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節日/「第二個家」節 ◎若琳
有人問常往返台美的外子,你是「回」台灣,還是「回」美國?他想了美國的透天庭院,又想了台灣便利的電梯大樓,給不出答案。在紅眼的狀態飛了十六個小時,站在海關前,猶豫要道早還是晚安時,海關人員一句精神的「歡迎回家」,疲累瞬間被這聲彷若家人的呼喚洗滌一空。接機回家後再吃熱呼呼的海鮮粥,穿上洗整蓬鬆的棉衫,家的味道全在身上,他忽然很哲學的說:「老婆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藏在心中的第二個家
聽了先生對家的定義,我才察覺,家不只是遮風蔽雨的屋子,要有關愛,才能成家,這使我想起了童年。
來自單親家庭的我,家裡常空幽的剩下自言自語的回音,獨有外婆家是我的天地,問外婆什麼時候上市場、等外公叫我陪他爬山。外婆外公像兩根頂天大柱,也像兩尊慈眉善目的菩薩,將我包覆在他們撐起的堡壘中。
我也常往同學家跑,同學媽媽煮得粒粒跳出殼的綠豆湯,是聯考苦讀時,最清涼的消暑劑;外地求學時,鮮少接觸音樂的我,跟著住宿室友,天天抱著吉他唱得澎湃,唱走了思家的惆悵。漸長後,才知道,不只原生家庭是家,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第二個家」,它給我們撫慰,填補原生家庭的不足。
家要能守護、庇祐,更要有感情的流動。外婆五顏六色的健素糖;鄰居媽媽端來的西瓜片,啃到青白,再比賽投籃扔進垃圾桶;同學家兄姊眾多,玩躲貓貓要半個下午才能把人全找出來。感情由許多看似不起眼的事物堆疊起來。
因此,好奇的我邀請周遭朋友分享他們心中的第二個家。
A居住在百坪豪宅,到了紐約,借擠在友人的套房裡。半夜發燒,友人趕緊外出買退燒藥,又熬了雞汁粥給她當早餐,A邊吃邊掉淚,說自己的父母忙事業,傭人對她沒這麼好,並要求住久一點。友人錯愕,原來A顯赫家世的背後,藏得是一顆空虛的心。
J是小留學生,飄洋過海寄宿在親戚家,常受美國表兄妹的嘲諷排擠,又不敢跟舅舅說,因此留校躲在電腦教室打電動、研究程式,直到電腦教室關門才回家。J說閉上眼,還能想起電腦教室的陳設,左轉到廁所,右轉到學生餐廳。他現在是一名優秀的電腦工程師,提起那段青澀孤單的歲月,眼裡仍然泛著淚光。他說小孩一定自己帶,不該讓奔放的青春困頓在暗室。
撫慰心靈的溫暖急救站
另一位朋友C,她喜歡獨自拜訪朋友,傾聽他們的故事。問她不怕故事老重複?她說不會,眾多老朋友是不同的電影,在徬徨時刻,她總能從老朋友的喜怒哀樂裡找到生命的意義。像是電影《007:空降危機》(Skyfall),龐德這位所向無敵的英雄,也面臨中年危機,內心深藏孤兒的自卑,對M夫人產生戀母情結。這不就證明了再巔峰的人生也有低潮,再英勇的人也有情感的弱點嗎?
另一位空巢期的朋友L,投入宗教的慈善事業,定期探望生病的長者,擔任醫療志工,推廣骨髓配對,以拯救生命為職志。經商的先生在她長期影響下,也出錢出力一起回饋社會,夫妻以社團人為榮。她提到有次受命護送台灣的骨髓到中國的偏鄉,結果香港的接駁班機延誤(骨髓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植入病患體內),除了每隔一分鐘就要轉動骨髓盒三十秒,保持新鮮外,她全程助念《藥師經》,骨髓平安抵達,雖「驚」猶榮。
聽完朋友的故事,才明白不起眼的一碗粥、一間電腦教室、一部電影、一個宗教社團,都可以是「第二個家」。一首〈外婆的澎湖灣〉帶我們回到外婆的懷抱;丈母娘的拿手菜獅子頭,讓女婿天天跟著太太回娘家;一本《小人國奇遇記》,將煩憂消滅在書頁之間。
原來我們心中都藏有「第二個家」──找尋溫暖的急救站,方法各異,都能撫慰心靈。忙碌的社會,更需要交流彼此「第二個家」的故事,大家傾吐,也聆聽彼此,情感能自然流淌,減壓抗憂鬱。有了多元故事滋潤人心,是非都在笑淚間,還能從別人的靈感,找到第三、第四個家呢。
「第二個家」節的由來
心碎時,我們需要一個可以倚靠的肩膀、一個緊緊的擁抱,但是,家人、親人都在遠處,恐慌無依吞噬我們。因此需要用想像力衝破關卡,為心找一處歇息地。不起眼的一碗粥、一間電腦教室、一部電影、一個宗教社團,都可以是「第二個家」,帶我們走出沮喪。
「第二個家」節可以這樣過
在歲末十二月第二周的星期二設置「第二個家」節,藉機反芻自己感恩的歲月。這一天,每個人要分享「第二個家」的故事,公開自己內心的小劇場,及舞台背後蘊藏的情感。學校、公司照常上課上班做團體分享;家管或退休者則由社區組織活動,在活動中心發表。
【2014/12/09 聯合報.繽紛版】
上一篇:【怡然誌得】廚房人生 ◎蔡怡
下一篇:天公仔子◎賴美貞
若琳寫得好!
協會姊妹們也都為彼此打造「第二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