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21 07:30:27 風聆

[轉載] 腳尾米紀錄片

這是幾位相關系所的僑生所製作的,有關有關台灣電視新聞的紀錄片,非常值得一看與好好思考一番的。
建議可以點閱這個網址到原始來源觀看或給予意見: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7700256313069876518

腳尾米30分鐘版本 影片來源: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7700256313069876518



腳尾米49分鐘完整版
影片來源: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7402824432207128989&hl=en

當然,以製造假新聞作為測試的方法有其爭議性,但這件事也透露出:任何有心人士都能很簡單地做出類似的事。(製作這段影片的同學們,辛苦了......)
不,這件事可能大家早就知道了,或許政治人物尤其清楚明白?

我很好奇這件事接下來的發展(當然可能是我後知後覺orz,因為我本來就比較少看電視)
,比方這段影片是否也會變成新聞,然後出現在晚間的電視新聞中重複播放呢?

倒是裡頭提到原本答應不秀出當事人臉的那個部份讓我感到很害怕,因為每次我看到新聞裡有出現「偷拍對方說話」或「訪問附近鄰居」,甚至是打那種有跟沒有差不多的馬賽克時,都會想:這些上鏡頭的人會不會因此而被報復或產生什麼困擾呢?


嗯,我想說......幹得好


--------這是後續補充分隔線------
剛剛查才知道,原來這是蘋果日報今天的頭版。XD
這就更有趣了......
(至少民視跟TVBS應該會特別報導這個吧,這兩家算逃過一劫的XD)
蘋果:http://1-apple.com.tw/apple/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P&showdate=20070620&Sec_ID=5&Art_ID=3575230
中廣:http://www.bcc.com.tw/news/newsview.asp?cde=482336
民視:http://www.ftvn.com.tw/2007620L07M1.htm
聯合:http://bookmark.udn.com/bookmark/1127 (不過這是書籤,還不是報導,但已經上網站首頁了)
蘋果的報導裡有東森新聞台發言人的話,不過到現在為止還沒查到東森那邊的網站上有相關的新聞。

還蠻值得觀察的是,在這個事件之後,目前媒體正要開始炒作、進行中的幾個新聞(例如楊儒門特赦、新店市長墜樓)會有什麼變化嗎?



當事人的網誌:http://www.wretch.cc/blog/tiff1215&article_id=8659134
無名稱 2007-06-27 01:19:25

JREEY先生

請問你對記者使用BBS為新聞來源有何見解?

用網路上匿名的文章當作新聞來源是一種查證的

過程嗎?

請問你對"拍賣運氣"一則新聞中錯誤百出的敍述

和字幕又有何看法?

又對當事人所說,記者要求當事者作動作,表情,

宛如導演教戲的手法又有何說辭?

在這幾則新聞中我們可有看到"客觀的事實"?

這才是作記者最低限度的要求吧?

icecream 2007-06-26 09:19:03

這位JERRY您的話很值得讓我們好好思

考,不過......這個影片並不是我或

這裡的網友們拍攝的,這裡只是轉載,

或許可以考慮到來源處來跟大家討論。

其實說真的,這部「紀錄片」的手法

確實有很多有爭議的地方,但就我自

己而言,我對影片前半部的新聞比對

很有感觸,我也經常利用新聞影片來

幫助教學,也因此察覺到新聞裡很多

煽情的鏡頭、配樂、情節,這些用在

教學真的很棒,但如果平常看多了......orz

我知道有很多記者與媒體工作者都很

用心,平常也真的都看得到。

不過總會有一種「被淹沒」的感覺......

不在其中,但能猜測出那種無奈感,

源自於觀眾、主管與其他同儕的壓力。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不過我在看這

部影片時,我沒有把焦點放在後面的

「假新聞」上,手法有其爭議之處,

但它也確實透露出很多東西,「查證」

是小事,但新聞為了效果所做的扭曲

卻是大事。

這是我的想法啦......

JERRY 2007-06-26 02:21:35

在我的認知中,記者的工作從來沒有被要求去要

證明哪件事情存在, 這可能是法官、刑警、科

學家或是宗教家的工作,我們是被要求在一定的

時間內去求証最多的線索,提供給民眾知道。

你們放消息,我們去採訪,這就是一種求証

的過程,只是很不一樣的是,往常我們遇的受訪

者,都是相對善意的,而不是設計好圈套刻意誤

導記者,在我六年深入採訪的經驗,當受訪者試

圖說謊的時候,我大多可以察覺,就算不能,我

還會針對他的說法去詢問其他關係人,以印証他

的真實性,直到截稿前一刻。

30分30秒,正好是半小時半分鐘。

這份意圖批評媒體的研究,我的評價是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