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教養情】好老師的條件 ◎郭玉霞
國中教書的阿倫老師,將部落格的文章集結成書,書名是《愛.上課》,書中提到同事對他的教學能力打一個很大的問號,而這些老師判斷的標準是班級的成績。
在中外教育史上有很長一段時間,社會大眾和學者們認為學生在學業成就測驗上的表現,是判斷好老師的標準,類似我們現在認定的「明星老師」。換句話說,教師的教學效能高,他的學生成績好,這就是個好老師。
自有教育事業以來,有哪些因素造就了好老師?好老師的條件是什麼?這些是大家關心的議題,這類研究稱為教師效能研究。只要能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依照答案,找到符合條件的人,或是照這些條件來培養準教師,那麼教育工作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學生學習成就
老師影響大
過些年,研究者把焦點轉移到教學法,他們用實驗的方法,來比較哪些方法可以使學生有好的成績;接下來,研究者發現老師營造的教室氣氛和師生互動的型態,會影響學生的成績。
在一九八○年代,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展,研究者終於發現教師是個動腦的人,教師的思考、決定、計畫、反省等影響學生的學習。到了一九八六年,美國學者Shulman 提出教師知識的概念,研究者又把焦點轉移到此。而後,受到後現代思潮的影響,教學研究的重點強調多元文化,以及大的社會脈絡如政策、歷史、文化對教學的影響。
總括以上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以上的研究重點,如教師的個人特質、教學法、教室氣氛、師生互動等,都是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因素,而且這些因素之間是交互作用、互相影響的。上述的研究都以中、小學的教師為對象,那麼專科大學以上的老師呢?這些條件適用在他們身上嗎?
學習確實發生時
教育才算真正出現
在二○○四年,美國出版了由歷史學家肯恩(Ken Bain)所寫的《What the best college teachers do》,中文版在二○○五年出版,譯名為《如何訂做一個好老師》。這是肯恩的研究團隊花費了十多年,以全美被推薦的六十三位大學院校的教師為對象,研究為什麼他們是好老師,他們到底好在哪裡?這項研究範圍很廣,研究對象的授課領域超過四十個學門,研究的深度遠超過前述的多項研究。
肯恩的信念是:「只有學習確實發生時,教育才算真正出現。」他篩選老師的標準主要有兩項:一是學生對教師的教學高度滿意,並激發出進一步學習的熱情。如果學生的成績好,但是不喜歡這個科目,這位老師便被淘汰。第二個標準是學生的實質內容。除了在專業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以及該學門的方法論之外,研究團隊特別重視培養學生身為知識分子的博雅精神、批判思考、問題解決的能力、創造力,好奇心、關心倫理的議題等價值。
這些被研究的卓越教師大都認為:學習必須對人的思想、行為和感受,產生持續性的實質影響,否則便不具太大的意義。
人的感受或感覺一向是教師經常忽視的,「持續性」指的是長期的影響,不是考完試就忘了;實質指的是具體的、可掌握的,而不是空洞的。我想這是這些老師所以卓越的原因之一。
謙遜的態度
造就好老師
以中小學教師為對象,和以大專院校教師為對象的這兩類研究,研究結論是可以相互補足的。前項研究以學生的學業成績為唯一的標準,後者則加上了學生的興趣,除了本科之外,廣泛的身為文化人的基本素養也是必備的條件。如果中小學老師能從學生年少時就加強這些內容,人類未來的社會應該是更接近理想的。
卓越的教師不是只有技巧而已,他們教學的背後,自有一套思想、態度與價值觀。重要的是他們會經常評估自己的教學,也從學生身上得到回饋,藉以改進。沒有天生的好老師,謙遜、抱著學習的態度,好老師的目標就可以達成!
【2012/06/01人間福報.家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