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格教育與奴化教育
打開社會新聞,映入眼簾的往往是數也數不清的社會事件,殺人的放火的搶劫的販毒的詐騙的,有時候就連走在馬路上,都可以看到一大堆亂丟垃圾的酒駕的違停的......即使是學生,每每提到作弊的、校園暴力的話題,也總會引起許多人的討論,好像這些事幾乎要成為學生的共同經驗似的。而政治新聞跟這些比起來要多可怕就不用說了。
問題其實很簡單,我們覺得品格教育很重要(從過去到現在一直都是),而品格教育也從來沒停止過,更不曾被忽視,但它似乎效果有限,而且效力愈來愈低。
很多學校,特別是私校,開始用更徹底、復古式的品格教育,教導孩子生活中要謹守各種規矩,念許多的好句子,他們在校時也經常看起來很有效果,學生看起來彬彬有禮的。
所以,所謂的品格教育,就是定很多(更多)的規矩,然後讓孩子嚴格地遵守嗎?
即便是教育部推動的品格教育,也不外乎尋找各種方式,將某些「大家都已經知道的規矩」,用更多的方式去烙印在學生的腦袋裡。
問題恐怕在於,我們內心裡的品格教育是什麼?那些真的是品格教育嗎?
或者,其實我們需要的是一批謹守規矩的奴才?
無可否認的,當一個社會裡所有的人都謹守規範時(不管他知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社會會是一個很穩定、對團體利益很有幫助的地方。
但這裡其實還是有幾個問題:
1.定規則要大家遵守的人(或者說唯一會動到腦袋的人)到底會不會為私利而定?
2.所訂的規定到底合不合裡?
3.在這個大家都很和善的團體裡,如果出現一個不和善、佔人便宜的人,他會不會因為獲得較大的利益,而使與他相似的人迅速增加?
第三點是我一直覺得很有意思的,那似乎牽涉到個體選擇與群體選擇的一些問題,以及這樣的「思想」會不會複製與傳遞出去。(不過這篇不想提這個)
第一點說起來,就像過去的專制體制一樣。
對於整個團體來說,一個可以維持最大利益的制度,就是「頂頭有個可以根據團體利益定規矩的人」,然後「底下有許多死命一定遵守這些規矩的人」,接著這個團體便可以很有效率的運作。(至少比凡事都要協調的團體要更有效率)
但問題就是,頂頭這傢伙到底有沒有腦袋,或者有沒有道德?
如果兩者兼有,那麼這會是一個很有效率,可以迅速強大的團體,特別是你不需要耗費太多成本去協調規定與監督不守規定者。
不過如果少了其中一樣,那麼這個團體瞬間就會變成那種獨裁者過得爽歪歪,人民過得慘兮兮(但如果獨裁者是有道德的笨蛋,可能雙方都一起慘兮兮)。從歷史上來看,兩者兼有的獨裁者……實在是少得可憐。
但這是很方便的,至少在管理上很方便,遵守規定的人也不用多花腦筋,要做的只有「你告訴我要做什麼」就好了。
至於「責任」,那是制定規定的人要負的。
從以前以來,我們的品格教育就是這樣子的。
我們定了一堆規矩,比方走路要怎樣、說話要怎樣、拿東西要怎樣、頭髮要怎樣、衣服要怎樣,然後叫我們的學生乖乖聽話,不要想太多(包括讀書在內,想愈多愈容易在當時的筆試體制下出錯)。
課程裡也是這樣,以前會有那種標竿性的有德者(乞討去辦學啦、看小魚啦、看大海啦);現在則告訴你大家一起定規定後就要遵守,課程的關鍵點總是在「感謝」與「遵守」的這兩件事情上,我們甚至會避免去觸及到「權利」與「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害怕一旦現有的規定崩壞後,一切會失序。
所以寧可侵犯權利,也要繼續維持這樣的秩序。
延伸出來就會有很多第二點的狀況,我們太過在意學生「要遵守什麼規定」,到頭來甚至遺忘「這些規定有什麼意義」。
要是問執行規定的大人們,通常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學生就是應該有學生的樣子啊!」->這種理由說了跟沒說一樣。
「學生就是應該要讀書。」->然後等到讀完書又罵他們不會生活。
「學生如果把時間花在OO上,他們的成績就會掉下來。」->麻煩先把「評量」跟「學習目標」兩者串起來吧?或者乾脆徹底一點,眼睛打開就只能看到教科書,你以為這是科舉時代嗎?(或許就是orz)
「等你長大以後就知道我是為你好。」->僅限長大後人生成功的學生,而他們又會對下一代講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
「因為你們的心智還沒發展成熟,所以先聽話,日後再進一步去.......」->這是我覺得理由比較正當些的,只是如果一直不教,學生一直都不會發展成熟。(你看滿街的大人有哪些人的心智是成熟的,特別是那些官大學問大的傢伙......)
