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醫療訊息能信嗎? ◎劉秀枝
日前,60多歲的好友傳來一則2017年的網路訊息「不寧腿恐增加39%早逝風險」。她多年前被診斷「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RLS),服用ropinirole(一種多巴胺促效劑),控制良好,但看了這則訊息,緊張地問我該怎麼辦?
約2~5%成年人有不寧腿症候群,這是一種很難受的感覺,像是痛、麻刺感,又像是螞蟻在爬,一定要把兩隻腳動一動,感覺才會消失,而且晚上比較嚴重,影響睡眠。
不寧腿症候群是個臨床診斷,需要全部符合下列5個條件:
1. 有一股無可抗拒的力量會驅使患者非得要把腳動一動不可。
2. 休息或靜態時,症狀會變嚴重。
3. 腳動一動有助於症狀緩解或消失。
4. 夜晚症狀較嚴重。
5. 沒有腳腫、關節炎、肌肉痛或靜脈鬱滯等疾病。
不寧腿症候群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以沒有明顯病因的原發性較常見。次發性的原因包括末期腎臟病、懷孕、缺鐵性貧血等,需對症治療,例如缺鐵性貧血則補充鐵劑。不寧腿症候群雖然影響生活品質,但沒有生命危險,以多巴胺促效劑控制症狀,效果良好,因此醫師通常不認為也不會告知病人會增加早逝風險。
那麼如何回應朋友?首先,當然看這則網路來源是否可靠。這是來自國內一家嚴謹、有口碑的網誌,分享了一個不寧腿病例以及檢測4招,並引用哈佛醫學院團隊發表在權威醫學期刊上的一個研究,顯示罹患不寧腿的患者和一般人相比,增加了39%早逝的機率。
研究多又新,健康生活型態才是根本
我第一個想法是,此研究中39%早逝的機率可能來自於有末期腎臟病等的次發性不寧腿症候群患者,所以死亡率較高。於是從醫學網站找出此篇來自哈佛醫學院、發表於2013年⟪神經學期刊⟫的論文。其研究團隊於2002年對1萬8425位、平均67歲、具醫療專業的美國男士,以問卷調查是否有不寧腿症候群,並事先排除腎臟衰竭、關節炎和糖尿病患者(所以並不包含次發性不寧腿症候群),發現690位(3.7%)有不寧腿症候群。
追蹤8年後,共2,765位去世,其中171位有不寧腿症候群。經統計分析,與沒有不寧腿症候群者相比,不寧腿症候群者的死亡率高了39%。接著,把心臟病、高血壓、睡眠時間、是否失眠等可能影響死亡率的因素也列入統計分析,結論仍然不變。可見死亡率較高並不是腎臟疾病、心臟病或失眠引起,但也沒有合理的解釋或原因。作者強調觀察性研究所顯示的相關性,並不代表有因果關係,而且此研究對象是高教育的美國白人,不具代表性。
同一個哈佛研究團隊於2018在⟪神經學期刊⟫又發表了一篇類似研究,於2002年追蹤5萬7417位、平均年齡67歲的護理人員,其中1,151位(2 %)有不寧腿症候群。追蹤10年後,6,448位去世,包括164位不寧腿症候群者。經統計分析,並把慢性病、睡眠時間、打呼和藥物等因素也考慮在內後,發現兩者的死亡率並無差別,但不寧腿症候群者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則高了43%。同樣的,此結果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也沒有合理的解釋。
進而搜尋其他多篇相關研究論文,對於不寧腿症候群是否增加死亡率並沒有一致看法。
因此我告訴朋友:
1. 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即使是嚴謹的大規模、前瞻性設計,並不能代表或證實因果關係。而且,統計上的機率是針對群體而言,並不能直接應用於個人身上。
2. 各家研究結果常是百花齊放,結論不一,甚至今是而昨非,因此必須經過其他學者或研究團隊的一再證實或經得起挑戰,並通過時間考驗,才被認可,也才能寫進教科書或作為行醫準則。
3. 醫學新訊息知道就好,不必看得太嚴重或跟著起舞,有疑問時請教專科醫師。最主要的還是有病則就醫,平常維持健康生活型態,以預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十大死因。
(本文刊登於2020年11月康健雜誌的劉秀枝專欄)
下一篇:銀髮族的快樂出遊 ◎劉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