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7 00:00:00閱寫協會

雍容華貴聖彼得堡 ◎阡陌

          清晨抵達聖彼得堡

 

清晨七點多,從莫斯科出發的「紅箭號」夜快車,緩緩駛進聖彼

得堡的「莫斯科火車站」。

 

下得車來,昨晚同車的旅客陸續離開,月台上只剩少數幾位等人來接。正在躊躇該怎麼跟旅館連絡,有位東方女孩手上拿著「華僑旅行社」的紙板走上前來,用華語向我們招攬生意,我和外子喜出望外,總算可以順利溝通了。

 

「你們住的波羅的海旅館,離這裡開車要半個小時,我來安排公司的車送你們過去吧!」小姐熱心建議。

 

女孩領我們走出車站,等公司的車子。五分鐘後,一位身穿暗藍色西裝的中年男子出現在眼前,這位溫文的男子自稱劉經理,上車後,告訴我們他來自中國大陸,在聖彼得堡已經住了七年,開了家旅行社。他載我們到他公司用早餐,三菜一湯,兩人收費470盧布(大約台幣500),還算合理。公司設在一棟舊公寓的五樓,裡面有兩間單人房,三間雙人房,廚房裡擺張桌子充當餐廳,這就是他的「華僑旅行社」,自己當老闆兼接送司機,那位張小姐是唯一員工,負責在車站招攬生意。

 

我們直覺遇到貴人了,在聖彼得堡三天半的行程,全交由他安排接送,很快便展開了聖彼得堡之旅。

 

※ 聖彼得堡的誕生

 

  聖彼得堡能有今日的雍容風貌,主要歸功於彼得大帝(1672-1725)、伊麗莎白女皇(1709-1762)以及凱薩琳大帝(1729-1796)三位沙皇的用心建設。

 

  十八世紀初,彼得大帝從瑞典手中取得波羅的海控制權,在涅瓦河口建立了這座城市,1712年從莫斯科遷都於此,於是聖彼得堡展開了200年的首都歷史,並積極擴充海軍武力。

 

  伊麗莎白女皇是彼得大帝的女兒,長期生活在歐洲,即位後便著手都市規劃和建築風格;聖彼得堡放射狀的道路,就在她任內打下基礎,聞名於世的冬宮和凱薩琳宮亦是女皇的英明之作。

 

  凱薩琳大帝是伊麗莎白女皇的媳婦,她積極擴張聖彼得堡的規模,網羅國內外的建築師,將一些舊建築改建成俄羅斯古典主義風格,使得這座城市呈現出古典雅致的風貌;而冬宮裡豐富的收藏,更展現她的品味和魄力。她還征服了克里米亞半島,在黑海取得港口;積極開發西伯利亞的毛皮、林木和礦藏,為國家帶來豐富資源。

 

  經過這幾位沙皇的努力建設,聖彼得堡成為俄羅斯的小歐洲,更因四通八達的運河,而贏得「北方威尼斯」之稱。

 

彼得大帝雄材大略,喜工藝,好爭戰;在位三十七年,發憤圖強,使俄國從二流國家躍升為世界強國。為了引進西方造船術,不惜假扮成工人遠赴荷、英、奧等國工作,回國後厲行改革,創練海軍,獎勵工商業;並大肆招募外國人才,以吸收西方科技和管理制度。1709年戰勝瑞典,大擴領土;1725年與波斯爭戰,掠其三省。晚年致力於修建聖彼得堡及教育和文化事業。

 

※ 屹立涅瓦河口的彼得要塞

 

1709年,彼得大帝正與瑞典交戰,就開始修建這座多角形的堡壘,以便嚴密控制從波羅的海進入涅瓦河的船隻。彼得要塞,可以說是建設聖彼得堡的重要基礎。

 

在濕冷的氣候下,徵調兩萬多名勞工,日夜趕工,不到一年便完成。三年後,彼得大帝請來瑞士建築師,將要塞改成石造圍牆,從此,彼得要塞雄踞在涅瓦河口。

 

要塞的外面是一帶狹長的小河灘,而高高築起的圍牆內則有碉堡、鐘樓和教堂,還有花木扶疏的庭園。

 

彼得要塞當初的目的是抵禦外侮,但是建好後並未發揮戰略功能,後來卻成為監禁政治犯、執行槍決的場所。

 

物之為用,人心所繫大矣哉!

