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台南市水交社眷村長大的孩子。如今該地已被市政府規畫為「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雖然人事全非,但兒時的快樂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眷村房子很小,每一家都是用竹籬笆隔著當圍牆,站在前門一眼就可以直望到後門,所以,村裡的小孩都會翻到一牆之隔的台南商職──在教室裡寫功課;到校園裡追逐,玩官兵捉強盜、爬樹、抓蜻蜓、摘鳳凰木的長果莢當做官刀打著玩;穿梭在「防空洞」內躲貓貓,直到天快黑了,才又翻牆回家。
水交社綠蔭處處,一鄰與一鄰間的空地很大,也是小孩子嬉戲活動的場所;跳房子、打陀螺、騎馬打仗、跳繩、玩一二三木頭人、過五關,在巷子裡打彈珠、玩圓牌,還有,我最愛玩的遊戲──老鷹捉小雞。我喜歡當母雞,站在玩伴前面,張開雙手保護後面的一群小雞,隨著前面老鷹忽左忽右、跑來跑去、手臂上下揮舞,阻擋老鷹抓我的小雞。小雞摟著我的腰,一個抱一個,跟在後面驚聲尖叫跑著;常常瘋到裙子背帶扯斷、辮子散了、喉嚨也喊啞了,汗水濕透全身,最後小雞到處飛,被老鷹窮追不捨,我也累垮了,但還是樂此不疲。
夏天的晚上,屋裡很炎熱,我們會搬著小板凳在家門口的巷道裡乘涼,手裡拿著羽毛扇,搧呀搧的,聊天、唱兒歌。有時聽隔壁的李哥哥說故事,或圍在一起玩「丟手帕」的遊戲;有時帶著小板凳到復興球場,看那種白色大布幕隨風飄著的露天電影,最大的消遣,則是一家人圍在一起聽收音機裡的廣播劇、籃球賽、九三俱樂部裡的「說書、說相聲」,以及白銀阿姨的「快樂兒童」。
那時每家孩子都很多,大的帶小的玩,是眷村文化一大特色。我與同學阿華,經常一起帶著弟弟妹妹們到處玩,上教堂望彌撒,排隊領奶粉、牛油,還有印著中美握手「友誼長存」圖案的麵粉。
我第一次「炕土窯」,就是跟阿華學的。在小山丘上撿樹枝、挖土塊,等待烤番薯燜熟;當地瓜烤熟時,挖出來黑黑的,把它掰開,每人只不過分到一小塊,但黃澄澄、熱呼呼、香噴噴的味道撲鼻而來,讓我直嚥口水。
有一次跑到建業中學靠近台南市第五公墓,搭坐卸完甘蔗的台糖小火車。阿華先爬上台車,我則在台車下抱著弟妹交給她,輪到我時,還沒上車,車已開始移動,嚇得她伸出手大叫:「快!快!跑快點!」把我拉上車的鏡頭,真夠刺激的。幾個人灰頭土臉的回家,怕被爸媽罵,先把髒不拉兮的弟弟、妹妹帶到她家後院,用水管沖洗乾淨,幾個小鬼在水花中笑得咯咯咯,開心得不得了。
還有次我們帶弟弟、妹妹去二空的眷村看電影。回程時公車擁擠,怕上不了車,也是為了省錢,我和阿華把弟弟妹妹扛在肩膀上,從公車後面的窗戶塞進去,自己才由前門上車。等到站下車時,車掌小姐訝異的說:「哪來這麼多的小鬼?」我們聽了,拉著弟妹拔腿就跑。
歡迎您到「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逛逛,和我一起回憶竹籬笆內多采多姿的童年!
(本文由「台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提供」http://mypaper.pchome.com.tw/melodywang101)
【2011/9/21人間福報.家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