偶爾還是會有一些老師知道這是有問題的,於是他們試著教學生「為什麼要守這些規定」。
「我們之所以遵守規定,是因為這是團體協調出的規則,可能部分個人的利益會受損,但這樣對團體的利益比較好......背起來我要考。」(到頭來還是『直接告訴他』,而不是『讓他覺察並理解為什麼』)
我並不是說這種「聽我的,守規矩就對了」的方法一定不好,在原本保守的社會體制下,這對整個團體會是一件好事。(不過有想法卻還沒學會妥協,也還沒爬到高位的人就要先倒楣了)但問題就在於,我們的社會已經跟以前不一樣了。
這些在學校裡打開考卷都會寫是非題的學生們,一離開學校,他們就會發現現實社會並不是這樣,默默遵守規定的人很容易被欺負,甚至被嘲笑。
不但如此,過去那些限制自己的強制力都忽然不見了,出門在外可沒有導護生記你的學號,要是警察來干涉,我還可以找民代去吵,而且這社會好像是一個官大學問大的社會。
這種觀察當然是有問題的,因為在這些現象的背後還是有某些秩序在運作,如果不是這樣,那麼這個團體早就因為喪失利益與優勢而衰敗滅亡了。可惜的是,這些負面的樣貌卻很容易被凸顯出來,甚至很容易被「複製」並「擴散」開來。
如果是這樣,我們到底要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呢?
還記得十多年前初任教師時,曾經想過這個問題。
如果社會是一個大染缸的話,而我們想把這些學生教成白的,然後倒進去讓黑水變淡,那麼我們就會對不起這些學生,因為他們未來必定會面臨到那些衝擊。
反之,所以我們乾脆把學生教成黑的,然後倒進去讓他們一下子就可以適應才對嗎?這樣好像又對不起社會。
那麼,到底怎麼辦才好?
當時候是覺得,其間應該還有模糊空間在,如果可以讓白色的學生可以依照情況做應變,而不是死腦筋呆呆遵守規矩(雖然這種人真的很叫人喜歡,也很適合成為小說電影的題材),那麼老師應該不至於對不起社會或對不起學生,或許可以兩者都對得起。
在現今的社會裡,我們該做的,似乎不應該再「只」是教孩子藉由背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走路行禮各有規範(不是說不行,而是不該只是如此),我們還應該教他們動動腦袋,去批判一些事情,比如自己的權利是否受到侵犯、這些規定是否合理,團體之間為何要有規範,如果沒有會怎樣?然後更重要的是,教他們如何把被推翻的秩序再建立起來。
如果知道為什麼要建立秩序,那麼就可以學會如何應變,並考量每個動作所發生的後果。
所以我並不教學生『暴力不能解決問題』的這件事,而是教他們『暴力有時候可以解決問題,但有時候反而會讓情況變得更糟,應該先思考做這些事會有什麼後果。思考後如果發現暴力真的比較可以解決問題,那麼就做吧;但如果不是,那就找更聰明的途徑。』(不過光用說的沒用,要以這種概念去建構出生活與教學的環境才「比較」有一點用)
所以這樣真的有效嗎?或者這樣真的比較好或比較不好嗎?
