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15 10:23:48閱寫協會

度過創作小低潮 ◎劉蕗娜

日前聽作家劉克襄的演講,形容創作低潮像「碰到靈魂失去時,你一點辦法也沒有。」完全打中我心,對!就是那種空虛無奈又神傷。

我最初「創作」的磨練,是必須回覆總公司客服中心轉來的客戶抱怨信。身為服務中心主管,面對怒氣衝天的客戶,很難和他們靜心溝通;但我會同理客戶不舒服的感受,所以總是在第一時間先致電說對不起,等客戶的情緒暫時被平撫後,再回信提出處理方案。

起初心態是例行工作,一定得回覆客戶,後來心念一轉,在人與人愈來愈疏離的年代,他們還花時間不厭其煩地告訴你哪裡有缺失,不是佛心是什麼?於是把每個抱怨當成善意的提醒,用心回信,漸漸抱怨愈來愈少,客戶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公司的信譽可以維繫不墜,最意想不到的收穫是,這些經驗後來成了我寫作的題材。

退休後我重當學生,參加生活寫作班,在老師鼓勵下開始動手書寫。有時文思泉湧,下筆如有神助;但大部分時間是腸枯思竭,盯著游標一明一滅的電腦螢幕忒久,仍然擠不出三行字,交作業的截稿日在即,不禁感嘆繆思女神飄忽難以捉摸啊。

有次聆聽繪本作家林小杯的講座,她秀出一張美國著名導演、演員伍迪艾倫的照片,伍迪正經八百地握著空蕩蕩的遛狗繩,表情十足地說:「我養的寵物是螞蟻。」

受到伍迪影響,林小杯創作出一首可愛的童詩〈繩子〉:「如果我有一條很長很長的繩子/我可以遛月亮嗎?如果我有一條很粗很粗的繩子/我可以遛大象嗎?」以及〈祕密遊戲〉中:「椅子下面有一地芝麻,我彎腰去撿,芝麻動了起來。喔,螞蟻假裝是芝麻……」我終於有點明白,創作不就是「想法轉個彎,表達轉個彎」,一場想像的遊戲嗎?

當我焦慮寫不出隻字片語時,腦中拉雜閃過半百人生階段記憶鮮明的畫面,也同時布局建構多條寫作線索:旅遊奇遇、理財與我、童年出糗、服務面面觀、志工也瘋狂等等,幾乎每個故事都有個很棒的開始,卻往往難以為繼。我了解寫作必須裁剪,但為什麼盡是枯枝?

沒有人能驅使你,除非是你自己。劉克襄說他接受中央社董事長之職的挑戰,是「寫作低潮時,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這當然不會是我的際遇;倒是作家方梓的經驗「就從『小故事』開始寫,寫作是水到渠成的過程」可以借鏡。我告訴自己:創作低潮時別灰心,只要繼續閱讀和寫作,一定會有花葉茂盛、果實纍纍的一天。

 (本文刊於2017/11/15聯合報繽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