 

※ 百變噴泉彼得夏宮

 

  1709年彼得大帝戰勝瑞典後,決定在芬蘭灣邊建造這座夏宮以資慶祝。除了宮殿和花園造景,更有各式各樣的噴泉景觀。

 

十八、十九世紀,夏宮一直是沙皇家族的夏日居所,華麗的大宮殿將上花園和下花園區隔開,宮殿正前方有座階梯狀的大瀑布,高低落差約二十公尺。瀑布兩旁矗立著許多金黃色雕像,當泉水噴出,晶瑩的水珠灑在金色雕像上,在陽光下閃爍輝耀,好似一場金光秀;噴泉休息時間,靜止的雕像依舊眩目迷人。

 

大瀑布下方有條直通芬蘭灣的水道,景致可延伸到海邊。沿著水道,穿過花園,來到海灣邊,外子找到入畫的角度,便攤開畫布陶醉在迷人的景致中了。

 

我獨自遊走在迷宮般的花園中,發現還有兩座小巧的宮殿,周圍散佈著各式奇特的噴泉,徜徉其間,往往撞見饒富趣味的噴泉而得到意外的驚喜。

 

※ 莊嚴宏偉聖以薩克大教堂

 

  聖彼得堡最宏偉的教堂是聖以薩大教堂,內部可容納一萬四千人,每年舉行八十多個大小宗教儀式。這座教堂是為了紀念彼得大帝的誕生而建,恰巧他的生日五月十三日也是聖人以薩克的祭祀日,故命名聖以薩克大教堂。

 

1717年在靠近涅瓦河岸起建,由彼得大帝親自監工,因土質鬆軟,無法承載建物重量,1735年一陣落雷而被燒毀。

 

1818年在現址重建,由一位沒沒無聞的建築師設計完工的,他花了五年時間,動員將近十三萬人次來進行穩固地基的工程,然後才建造教堂主體,最後的圓頂則大膽採用鋼骨結構取代磚塊設計,以減低重量負荷,使得這座宏偉的教堂能夠屹立不搖。彼得大帝當年的宏願,終於可以永垂不朽。

 

我們沿著教堂旁的環形階梯,爬上眺望台。攝氏三度,寒風凜冽,鐵製扶手冰凍入骨,半途中竟然下起冰雹,黃豆般的顆粒猛打在臉上,又痛又刺,真想打退堂鼓。

 

外子說:「上去吧,就快到了。」咬緊牙根往上爬,到得上頭,哇,皇天不負苦心人!眼下的聖彼得堡,又是令一番景致,而冰雪中的黃金圓頂,就在眼前閃閃發光呢!

 

冰雹中的聖以薩克大教堂,留下莊嚴、寒凍的記憶。

 

※ 怪胎標本──昆特斯卡莫博物館

 

「昆特斯卡莫」字義為藝術館,但是這棟藍色建築裡的收藏品卻是畸形人標本及解剖標本,一般人叫它「怪胎博物館」,進去參觀,包你留下難忘的記憶。

 

1697年,彼得大帝前往荷蘭參加解剖學大師盧斯其的解剖學課程,對他收藏的標本深感興趣,1717年,舊地重遊,向盧斯其買下兩千多件標本,次年建了這座博物館,展示他驚人的收藏。

 

畸形兒的標本用伏特加酒浸泡在玻璃罐中,有雙頭嬰、四腳嬰、兩臉嬰…在陰暗的空間觀看這些發白的標本,直令人毛骨悚然。外子則以醫學的眼光,用心觀察,還詳細做筆記。

 

另外有人類學及民族學的展示廳,展出世界各地的風俗、服裝及手工藝品等,可以說是聖彼得堡最好的民俗學博物館。

 