不,我當然沒有標準答案。
我只是覺得所見這些拼命推動品格教育,但總還是停留在「定更多生活細小規範」、「用更多方式把規定塞進學生腦袋裡」的,其實推動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然後有些感慨就是了。
在這種概念下,髮禁、服裝規定以及各種細小的規定,還是會繼續存在下去,而且當學生離開這些限制後,他們還是一樣會遇到跟他們上一代一樣的困惑。
最近剛結束小學的教職工作,相當不捨和孩子們相處的愉悅過程,因為
他們總是保有純真且活力充沛!目前學校的辦學方式也越來越活潑,尤其是
在小學中,多朝向多元而自由的學習環境,所以現在的孩子多半能表現其聰
穎、創造力十足的一面,然而當我看到他們生活上表現出失禮、容易退縮或
說謊等行為時,使我不禁反思教育的著力點是否失衡了?
我國教育家賈馥茗先生曾提出教育的本質有其「變」與「不變」,前者
指的是教育的策略、方式及內容必須隨著時代變遷而有所調整,才能使學生
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後者的「不變」則指出教育的目的旨在誘發「人」良
善的一面,包括優良品德與正面的價值態度等。然現行教育政策卻過於強調
「變」,反而較少提到「品格教育」的部份,卻忽略這才應該是教育的本
質!
目前教育部與各級學校致力於閱讀教育,其實這是結合品格教育的好機
會,因為閱讀不僅充滿樂趣,更是大人們能藉此與孩子分享正面想法的絕佳
時機,這也是為什麼學校教師常利用書籍來說理的原因,如最近老師們推薦
美國前教育部長編著,並由林良先生所翻譯的暢銷書《孩子的美德書》,透
過31則生動的故事,不著痕跡的讓孩子去體會擁有十種美德是一件幸福的
事!雖然我已離開教學工作,但仍希望分享好書給各位家長及老師們,一本
適合孩子成長的書,可以使他們未來成為一個最棒的人!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
item=0010449705
我會覺得多元與品格教育不應該是衝突的,甚至基本道理應該是一樣的。
只是我們在強調多元與自由的時候,很容易流於表面的形式,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下,靠過去「告訴你該做什麼」的教育方式可能已經不夠了,或許該進一步引導他們去建構出這些人與人相處的內在與外在規範。美德的存在不是因為它是美德,而是因為它對自己與大家都比較好。
您應該是一位很用心的老師吧! 2010-03-26 07:54:16
所謂「教育體制」有時候是「管理者」(比如政府)
用來方便管理的「前置作業」罷了
人類大都群體生活(共生?)
所以一環錯,整網皆錯(共犯結構?)
通常以單薄的個人之力
只能換來「狗吠火車」,「無力回天」的無奈
入世者,便成為憤青、革命者...
出世者,便退居觀察者位置,不發一語
...
「文以載道」只是寫「文」的人自我安慰
「載道」的文章太沉重,效果不彰
抓緊自己的思維,潛伏在制度裡去潛移默化
制度才有可能因此而改變些什麼...
品格教育不等於奴化教育!有感於在社會新聞中看到許多校園霸凌、逆倫、詐欺、佔領失物等案件,都讓人感到震驚惶恐並對以譴責撻伐,這些事件正對我們提出警醒,在這個對孩
子的教育方向以知識導向,忽略品格教育是多麼嚴重的事。「品格」教育,是當今孩子的成長教育中,最重要也最必要的課題,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品格,成為一個不愧於自己
和他人的人,並且還能夠更進一步將良善發揚於社會。訂立「品格」教育的目標後,如何達成?向您推薦我在坊間找到的好書─《孩子的美德書》,可以讓孩子認識和學習一生受用
的美德。
本書的最大特點除了讓孩子學習美德以外,內文故事的文學性還可讓孩子對文學產生啟蒙;插圖提高孩子對於閱讀書籍的興趣,也培養孩子對於美的感受。《孩子的美德書》是
一本具全面性教育意義的書,德、智、群、美育皆隱含其中,要讓孩子全面均衡發展,未來成為高知識也高品格的人。這不只是一本為孩子教育的童書,也是適合分享給大朋友的好
書。
博客來網址: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49705
我也覺得品格教育的重點不該照舊方法用單方向的「宣導」或「灌注」,而該從更深的層面帶孩子了解團體規範的形成過程與背後的意義。不過說是很簡單,做起來就...... 2011-02-18 11: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