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的天空】文字雕手相伴的日子 ◎汪詠黛
圖/和平製品
恭喜聯合報七十大壽!文友們得知有機會聊聊在《聯合報》投稿及書寫過程的小故事,反應熱烈,約好在線上討論作品:
「我這篇『大修』三遍,你們覺得適合投給繽紛版嗎?」芬首先提問。
萍馬上接口:「才大修三遍?再加油喔!我兩年前投稿立刻被退稿的那篇,和你們一起『抓蟲』後又改了N遍才敢再投,呵呵,終於重現江湖!」
蓉是死忠讀者,給了中肯建議:「妳的親身經歷故事性強,超勵志的,我覺得很符合版性。不過,好像稍嫌平鋪直述;還有,要注意標題,別忘了為我們上過課的小熊老師的提醒……」
自修易懈怠,共修力量大,姊妹們樂於彼此做善知識,愈講愈興奮,只差沒隔空抱抱。
●
說到抱抱,讓我想起在台灣從小看《聯合報》長大,到美國後繼續做《世界日報》忠實讀者的張璇。
初識那年,我並不知道璇姊是一位曾擔任兩廳院專屬接待,接待世界知名男高音卡列拉斯,並獲得他轉贈一百朵玫瑰花的表演藝術製作人。那時她剛從美國波士頓返台定居,翻開熟悉的《聯合報》,看到一則有多位名作家授課的短訊後,立刻報名,希冀藉由文字梳理鬱結,安頓身心。
第一堂課開始的前十分鐘,由我主持開營,第一眼看到坐在後排角落生面孔的璇姊抿著嘴,嗯,很酷,很嚴肅。不過說也奇怪,我一點都沒被她那副「有距離」的表象嚇到,反而生起前世必與她有緣的奇特感覺,脫口而出:「大家終於相聚,來抱抱吧!」
只見璇姊臉上出現「Oh, no way,別來這一套!」的表情,但來不及了,我已展開雙臂迎向她。
事後璇姊告訴我,她和許多同學一樣,都是「慢熱」的人,情緒要經過沉澱和醞釀;不過那一瞬間的擁抱,就像是跟久違的自己打了個照面,下個瞬間人生已然不同。璇姊的行事作風依舊低調,可熱情的火苗被點燃,與前後期同學杜解萍、賴美貞、林珮如等培養出相知相惜的姊妹情,默默出錢出力當義工,成立非營利組織的協會,共同推廣閱讀與寫作。
●
《聯合報》的一則短訊,為原本相見不相識的讀者,牽起那條宇宙間隱然存在的因緣線,大夥兒練筆又交心,在文章裡閱讀彼此的人生,相互陪伴前行。
職能治療師袁葦和在職場表現亮眼的邱雯凰,感觸別無二致:告別少女時期的文藝夢許久,當時機成熟認識了這些大姊大哥,心中以為消失的那支筆逐漸恢復「手感」;喜歡現在的自己有個「書寫者」頭銜,下筆是創作也是回憶,不論感傷、遺憾、道歉或道別,在文字和筆名之後,袒露自己,真誠對話。那種深層體悟,恰如平路老師在課堂上說的:「了解自己的獨特性,終是為了忘記自己的獨特性。」
因為看到訊息,有緣千里來相會,但也有人是心動未採取行動,直到被好友逼來,然後就停不下學習腳步,例如王巧麗。
當了一輩子國中國文老師,認真批改學生作文近三十年的巧麗,剛退休時只想喘口氣,輕鬆讀報、看書,並不想動筆。所以當閨密施雯彣邀她一起報名上生活寫作課,巧麗祭出一句「敬謝不敏」,直接回絕。
雯彣是巧麗的老同事,一位喜歡文藝的國中數學老師,她想把生活中的點滴,尤其是父母恩、夫妻情、師生緣、親子互動,寫成小品文分享給讀者。她每聽完一堂作家的課,總是興致勃勃打電話轉述給巧麗聽,講得口沫橫飛,外加力勸來插班。巧麗受不了疲勞轟炸,只好屈服:「哈,跟妳說老實話,其實這些都是我在讀報和教科書上熟悉的作家,我也想親炙他們的丰采啦!」