幸好,有這個民俗展場,紓緩了先前參觀畸形兒標本時,糾結心頭的疙瘩。

 

※ 輝煌文化

 

  彼得大帝厲行現代化政策,打開了一向封閉的國門,使得俄羅斯民族能夠吸收西方文化,漸漸地創造出自己的文化風格,十九世紀,聖彼得堡在文學、藝術上大放光彩,而成就了一個強盛國家所應具備的深厚文化內涵,允文允武的彼得大帝,將俄羅斯推上強國之列。

 

詩人普希金(1799-1837)說:

 

「世上沒有幸福,但有安寧和自由。」

 

他詩文中一再強調的「自由」,深深震撼了俄羅斯民族的思想。

 

托爾斯泰(1828-1910)說:

 

「一切不是為自己,是為上帝…」

 

「你不快樂,那就改變生活,因為上帝存在生活中。」

 

他在《戰爭與和平》裡,藉由一位青年貴族,因經歷戰爭而性格產生極大的蛻變;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則經由安娜的嘴,揭開上流社會的虛偽與罪惡。

 

小說家杜思妥也夫斯基(1821-1881)也說:

 

希望若失去了,而生命卻單單地留下,前面尚有漫長的生命之路要走,你不能死,即使你不喜歡生。」

 

在《卡拉馬助夫兄弟們》書中,杜斯妥也夫斯基藉著複雜的人物心理,細膩地傳達出重要的思想理念。透過大師的筆,讀者可以看到人性深處難以啟齒的、無奈的慾望和痛苦的矛盾;我在大學時期,因為著迷於小說裡描寫市井人物的愁苦和悲哀,忍不住利用一些枯燥的課堂專心看完它,當年雖然囫圇吞棗,但書裡那股濃濃的愁苦,還是把人悶得喘不過氣,而今親臨小說中的場景,內心不覺又泛起一絲淡淡的哀愁。

 

作家用生動的筆觸描繪這座城市的景象和人物,直到今日,市內的房舍等建築,仍是俄國文學的重要舞台。他們的作品凝聚成一股力量,鞭策著俄羅斯不斷成長,非但創造了俄羅斯文學巔峰,深隧細膩的筆觸,撫慰了多少國內外的讀者;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更鼓動了社會革命。

 

※ 華麗豐富的艾米塔吉博物館(State Hermitage Museum)

 

  艾米塔吉博物館又稱冬宮博物館,它的建築包括冬宮、小艾米塔吉、大艾米塔吉、新艾米塔吉和艾米塔吉劇院等五座建築,前面四棟建築內部連結成一個大宮殿,艾米塔吉劇院則是凱薩琳大帝個人享用的劇場。展品大約二百六十萬件,四百多間展覽廳,房間超過一千個,光是走馬看花,想走完每個宮殿,就要花上大半天,更遑論仔細觀賞大師們的傑作了。

 

它的收藏品除了西歐繪畫,還有古希臘和羅馬的大批文物;古埃及與兩河流域的珍品;中國部分特別重要的是一批從敦煌洞窟中運出來的壁畫和彩塑;其他還有印度、伊朗、中亞各國的文化藝術的收藏。大致分為繪畫、雕刻、珠寶、傢俱、古錢和考古文物等,數量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這座位在涅瓦河畔的博物館,是俄羅斯巴洛克主義的代表作,奠基於伊麗莎白女皇時期,從1754年到1762年完成這座足以炫耀國力的冬宮,做為皇室居所;1712年至1918年,遷都於聖彼得堡,冬宮成為全國統治中心,長達二世紀之久。

 

凱薩琳大帝即位後,積極進行藝術品的收藏計劃,下令派駐各地的大使搜購整套系列的藝術品;接著陸續擴建,以放置她大量的收藏品。

 

話說,有次凱薩琳大帝在冬宮宴請俄國名流貴族,當時上流階層都崇尚法文,當中一位貴族讚嘆說:「艾米塔吉!」(意即隱士之居),這個名稱便被流傳下來。

 

直到1852年,尼古拉一世在位時將冬宮開放成為博物館。

 

