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1 22:11:00閱寫協會

向陽自嘲舊物控 收集作家手稿 ◎許文貞

詩人向陽

向陽常在臉書貼出手稿。(截自向陽臉書)

向陽常在臉書貼出手稿。(截自向陽臉書)

自嘲是「舊物控」,從小學開始擁有個人書房的詩人向陽,喜歡收集紙張文件資料,一張張妥善收在牛皮紙袋裡。數十年過去,牛皮紙袋換成更耐用的塑膠製檔案夾,包含國小的成績單、自編的報紙、擔任《自立晚報》副刊編輯時與作家們往來的手稿等,都妥善保存,甚至太太方梓大學時購買他的詩集的劃撥單都還在,那張劃撥單更是兩人相識的契機。

向陽回憶,80年代仍是鉛字排版,原稿通常會撕成片段,方便排版、校閱作業,「我覺得太可惜,原稿都是每位作家的心血。剛好當時已經有影印機,就把作家們的原稿都保存下來,改用影印本排版。」

80年代是報紙副刊鼎盛的年代,向陽表示,在報禁解除前,報紙只有三大張,解嚴前政治新聞千篇一律,因此報紙最好看的版面是社會版、影劇版和副刊,尤其許多其他版面無法容納的言論,到副刊才有發揮空間,「那是兩大報百萬報份、五百萬讀者的年代,影響力極大,名家稿件通常是在兩大報副刊,各據山頭。」

向陽表示,他接手《自立晚報》副刊主編時,報份只有大約十萬,報份拚不過人,他決定走本土路線。這樣的路線區隔,讓許多作家轉而在《自立晚報》刊出。他回憶,當時每天的工作主要就是打電話跟作家們約稿、看作家來稿、回作家信件,也留下許多珍貴的作家手稿筆跡。

除了來稿內容,每封信件的用紙、筆跡都顯現作家的特色。向陽回憶,像是兩大報相關的作家,稿紙上往往印著「中國時報」或「聯合報」等大字。有的作家字跡娟秀,像是劉克襄,有的作家字是歪的、甚至總是超出格子,例如詩人管管,有的作家寫字蒼勁,例如余光中。

如今進入使用手機、電腦,藉由網路通訊的年代,不再有老派的書信來往,向陽倒也不覺可惜,「未來的人們,在回顧這個時代的訊息來往,想必也會有新的方法吧!」

(本文刊於2020/05/08中國時報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