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7 18:45:42閱寫協會

【他們這樣讀繽紛】那一堂課,帶我飛向千山萬水 ◎韋瑋

2014年春末,為了繽紛版「一日打工趣」的專題到雲林採訪師鐸獎校長陳清圳,當時他身兼古坑鄉樟湖國中小、華南國小的校長,那是我人生第一次遇到「兩校校長」。我的任務是「校長助理」,猶記得,跟著師生一起上「生態調查課」時幾乎忘記自己在工作,從中得到的啟發,無疑為我日後的鄉土教育工作注入源頭活水。

打工日的課程內容是鳥類觀察,那並非一次性課程,有精心鋪陳的前導課作為基礎──師生們事先蒐集了鳥類圖鑑表,當校長問道:「在我們頭頂的高空飛翔、有著細長身影的一群小雨燕有幾隻?」我望著偌大天空一臉茫然,孩子們已能氣定神閒估算數量並填寫在記錄表上。每一次,透過學生自己用心觀察、師長的陪伴與培養,知識得以不斷堆疊、延伸。

我的鳥類觀察初體驗就獻給了樟湖國中小所在的山林,大自然的音樂令人難忘:繁殖期愛學貓叫的紅嘴黑鵯、發出鈴鈴鈴清脆叫聲的棕面鶯,還有「大聲公」竹雞、頭烏線畫眉的吟唱……

我心想:如此美好的學習過程,也值得向一般民眾推廣啊!

「在真實情境下學習,才能有思想、有靈魂、有生命力,這樣就會對學習有渴望。」校長的話像一顆種子,埋入心田。多年後,種子發芽,我思考著如何讓知識產生力量?必須擬定目標、建構計畫、匯集資源、務實行動,因此有了台中霧峰的「熊愛觀測鳥蹤筆記行動」。在田園社區、校園生態池、山谷下的村落,分別設置鳥蹤筆記站,每一個小站置放紀錄表格、簡易鳥類圖鑑,並指引觀察方法;更進一步,編印鳥蹤筆記地圖,倡議、引導民眾閱讀身邊的動物生態,邀請專家擬定停、看、聽、寫的鳥蹤筆記SOP,一系列充滿生活趣味的推廣教育漸次展開。

園林踏查篇,從書房基地步向省議會後山,用眼看之外,也學習聽音辨鳥。除了此區常見的白頭翁、綠繡眼、紅嘴黑鵯、泰國八哥、大卷尾、小卷尾,下山時聽見了五色鳥,尋聲放眼,驚喜目擊本尊。

近水踏查篇,到光復新村旁的乾溪,沿著河堤,覓得水鳥蹤跡:小白鷺、花嘴鴨、灰鶺鴒等。在通往921地震教育園區的橋上架設望遠鏡,雖然沒等到心儀的翠鳥入鏡,離去前意外瞥見小啄木的身影,仍是不虛此行。因為賞鳥,一座橋,可以待到天長地久。

淺山踏查篇,至桐林社區登山健走,沿溪行,走入祕徑:半乾的溪床上長出了刺蔥、山芭蕉、青葙等好香好吃或好看的植物,白鶺鴒、鷦鶯、畫眉以巧妙身姿或清亮鳴聲圍繞,蝴蝶五六種在身邊飛舞。近午,大冠鷲家族的招牌口哨聲傳來,抬頭數一數,多達五隻在頭頂盤旋,陣仗不小,這送客之禮十分隆重。

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標舉出教育的重要性,有人理解為從書本裡學到的知識等於力量,那他可能忽略了培根認為「真理透過觀察才能獲得」的意涵。我在陳清圳的課堂上看到培根哲學思想的實踐,後來,我也親身透過各種鄉土教育行動嘗試印證。在地閱讀情境如何營造?如果你願意把生活所在當成知識的對象,當你望向一棵樹,你的目光當會駐留更久,因此有機會看到一隻鳥,以及鳥兒自枝頭騰起,騰起後展翼飛翔的天空。

(本文刊於2021/10/07聯合報繽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