二十世紀初葉,社會主義革命,更將各地沒收的私人收藏集中到這裡,大大增加了館藏數量。二十、三十年代,蘇維埃政府全面開放博物館的每一座建築,從此尋常百姓得以一窺皇室的神秘風采。

 

※ 一場華麗的藝術饗宴

 

到旅館辦好入住手續,便迫不及待趕往冬宮博物館。

 

參觀博物館常會遇到館藏豐富、時間卻有限的困擾,我們的經驗是先做好功課,再依停留的時間加以取捨,往往能夠盡興而歸。

 

登上當年各國使節晉見沙皇的豪華梯廊,我們直接上冬宮的三樓,欣賞法國十九世紀後半葉從印象派、野獸派到立體派藝術家的精彩作品。

 

這裡收藏了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大師普桑和洛漢的作品;法國十九世紀後半葉及二十世紀初期的精彩作品,莫內的《荷花池》和《倫敦濃霧》等,顯示出大師對藝術不同階段的探索。

 

冬宮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後期印象派的精品,如梵谷的《麥田》呈現一片翠綠祥和;高更的《大溪地》系列,散發出濃濃的大溪地風情;而畢卡索的三十幾幅畫,顯現出從「藍色時期」進入「粉紅色時期」的脈絡,隱隱中更能感受到大師開創「立體派」的動力。

 

最最讓人著迷的是野獸派大師馬諦斯,舉世聞名的大幅作品《舞蹈》和《音樂》,流連其間,令人驚嘆連連。當一眼望見《舞蹈》時,差點驚叫出來,五位手牽手的紅色裸舞者,在大塊藍和綠的襯托下,呈現出簡單而強烈的律動;《音樂》的背景同樣是大塊的綠和藍,綠色草地上一位站著拉提琴,一位坐著吹笛,另三位雙手抱膝而坐,引吭唱和,五個人神態輕鬆自如。此外在《紅色和諧》裡,畫家用桌上的靜物、窗外的樹木和下方的一把椅子,巧妙地把紅豔豔的畫面安排得賞心悅目。

 

啊,藝術的魅力,是如此地迷人!

 

其他,掛滿三十六展覽廳的義大利畫作;超過一千五百件的荷蘭以及法蘭德斯地區的佳作,尤其是光影大師林布蘭特的《浪子回頭》和《紅衣老人》等;西班牙十七世紀如哥雅和委拉斯奎茲等大師的作品也都在列。

 

兩個畫癡,徜徉在寶藏中,一廳又一廳,來回兩三次,猶覺不過癮,臨別時,又從老遠直奔前去,對那些曠世巨作致上深深的禮讚。

 

其他如「黃金會客室」、「孔雀石廳」和「閣樓」等等,金碧輝煌,一個皇朝的富裕程度,真令人難以想像。富貴而有品味,嘉惠後世,不也是一樁功勳嘛!

 

啊,藝術就是力量,華麗的裝飾加上豐富的收藏,使它與紐約的「大都會」和巴黎的「羅浮宮」並列為世界三大美術館,更象徵聖彼得堡和俄羅斯強大的國力。

 

※ 魚子醬的滋味

 

我們從早上進去,直到傍晚才出來,啊!聖彼得堡,藝術盈滿的一天。

在冬宮後方的一家餐館用晚餐,從狹窄的台階往下走,進得裡面竟是別有洞天,拱圓形的天花板和四周牆壁上,彩繪了充滿哈薩克風情的圖畫。

 

先生得知我們餓壞了,幫忙點了一小碟魚子醬、兩碗熱湯、兩杯啤酒、兩個烤餅和兩份牛排。晶亮的魚子醬入口即化,說不出的好滋味;喝下熱湯,全身細胞活絡起來;牛排可口,而那兩個外脆內軟的烤餅,熱烘烘的,嚼在嘴裡不斷釋出麵香味,好吃極了。前面舞台上,有歌唱、有肚皮舞表演,充滿歡樂氣氛,我們吃得心滿意足。

 

兩天後,忍不住又再度光臨。

 

