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人生/當揚琴遇上鋼琴◎文 黃珠芬/圖
我家有一台揚琴,虎紋木箱,弦橋上鑲著象牙,父親只在酒後興起,彈過兩三次,其他時間它都靜靜的躺在儲藏室裡。每當母親要給我們四個孩子買台鋼琴時,父親嫌吵總是反對,所以我們一直以為他不喜歡音樂。
若干年後,卡拉OK盛行,父親居然買了一套設備,我才知道他的歌喉真好。不止如此,他還能將聽到的歌用簡譜記下,自己練習。漸漸的,我和兄弟姊妹也擺脫羞澀,大方秀歌喉。原來,我家的人還滿有音樂細胞呢。
婚後因為先生工作的關係,我們移居到貝多芬的故鄉--德國,生活裡無處不是音符。兒子在這樣的環境薰陶下,逐漸培養了音樂才華。我帶著他征戰四方,在大大小小的鋼琴比賽中,常能贏得一些獎項,我也虛榮過過星媽的癮。
十五歲那年,兒子告訴我,他已選擇音樂作為一生的志業。看到他堅定的眼神,我吞下身為母親對兒女的現實關切,默默點頭。
有人說,音樂是投資最大但回收最小的行業。這話也許不錯,兒子在英國念大學、到紐約上音樂學院,儘管成績優異,卻無法改變古典音樂是小眾市場的現況,要嶄露頭角何其不易?他一面教學,一面把握表演機會,不論觀眾多寡,報酬有無,皆全力以赴。
有一次,倫敦的史坦威鋼琴公司在門市部的小音樂廳為他辦一場獨奏會。也許是史坦威沒有給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表演者做宣傳,當晚除了我和先生之外,才來了兩個人--他的同學。兒子滿臉微笑,鞠躬上台,仍是做了一場完美的演出。四位觀眾鼓掌叫「安可」,鋼琴家再加彈兩曲。他心中是面對千人粉絲,享受著音樂啊!
來自外公的音樂天分
終於,某天他受邀到台北國家音樂廳和交響樂團合作,表演貝多芬的《皇帝》鋼琴協奏曲。
表演前,他沒日沒夜的在家反覆練習,我聽得簡直要抓狂。琴音裡,我聽到他的渴望,聽到他的焦慮;坐著一桌吃飯,我看到他眼中閃著音符,沒聽進別人講的半句話。第一次面對這麼大場面的音樂會,我很擔心他萬一出錯、出醜,怎麼辦?
台北國家音樂廳坐了九成滿,觀眾當然不是慕兒子之名來的,當晚另有知名音樂家表演,母雞帶小雞,提攜後進。前面兩曲我完全聽不進去,只有一直默禱:「上天啊,請給我兒子力量,千萬別讓他出錯。」
第三首是《皇帝》,兒子在觀眾的掌聲中走上台。看到他自信的身段,我的擔憂略減一些,但全身肌肉仍然緊繃。十分鐘過去,十五分鐘過去……我慢慢放鬆,開始能欣賞這首華麗經典的《皇帝》協奏曲。曲畢,觀眾掌聲如雷,他謝幕四次,好像大明星。
音樂會後,他依然每天好幾個小時坐在鋼琴前練習,到教堂做無酬表演。琴音中,我聽到自信,我聽到快樂,我聽到他音樂的人生。
父親過世前,把他深藏的揚琴給了家族中唯一上過國家音樂廳表演的外孫。揚琴默默的躺在兒子家的儲藏室,外公的音樂天分不知何時早已傳承給他。
【2015/3/13聯合報. 繽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