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5 20:58:38閱寫協會

自由選擇 ◎千尋

我在某基金會當義工,歲末要寫封祝福信給一位榮獲長期助學金的高一男學生。當我思索如何下筆時,腦中浮現去他家訪視的畫面……。

第一次踏進他家,看到他和一隻導盲犬依偎在因突遭病變、視力僅餘零點一的母親身旁。我心疼這對單親母子,低頭問候母親:「您雙眼幾近全盲,日常生活怎麼辦呢?」

她開朗地笑答:「除了眼睛看不見,我還有健康的身體可以工作啊!」

男孩也接口說:「放學後,我在便利商店打工幫助家用。」

這對母子雖然身處逆境,卻能保持正向樂觀的態度,讓我想到日前在書上看到的維克多.法蘭可。他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一個貧窮的猶太家庭,擁有醫學及哲學雙重博士學位,曾任維也納大學神經暨精神病學教授。二戰期間,他在奧斯威辛以及其他幾座集中營內度過三年歲月,飽受折磨,失去父母、妻子、家人,絕望之際,內心卻仍保持一個信念:「我是為某事而存在」。

他很幽默,即使每天被納粹逼迫做苦工,晚上拖著疲累的身軀回到牢房,還能提起最後的一絲絲力氣,苦中作樂,為難友們講個笑話,撫慰一群苦悶的心靈。他雖然精疲力竭,卻清楚覺察到,難友的互動間正存在一個「意義」,他要掌握住這個「意義」,證明他不是命運的奴隸,他更要激勵大家即使身體被監禁在暗無天日的牢房,還是擁有「自由」的靈魂。

他的行為證實了一件事:外在環境或許會剝奪人的一切,但奪不走自由選擇處世的態度及方式。

提起筆,我在信中分享維克多.法蘭可的故事,衷心祝福這位高一男孩奮發向上,家庭和樂。

(本文刊於2018/11/25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