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紐約浮世繪
一個被認定是天縱英才的導演
得到一大筆經費任他去完成心目中最想拍的電影….
就在他心理、身體都極度焦慮的時刻
老婆去國後就沒打算回來他身邊,
疼愛的小女兒對他表面順從,可打心理就沒愛過這爹
離開老爸跟意氣風發的藝術家媽媽及一個新的”比較好看”的爸爸生活著
而媽也沒照顧她,她跟著老媽的閨中密友生活一氣
她就當這阿姨是知己、戀人、另一個媽….一個價值觀脫離常軌的異類女子,
女兒當然也就變態得,無以覆加….
不過她女兒是他劇情(人生)的不定時炸彈
隨時都在”必要出現”時讓它崩潰
直到女兒病重快掛了的時刻,
他都還要違逆自己以平靜那從幼就神經質的女兒
不過他女兒根本不是劇情的主脈,
可以想見這劇情的詭譎及無厘頭及任性及刻意錯亂了吧….
這種片看得懂我輸你
不過就算看得迷迷糊糊顛三倒四
也能每人就自己的感受掰出一個自認合理的道理
這電影絕對是掰功大考驗
全片都圍繞著這男主角身上
彷彿就是這片導演兼編劇Charlie Kaufman 查理考夫曼的個人焦慮之集大成吧
工作事業的焦慮、創意枯竭的焦慮、婚姻失敗的焦慮、與情人們相處的焦慮、
身體不斷有警訊的焦慮、朋友關係的焦慮、親子關係的焦慮…,
而他打算完成的作品,也就在那無止境的焦慮中,慢慢走向結局,
一個沒有結論的結局,而且是在十七年後,
在他再次搞垮第二個婚姻及家庭之後,
在親人一個個掛點了之後,
在再也找不人演他自己了之後…,
電影的結構之複雜及任性教人看得頭昏眼花,
那電影中的電影就是演導演的破碎的生命及生活,
場景也不斷在真實時空及電影佈景及主角的心像中不停交錯,
真實及夢境已變得不重要,
因為電影劇情及電影中的電影的劇情是交疊的,
真實的人與戲劇中的另一組人物是交疊的,
因為要有一個男主角在戲劇中來演那男主角,
要有一個女主角在戲劇中演那女主角,
因為是演導演自己的故事,而導演身旁的人大多是演出電影的同事朋友,
所以大家就在真的自己及假的自己之中錯亂地活著演著,
然後還要一直面對真的自己與假的她的戲內外難分的互動,
假的男主角愛上真的女主角,真的男主角愛上假的女配角…..
亂到最高點時,還要不停地進行著電影創作,為著一直沒有定案的劇名,及
新的人物出現所衍變出新的對白,最後連編劇本人也分不清真假,
一個新加入的人卻開始主導著劇情的安排,而且好得大家都沒有話說,
導演本身則只好倚賴著腦海中那前妻的音聲指令做著自己莫名卻不敢違逆的動作,
男主角的行為被天外之音及一張張紙條及好像是小女兒日記的文字所擺弄著….
這一切都發生在一個已經漸漸把紐約整個包覆起來的大影棚之內。
這影棚不知何時已從一條街的尺度,放大到一座城市的規模,
劇中導演不時會交待工班,就著紙條去新增一個個新的場景….
這樣一個亂到最高點的劇情,
其實可以用電影的原名~
Synecdoche, New York
去自己歸納。
直譯的話是~提喻,紐約。
提喻可以用轉喻、借喻等字眼去理解,
而到底紐約是提喻了人,還是人提喻了紐約,
電影提喻了人生?還是人生提喻了電影?
誰是主動?誰市被動?
在提喻的關係中存在著一種片斷的對等,
這也是借喻轉喻的機會點,
但畢竟轉了一個時空就不全然如此了。
劇中說了,每個人就是一個宇宙,可以被無限的探究著
所以當電影由一個狀似主導一切的人身上出發時,
他的所有愛恨情慾醜陋悲悽虛名賈利…
都不過是提喻了別人的一切妄念
而把每個人的生命交疊在一起,
大家不過是混沌中的一隻春虫,乍醒而未明。
這電影適合腦神經不算太正常的人
進戲院去好好咬文嚼字一翻吧。
第一次看到:完全看不懂卻沒任何疑問,不連貫卻喜孜孜看到玩,的電影
倒是牧師說教嫌長了點
你那天一定心情超HIGH的吧。 2009-08-13 21:18:00
是Jon Brion擔綱製作
那曲應該是原聲帶裡的第十七首LITTLE PERSON
誰配唱我不知,我沒買CD
我只聽MP3版本
是劇場
電影裡的作品是戲劇不是電影
這兩者還是有相當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