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30 00:00:00閱寫協會

【教育心.教養情】獨立與扶持之間 ◎郭玉霞

在金融風暴發生之後,世界各地幾乎每天都有自殺的消息,而且有些案例是全家自殺或殺了家人之後,自行了斷,讓人看了怵目驚心。我心想:「為什麼這些人撐不下去?要用這麼殘忍的方法來結束自己或家人的生命?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這些人平常在遇到困難時,是怎麼解決的呢?為什麼沒有其他方法來解決這次的困難?」

最近看了一本比較華人和西方人士教養方式的書《華人教養之道──若水》(註),書中提到:在孩子遇到困難或不知道該怎麼做時,華人父母傾向於告訴孩子答案,減少孩子摸索的時間,這樣是在教導孩子。父母什麼都願意為孩子做,多替他做一些,孩子少辛苦一些,這也是愛孩子的方法。但西方人在相同的情況下,則傾向於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在多次嘗試錯誤之後,自己得到答案。

這兩種做法導致不同的結果,華人孩子遇到的問題迅速獲得解決,但是父母剝奪了孩子探索、玩味、從失敗中學習的機會,讓孩子也很快的失去了興趣;別人提供的答案,短時間就忘了;更嚴重的是,在往後遇到困難時,會習慣等著別人來救,如果沒人來救,會怪罪周圍的人。

西方的孩子在嘗試錯誤之後,問題得到解決,孩子有成就感,也不會忘記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是自己想出來的。以後遇到困難,自己會有信心去解決,不會期望別人為自己解決問題。但是當問題超出自己的能力時,他們可能無法面對,也無法向別人求救。

我記得在媒體上看到一則故事,一位二十多歲的男性,因為家境小康,在大學畢業後,找工作時高不成低不就,就選擇當啃老族。母親多次相勸都沒用,幾年過去了,老本所剩無幾,

有一天母親狠下心,把他趕出家門,不給他任何資助,母親這樣做時,親友們都不能諒解,為什麼把自己的孩子趕出家門?然而做這樣的決定時,母親心裡何嘗不痛苦?只是,這可能是她能用的最後一種方法——逼著孩子獨立。

剛開始,這個孩子不時回來按門鈴,母親都狠心不開門,幾年過後,孩子沒有任何消息,母親也不知道這個孩子是生還是死。

終於有一天,這個孩子回來了,穿著優雅,母親開了門,孩子跪下來感謝母親,感謝她趕他出門,否則他還是在家當啃老族,一事無成,這是喜劇的收場。

然而,媒體上也有以悲劇收場的報導。孩子已成年,卻待在家裡不去工作,好逸惡勞,被父母趕出家門之後,在外做奸犯科,成為社會的敗類,父母親進而和孩子脫離親子關係。

讓孩子獨立或扶持,這兩種方式有其文化脈絡可循,西方人讚揚個人獨立的精神、獨立的思考,華人讚揚人與人之間的倫理,當父母的、當老師的,都該有各自的樣子與分寸,當孩子遇到困難時,沒有出手相助,有違倫理。獨立或是扶助,各有優缺點,最重要的是拿捏恰當。

大人們如果什麼事情都幫孩子做好,那麼孩子就不容易獨立;大人們如果將所有的事都放手讓孩子自行去解決,當遇到超出孩子能力之外的事,孩子又該如何自處?是否會發生意外或無可挽回的遺憾?獨立或扶助,考驗著大人的智慧。

把這些概念用到學校教育中,也應是如此。學生遇到困難時,老師都應該協助嗎?什麼時候或什麼事件,老師該讓學生學著獨立?或協助他們解決?怎樣的扶持是最恰當的?都是值得老師們深思的問題。

獨立或扶助,不應是全有或全無的問題,重要的是:大人們要了解孩子的能力與個性,才能夠決定或分辨:什麼事件或是什麼時候該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什麼時候要去扶他一把。別忘了,大人們的決定,會影響孩子未來的一生。

註:吳毓瑩(二○○八)。華人教養之道的探尋——全球視野在地理解。載於呂金燮等著《華人教養之道——若水》。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作者:郭玉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

 

2012/03/02人間福報.家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