這一對來自杏壇的姊妹花,走下講台單純做學生,心裡輕鬆,肩頭無負擔,如同畢卡索說的:「經過這麼長的年月,才終於變得年輕。」她們一早進教室,笑容可掬為同學服務;搶坐在第一排聽課,不打瞌睡,非常「入戲」,隨著老師的精采授課內容,時而大笑,時而高歌,時而拭淚,一派回到純真少女時代的模樣,下課後還加碼讚嘆:「好開心,好享受!」
雖然在交作業的最後一刻,也會哀號擠不出字、寫得不好,但這兩位資深美少女總以一句:「改稿壓力就留給老師吧,不然要老師做啥?」瀟灑按下電腦送出鍵,不再糾結,安然入睡。
說得也是,稿子交出去,就不必罣礙了。對於修稿、校稿極富經驗,也是致力推動閱讀與寫作的《老夫子》漫畫總編輯邱秀堂,長期觀察這群人「字斟句酌」的寫作態度,看似吹毛求疵,但實則有必要,不覺莞爾。她幽默地引用英國詩人王爾德的話形容:「我整個早上都在校對自己的一首詩,我去掉了一個逗號,下午又把它加了上去。」
●
字斟句酌是寫作基本功之一,聯副、繽紛版、家庭版都是同學的最愛,卻不是輕易可獲錄用。能琢磨出一支筆,從讀者晉升為作者,是圓夢,是榮耀,筆耕的過程尤其是突破自我的快慰。
沒有人可以保證「每投必中」,但以平常心寫下生活所感,耐心推敲,勇於投稿,分享生命故事,就像筆下總見溫潤的林碧蓮說:「喜歡自己的文章從坑坑疤疤,磨成水嫩紅潤的大美女。」現在多位大美女琢磨出的錦繡文章,都能獲得報章雜誌主編的青睞,堪稱投稿常勝軍呢!
大美女之一的劉家馴,和林碧蓮等人共組私塾小班筆耕多年,發表佳作無數,她寫九十九歲無疾歸天家的老爸、寫自己數十年在職場家庭兩邊「戰場」的折衝輸贏、寫主播女兒的家書和愛犬、寫有趣的記憶藏寶圖……取之不盡的題材,不但讓家馴姊的後中年人生更加繽紛,美聲一族的她,還二話不說扛起協會唱頌團義工團長之責,和張璇、傳藝金曲獎得主賴美貞等姊妹,攜手說說唱唱跳出紙本,以更多樣、跨界的方式展現文字之美。
●
寫作需要靜心,創作過程或許孤獨,寂寞倒是未必,有志同道合亦師亦友的文字雕手相伴,每一、兩個月固定見面,或討論作品,或練唱、朗讀,生命之歌已重獲調音。譬如,早已是醫藥專欄作家的失智症專家劉秀枝醫師,現在右手寫散文、小說,左手拿文學獎;又譬如原本從事國際貿易的張知禮,為了照顧婆婆毅然決定提早退休,並從家務中撥冗上課、磨筆。
知禮原本設定的目標,是寫下從小聽母親講的故鄉及從北京來台的生活大小事,這些故事一修再修後,投稿《聯合報‧繽紛版》,一試成功,信心大增,持續寫下更多的憂喜與善美,進而榮獲聯合報辦的懷恩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黃金組首獎。
知禮姊在花甲之年圓了文學夢,另一半張祥憲大哥退休後也加入推廣閱讀寫作的行列,擔任活動攝影義工;更有意思的是,他倆在協會找到「親家」,獨生子和協會會員廖玲華的長女結為連理,聰明可愛爆表的小孫子已滿三歲了。
知禮姊滿意地說:「因文字結緣,我的第二人生如此繽紛,不能再奢求了!」
歲月靜好,不再奢求;所謂的繽紛人生,就是這麼簡單——日日與文字共度晨昏,天天都有好報抱抱。謝謝《聯合報》的陪伴,生日快樂!
(本文刊於2021/10/14聯合報繽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