果台灣發展模式為多元文化、多元品牌,從長來講是比較有效益的,因為比較符合社會的公平正義。韓國、日本的資源都被大集團收攏,所以在日本、韓國年輕人沒有發揮的空間,台灣的年輕人則是有很多可以貢獻。像是三十年前我們是一無所有的人,現在我們已經有所貢獻。這個是我們期待的模式,整個進步是大家都有分的,這也是民主政治的體現。

另外,香港在金融方面有他在國際上的地位。新加坡就是「新加坡公司」,把政府當作企業來經營,這有他的有效性,也有他的簡單性,因為他目標很集中,很容易塑造他要達成的形象,要照顧的較少,不像台灣不是城市型的,相對產業廣泛,像是農村、都市的組合型態。

所以我的感覺是,以我們台灣的經驗,如果我們的努力有成的話,相對來說,對全球的貢獻是最大的,今天大家都在談「美國夢」,但是未來應該是「台灣夢」,因為美國夢是不能複製的,只能在美國有,但台灣的經驗可以落實在開發中國家,很多很多後進者,以這種模式走出台灣經驗,如果我們真的能夠有一個好的模式,有一天我們台灣對人類的貢獻將不輸給美國。

這個都是一廂情願的正面想法(笑),肯定自己的價值,台灣的價值、每一個的價值,我們要先自我肯定。

馬雨沛:所以施先生就以自己的例子鼓勵大家要做「台灣夢」,要想想三十年前那個小伙子施振榮發的台灣夢,到如今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