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想「獨立自主」到老? ◎劉秀枝
曾經以為很遙遠,但轉眼間我就從小女孩變成今日的退休銀髮族了。以前覺得父母師長思想老舊,在現代年輕人眼中的我也應如是吧?
日前,定居美國的大學同學淑玲趁新冠疫情趨緩,回台探望獨居的父親。我倆約在西餐廳敘舊,都點了鱈魚套餐。香煎鱈魚肉質軟且香,但因眼前還有沙拉吧、熱湯、麵包等,我們決定共享一份鱈魚主菜就好,把另一份打包,讓淑玲帶回去給父親享用。
淑玲對工作人員說:「請包裝得漂亮點。」
年輕美眉面露難色,我趕緊幫淑玲解釋:「她是要帶回去給父親吃。」
看著白髮蒼蒼的我們,美眉睜大眼睛問:「妳父親幾歲了?」
「97歲。」
不知年輕人是被嚇到還是被感動,立刻很慎重地將那份鱈魚端去打包。她可能很難想像,我們也曾經年輕過或甚至是個嬰兒,而淑玲的父親也不是生來就97歲喔。
維持活躍智能與體能,降低失智、慢性病影響
即使97歲,這位退休醫師依然活躍得很,每天一早走到鄰近住家的全聯買報紙,中午到商店街買便當,並常到附近的書店逛逛,有時去銀行辦事,在家則看報紙、電視, 並有老友每星期來與他下棋。他胃口好,睡眠佳,聲音宏亮,精神飽滿,把「獨立自主」當作是老年的志業。
最近讀了一篇來自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發表於2022年⟪老化神經生物學(Neurobiology of Aging)⟫的病例報告。一位96歲的老先生有高血壓、心律不整、皮膚癌、攝護腺癌且轉移,都有接受治療並控制病情,其認知功能測試直至去世前4個月都正常,只是行動稍慢而已。他去世後的大腦解剖,竟然有中等程度的阿茲海默症與其他退化性失智症的腦病變。
為何他的大腦有如此明顯病變,但臨床上卻沒有失智症狀?作者歸功於老先生的教育程度高,且一直維持活躍的智能與體能活動之故。例如他當志工,學習語言,自己開車到94歲,之後搭公共交通工具;天天運動、游泳並常參加巴士旅遊直至95歲;每天走路、閱讀、做家事、管理投資直到96歲因心肺衰竭去世。
養成正面思考習慣,老了並沒有那麼可怕
也許,老了並沒有那麼可怕,即使身體有病,甚至大腦有病變,但持續從事體能與智能活動,依舊能享受活躍的老年。老,還有其他好處,例如有位90多歲的長輩,罹患硬腦膜下腔出血,但因他的大腦萎縮而有足夠的空間可容納血水,讓大腦免於被壓迫,因而未造成神經損傷,沒有出現症狀,所以不急著動手術,後來血水也自行吸收了。
我們的健康受基因、環境、醫療、機遇、生活型態與心態等因素所影響,能夠自己掌握的雖然只有健康的生活習慣與心態,但卻可充分發揮。即是維持活躍的生活,不僅從事體能(但量力而為)、心智與社群活動,且持之以恒,並養成正面思考的習慣,凡是往好處看。那麼,人生過了七旬,就算慢性病上身,也能做到像淑玲的父親般,達到「獨立自主」的老年志願了。
再說,年紀大了,代謝變慢,食量變小,或許10年後淑玲和我再來這家餐廳時,一份鱈魚都只能吃一半,另一半打包當自己的下一餐,好省錢喔!
(本文刊登於2022年12月康健雜誌的劉秀枝專欄)
上一篇:【也是心病】自己嚇自己 ◎珍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