※ 音樂與舞蹈的搖籃

 

  馬林斯基芭蕾歌劇院是俄羅斯芭蕾舞的發源地,1860年成立以來,不斷推出精彩的舞劇。對街的柯爾薩克夫音樂學院,1862年由音樂大師魯賓斯坦(1829-1894)當第一任校長,培育出無數的音樂菁英,浪漫派大師柴可夫斯基(1840-1893)即畢業於這所學院。另一座位在運河畔的基洛夫學院歌劇院,與莫斯科的波修瓦歌劇院齊名,也經常上演高水準的舞劇。

 

  音樂與芭蕾舞,是俄羅斯的重要文化資產,聖彼得堡市區內共有一百多座大小劇院,看藝術表演是俄羅斯人生活的一部分。國際水準的演出和平實的票價,是讓藝術進入平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也使得俄羅斯戲劇能夠保持聲望不墜。

 

  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胡桃鉗》和《睡美人》等著名的芭蕾舞劇,幾乎是馬林斯基劇院每季必演的劇碼。

 

  這位俄羅斯的浪漫派作曲家,創作十分豐盛: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協奏曲、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劇等,不論那種曲式,都是傑出的大作。

 

  大師說:

 

「若不是為了音樂,人真要發狂。」

 

  又說:

 

「只有從藝術家靈魂深處傾瀉出來的音樂,才能夠感動聽眾。」

 

  音樂,釋放了大師囚禁在苦悶人間的靈魂,為他覓得一方清靜地。

 

  1881年,魯賓斯坦去世,柴可夫斯基寫了一首鋼琴三重奏《一位偉大藝術家的追憶》以示悼念。來俄羅斯旅遊的半年前,正迷戀這首曲子,小提琴悠悠拉出幽微的思念,接著鋼琴彈奏出澎湃之情,大提琴則一路低低唱和,三者時而獨訴,時而合唱,糾結纏綿的音符,從大師的胸臆間源源湧出,表達對恩師的無盡追思。只要在家,重複聽它大半天也不厭倦,呵,音樂之魅力,直可以勾引人的神魂!

 

  十九世紀時,芭蕾舞和歌劇在俄羅斯迅速崛起,馬林斯基劇院因而聞名於世。更成為歷任總統以藝術款待外國元首的首選劇院。

 

我們也分享了俄羅斯這份豐沛的資糧,一晚聆聽鋼琴獨奏,曲目是柴可夫斯基的作品;另一晚則去欣賞芭蕾舞劇《吉賽兒》,淒美的故事,透過舞者的肢體傳達出來,格外令人感動。

 

1893年,柴可夫斯基完成第六號交響曲《悲愴》,十一月初便離開人世。

 

俄羅斯的近代史給柴可夫斯基、托爾斯泰和列賓在音樂、文學和美術上的定位是:

 

「俄羅斯大地上的三位天才」。

 

※ 沙皇村和凱薩琳宮

 

沙皇村是個佔地567公頃的皇室度假勝地,是彼得大帝的妻子凱薩琳一世的夏日行宮。詩人普希金曾在此地度過六年求學生活,因此,沙皇村又稱為普希金村。

 

來到這裡,目光立刻被那棟藍白相間、巴洛克式的凱薩琳宮深深吸引住。

 

這座1710年建成的宮殿,是彼得大帝送給第二任皇后凱薩琳一世的禮物,外觀和內部設計豪華而溫馨,皇后和公主(伊麗莎白女皇)在這仙境般的皇宮裡,度過一生重要的日子。

 

皇后死後,宮殿歸伊麗莎白所有,1744年,她大肆整修,將宮殿改建成氣派宏偉的庭園宮殿。南側有個大池塘,靜靜的池面,把塘邊的建築和花樹倒映在水中,呈現出亦虛亦實的絕妙景致。

 

外子相中了滿意的角度,開始專心繪畫,我則獨自往林蔭深處行去。四下靜悄悄地,只偶爾出現鳥鳴聲,不經意間往往會遇見涼亭或小橋,這些娟秀的點綴,隱隱透出女皇細緻的巧思,漫步其間,享受貴族般的悠閒,一樂也!

