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 09:44:13閱寫協會

【愛閱人間】 山海綢繆 阿朗壹 ◎楊堤曉

傍晚來到屏東恆春鎮的渡假飯店,下了車,風大得站立不穩。這不是颱風,是台灣尾冬春常颳的落山風,我心中迴旋起鄭怡唱的〈月琴〉:「落山風,向海洋,感傷會消逝……

夜裡睡在十一樓房間,真正領教到東北季風翻越中央山脈,向恆春半島飛撲而下的狂放威力。落山風神吹著七、八種音階的口哨,在氣密窗外整晚呼號,浴室天花板隨著緊一陣、慢一陣的風勢碰碰響。

隔日一早,我們到古東門與嚮導及其他十多名旅伴會合後,搭乘小巴經南迴公路,前往台東阿朗壹古道入口。

古道以台東排灣族阿朗壹部落命名,是清朝時先民穿越中央山脈,聯絡南台灣東西兩岸的要道,從恆春翻山越嶺到台東,蜿蜒二百多公里。如今,健行路線只走其中約八公里長的濱海步道,從台東縣南田村到屏東縣旭海村。因為屬於「旭海觀音鼻自然保留區」範圍,沒築公路,只能步行,慶幸環海公路網於此網開一面,讓後山留下一段海岸的本來面貌。

阿朗壹古道迤邐在這山海綢繆處,一邊青山聳立,一邊藍海開闊。我們循著這條至少四百年歷史的小徑,在天高地遠的太平洋沿岸遊逛,任季風吹拂,聽海濤澎湃。

綿延數公里的礫石灘好美,黑色砂岩夾雜白色石英的「南田圖案石」堆疊在腳下,大大小小一顆顆黑底白紋圓潤光滑,如瓜、如麵龜、如銅鑼燒,大家小心翼翼在晃動的石頭上跋涉。這些被海水用歲月之刃精雕的藝術傑作,在腳下喀喀作響,我們不時彎腰拾起特別玲瓏可愛的欣賞把玩一番,再輕輕放回。

太平洋的浪潮一波波洶湧上岸,再從礫石灘上嘩啦啦地撤退。鵝卵石在浪花中翻滾撞擊,濤聲裡夾雜著連綿如爆豆的悶雷響,我們邊走邊傾耳諦聽,這海與石天荒地老的詠嘆調。

海灘愈走愈窄,古道轉往山上伸展,嚮導帶領我們踏著漂流木搭建的階梯,登上觀音鼻山。高處視野遼闊,剛剛走過的海岸、重重疊疊的中央山脈、淺藍蔚藍交揉的海洋及遙遠的海平線都呈現眼底。

我知道面前這片海域裡,有一股溫暖強勁的黑潮,從菲律賓北上,沿著台灣東部往日本流去,注入北太平洋,將寒凍的海水暖化。這條海底的快速路吸引洄游與覓食的魚群,如:飛魚、烏魚、鮪魚、鬼頭刀……

海岸原始森林裡,除了耐風、耐鹽、抗旱的林投樹、黃槿、馬鞍藤外,還有各式雜樹:相思、構樹、月桃、瓊麻等。本來期待看到綠蠵龜、椰子蟹,但只在木麻黃、草海桐綠色隧道裡不期而遇一隻孤獨的寄居蟹。

我們黝黑幹練的嚮導潘先生,百年前他本家出了一位傳奇人物,是當時統領屏東、台東十八個番社的大頭目潘文杰,清廷頒予他「五品軍功」,日本亦授予他「六等瑞寶勳章」。

十七世紀,航海發達,這座美麗的福爾摩沙終究難掩經濟戰略價值,西班牙、荷蘭、明鄭、清朝、日本輪番在島上逐鹿。一百四十多年前,牡丹社在這片密林水湄間抵抗日人入侵,自然不敵日軍的槍砲,村莊被燒毀,阿祿頭目父子與族人被「出草」,戰事在中日交涉後落幕。清朝從此加強防護台灣,開通道路,這條古道即當時的重要官道。山徑旁成片的紫色長穗木花、白色咸豐草花,當時是否沐浴過戰士鮮紅的熱血?

從資料與照片得知,潘文杰這位濃眉俊目,剽悍中散發威儀的森林之王,擁有一半客家人血統,他調停過牡丹社事件;協助清朝建築恆春城,遊說各部落與清廷簽合約;甲午戰爭後日人登台,又促進與日本當局友善。他人脈廣、手腕高明,調解族群紛爭,為了人們生活安寧,周旋在各方勢力之間。

古道樹梢上天風呼嘯,而林下卻平靜,紫斑蝶兀自翩躚訪蜜。大家在林中空地休息、吃午餐後就下山,繼續走礫石灘,攀爬過崢嶸的軍艦岩,快速通過浪打來時會濺溼鞋子的跑浪區,行過沙灘。如嚮導預測,走滿一萬六千多步後果然到達旭海村。我們一邊穿越光陰長廊探古訪幽,一邊依循前人的蹤跡,完成阿朗壹古道美好的旅程。

(本文刊於2021/03/22人間福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