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3/13讀書會 郭強生老師:從缺憾到圓滿~~我的寫作路
104/3/13 讀書會實況
主講人:郭強生老師
講題:<從缺憾到圓滿~~我的寫作路>
郭教授開始提筆寫作,是在高一時投稿到聯合副刊的“新人月”徵稿,以直覺來帶動筆鋒。但作品經錄用後等待八、九個月才見報,因此學到寫作的第一課是:要有耐心等待。第二課:不要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只要願意相信“真實”一事,寫作是可以去努力的目標。第三課:說的話有人聽懂,想法有人瞭解,寫作就達到目的了。從不設定目標讀者群,只希望世上有人能在心裡與之產生對話。
然初露頭角卻被流言猜忌所傷,對於張愛玲的名言:”成名要趁早”,覺得不適用於寫作。但早成名的好處之一,有如發過麻疹,對於出名可以免疫,不會眼紅他人的成就。(一笑~~~~)
寫作之前要有大量閱讀的基礎,要廣泛,勿偏食,尤其是經典名著,因其中感人的元素是人類共通性的。
於1995年,也是張愛玲逝世那年,正視人生重大課題:要成為什麼樣的作家?之前在大學“有意識地”寫作,反而沒有高中寫得好,屢投副刊反而不中。刻意模仿張派寫法,王文興教授不以為然,說:「張愛玲有毒!」(再笑~~~~)王德威教授所著:《張愛玲祖奶奶的戲譜》,列出張派的寫作秘方技巧。張派傳人:白先勇、郭強生、林俊穎、鍾曉陽等人。
赴美念碩博士七年期間,對文學的理解做大盤整。畢業後受聘在美大學任教,面對是否用英文創作的抉擇,佩服在美用英文寫作且出頭的大陸作家,如哈金。後決定還是應用最熟悉的語言寫最得心應手的東西。
純文學作品在美國,首刷約五千本,在大陸可達數萬本,在台灣約三千本,但依人口比例算來,台灣足以傲人。
三十七歲返台在東華大學創辦創作研究所。然去國十年,回來之後第二年母親過世,多位好友相繼往生,學生自殺,同事之間明爭暗鬥,在感情、家庭與工作上的種種不順,讓他度過人生最黑暗不快樂的八年。之後突然強烈想寫作,認為之前種種的人生奮鬥與努力似乎枉費,唯有寫作是可以把握之物。但放下筆後十三年,不禁自問:還能寫嗎?尤其許多門生已在文壇上大放異彩,再度提筆難免踟躕。然若考慮太多,或太在乎寫作技法與主義,就無法動筆。於是決意為自己而寫,書寫心裡想說的東西,書寫人生無常與真實面,此時只有自己才知道要用什麼筆法。
體會到英文字grief不僅是“極度悲傷”之意,而且是指“為失去某人/物而走不出來”,是“loss within loss”的感覺。之前編織的人生繁複網路,因失去一個結而打亂原來的脈絡;但也因此方能跳出原來的角色、重新審視人生。寫完最近一本《斷代》之後,才知心中的grief(傷逝),讓人暫時脫離以前眾人期待的角色,也體會到很多事情只能自己承受,只能選擇屬於自己的空間,以文字去填滿被忽略被遺忘的部份。
西方文學與中國文學的差異:前者強調人性的衝突,生動描寫人生現實殘酷面;中國文化強調和諧,古典文學較多風花雪月。文學不留下結論,而是記錄人生受苦、探索、困頓的過程。有質感的小說,好文字是要件,讓人一看幾行文字,就受其磁場所吸引,兩百多年前的西方作品《簡愛》即為一例。
本會會員們將近日被報社刊出的作品帶來讀書會與大家分享
感謝 蔡怡小姐提供照片,賴翠玲小姐撰文與拍照。
上一篇:104/2/6讀書會實況
下一篇:104 年 幸福春酒宴◎林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