 

在宮殿大廳遇見一群參觀出來的小學生,看到我這個東方面孔,爭先恐後地極力擠出幾句英語,拿出筆記本,要求簽名。我從善如流,在本子上簽下中文名字,孩子們個個高興得樂呵呵,這下換我要求他們讓我拍照了。

俄羅斯新生的一代,勇敢活潑,天真的臉頰上,我嗅到如春天般的朗朗朝氣。

 

※ 基督復活大教堂

 

基督復活大教堂又稱為「血之救世主教堂」。這座在運河邊的教堂,造形鮮艷多彩,給人活潑明亮的感覺,卻有著血腥的別名,是因為18815月,俄國農奴革命時期,沙皇亞歷山大二世(1818-1881)在此處被恐怖份子暗殺,激起全國上下的憤怒,為了追思這位對俄羅斯貢獻良多的君,繼任者亞歷山大三世(1845-1894)在這裡建立教堂以紀念這事件。

 

黃昏時,我們來到色彩繽紛的教堂,霞光灑在貼滿金箔、彩釉瓷磚和彩色大理石的牆面上,整座教堂更顯繽紛、豔麗了。外子看準了角度,便開始揮動畫筆。我則四處遊走,赫然發現另有三位本地畫家,也正埋頭描繪美麗的教堂呢!

 

不遠處有個跳蚤市場,遊人如織,個個俯身向攤位,專心挑選可愛的俄羅斯娃娃和手工藝品。

 

天空突然下起陣雨,風急雨斜,趕回外子畫畫處,撐起雨傘,在寒凍中為他擋風遮雨,讓他專心完成畫作。

 

古人有書僮,今人有畫僮,牽手同遊,其樂樂何如?只有身歷其境,方得個中甘美!

 

※天才詩人普希金

 

普希金被尊為俄羅斯的文學泰斗和俄羅斯詩歌的太陽,他受到俄羅斯人民敬愛的程度,從地鐵、劇院、美術館、甚至沙皇村等等地方,都喜歡以他為名,可見一斑。

 

普希金是位天才,長相雖然不夠英俊,卻能憑著機智幽默而出盡風頭;一生充滿了傳奇,受過貴族教育、遭到流放、參加反沙皇政權集會等。他的創作極廣泛,短短三十八年歲月裡,在抒情詩、敘事詩、詩劇、小說、散文、童話等各種體裁都有傑出的表現。

 

詩人已遠逝,但提倡自由的詩歌卻流傳久遠。在《紀念碑》裡詩人寫道:

「我的靈魂將越過腐朽的骨灰永生。

我的名字將會遠揚,

那怕月光下的世界僅有一個詩人留下。

我將被人喜愛,永遠懷念,

我的詩歌所激起的善良的情感,

我在這冷酷的時代歌頌自由,並號召同情那些倒下的人。」

 

※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

 

      拜訪這座古老的修道院,是為了到教堂後方的名人墓,去向心儀的幾位大師致敬。大音樂家柴可夫斯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文學大師普希金和杜斯妥也夫斯基都被安葬在這裡。雕像和墓碑 具有藝術氣息,墓碑前供有鮮花,足見他們多麼受到愛戴。

 

  陽光灑落在墓碑上,細碎的光影,恍如一段優美的迴旋曲,又似一首雋永的詩句,肉身雖長眠地下,神魂卻仍然守護著他們深愛的土地。

 

※ 文學咖啡館

 

今天下午就要離開聖彼得堡了,充分利用時間到著名的「文學咖啡館」去。

十九世紀著名的作家普希金、杜斯妥也夫斯基等人常來這裡與其他文人聚會,因此成為文人匯集的場所,而今,斯人已杳,館內冷清,卻給了遠來的旅人一份沉靜的氛圍。

 

點了杯咖啡,在濃濃咖啡香中,舉杯向雍容華貴的聖彼得堡輕輕告別

 

2011.7.2 人間福報 旅遊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