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30 17:15:51野人遇上路人甲
末世
我常會寫下潦草,隻字片語的東西,然後被胡亂存在硬碟的某處。之後要繼續寫下去,卻發現很難接上當時的印象。然後就這樣被放著,有時候自己都忘記寫過這樣的東西。
這段文字也是一樣,寫於入伍前,剛考完國考的那的暑假。
在快退伍前塗塗改改,好像比較可以講出我那時候想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了。
真是奇妙。
------
小的時候我們相信,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無法替代的;而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其實我們跟我們想像中的「大眾」和「他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不同?
或是,又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會又再發現,其實我們跟他人又是如此的不同?
F曾經坐在我的面前,絮絮叨叨的講著這陣子他跟他男友的精神狀況都不是很好,朝九晚五的工作讓他完全沒有成就感可言,為的只是不多不少的薪水,但是家裡總是覺得不夠好。現實一整個讓他虛脫。他說他好像離過去那種生活很遠了,那種「還有很多可能的生活」。他提到曾經讓他最接近自己的經驗,是連續幾個夏天陪著友人上山去作生態紀錄,「在山上......是活的!」沒什麼邏輯的話,但是他眼睛亮了起來:「……其實我最想過的生活是可以去探勘自然生態,為各地做紀錄;就算很累錢很少也沒關係......」
然後我想到夢想,實際,還有「異化」;勞動從生命中被分化出來,離開他本身的意義,然後被賦予可以等量交換的價值。
不過再怎麼交換,勞動的產物一離開本身,就是種剝削吧。你說。
而一年多後的今天,他早就和他當時的男友分手了。據悉他現在還是單身,不過我也越來越少接到他對於工作和生活的抱怨,以及那些無厘頭的突發奇想。有時候我會想;這表示我們疏遠了,還是他其實已經跨過了生命中的那個尷尬的階段了?
無力感。完全的。那時我知道F只是想發牢騷而已,需要的垃圾桶而不是建議;但是F那種對自己的疏離,卻讓我想到《末世之家》中的三個主角,嬉皮似過日子,輕鬆而不被束縛;然後克萊爾懷孕生下小孩,他們到市郊租了一棟房子開了間餐館,開始過著斗米折腰的生活;顯然那種生活離他們當初的想像有很大的出入。
主角之一的巴比說:「……我盯著她受了驚嚇、正在衰老的臉。我想我知道是什麼讓克萊爾害怕了,某種我們創造我們未來的能力已經喪失了。現在我們正實施著一項計畫,那還是在賓州的公路開車時隨便想出來的。現在好事情指的就是可以預期的事情,而料想不到的事則意味著壞消息。」
《末世之家》原名《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作者康寧漢這麼解釋:「……這個標題既有『世界邊緣』的意義,也指『在世界終結時的家』,也就是文明世界崩潰時仍然能賴以生存的庇護地。我更傾向第二個含意。……」
書中的主角們在混亂的平凡中,不自知卻始終固執的找尋屬於自己的庇護地,那種生命力的茂盛對比著現實的凋萎,令人喟嘆動容。
(然而「末世」究竟是什麼?)
F讓我想到Chet。他對我說:「年輕的時候機率很大,現在覺得它越來越小;是分母變大了,還是分子變小了?」
我想這之間有些東西有是一樣的。
之前將【室友】那篇貼在樂團朋友的版上。有人驚艷。
Chet後來跟我說:「......你上一篇我看到眼匡泛淚的文章是【室友】,純粹是因為(我必須承認),那裡面我看到已經逝去的東西.......」
而老姐看完後說:「太純粹的青春,刺眼。」
我生命中本來毫無牽連的兩個人,就因為這樣的小事悄悄的打了照面。
這兩個人的生命都剛好經歷脫離學校後的幾年,剛工作的幾年,然後剛轉換生命跑道的幾年。帶著初入社會的決心和挫折,和始終不想放手的孩子氣,眷戀著生命曾經美好的過往。二十五六七八歲的年紀,離夢想或許不近,但或許他們在那些文字中看到的是,離青春已經太遠。
就算愈來越知情世故,如果還是可以相信一些簡單的什麼,像是夢想,真誠,浪漫,熱情,包容,或是正直之類的,是很棒的事。
可是好像越來越困難了?
前陣子和之前學校的朋友們去宜蘭找賴青松大哥聊天,我跟著去晃。
這群當初在校內運動不斷,跟校方抗爭,開讀書會辦影展,提出各項議題的人,真的是好久沒見了;這群是怎樣的人?我很難準確的形容,因為這群人人格特質差異極大。不過如果人可以簡單分成「商人」和「詩人」,我想這群人都是詩人吧,相信生命的價值不是只用金錢和數字定義的。
看到大家都沒變,真好;也看到世故,也很好。
我也想起當初跟這群人去找老阿米巴學長們聊天時,有人問起問起學長們現在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在做什麼。言下之意似乎是,當年那麼激進憤怒或是深沉浪漫的熱血青年現在是否還是一樣?
當時沒有聽到什麼轟轟烈烈的答案,「過生活啊」是最簡單的回應。
就像回到生命中,做自己。現在想起來這真的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回程時跟老姐聊起這件事,老姐覺得這群人真的很特別,不像她認識的人:「不過我很好奇這群人未來會怎樣過生活......」
我想他指的應該是當詩人需要開始計算柴米油鹽之後。
曾經跟小豪老師一起去看了一部電影:《搖滾公路》(One way ticket to Mombasa)。
「十三歲以前,我以為只要酒醉過、開過車、做過愛,人生就差不多了。」電影裡的主角Pete說。
在電影裡,得到血癌的兩個Pete在病房認識了同為血癌病友的Jusa,Jusa最大的願望就是想去非洲的蒙巴沙,陽光、海灘、棕櫚樹、和黝黑的比基尼女郎,還有只要能破除「童子身」就了無遺憾。哈。然後兩人一起逃離醫院,到挪威北部去邀Pete的前女友隨行,一起去蒙巴沙;故事就從兩個可能沒剩多少時間的人身上開始。一路哈哈鬧鬧,標準的公路電影。目的地在遠方,而一路上的風景卻帶著主角到更接近自己的地方。
小豪老師說,看到那段兩個人在街頭不顧形象,三八俗爛的歌唱賣藝的時候,他臉上滿滿三條線:什麼時候變成北歐版的《阿呆與阿瓜》啊?是啊,哈哈~
而我看到這段卻隱約有個感覺:如果明天就是那所謂的「末世」,或許對世俗就沒什麼好在乎的;形象不重要,面子不重要,一層層脫去之後,剩下的才是我們僅有的。只要當下精采就好了,只要圖這一刻美麗燦爛就好了,只要俯仰不愧就好了。或許當我們自覺沒什麼好失去的時候,就帶著這種「末世」的燦爛和灑脫。
然後,克萊兒突然懷孕了。
F發現身旁沒有朋友可以喝酒聊天到天明了。
Chet開始想像或許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生活。
B現在的工作是朝九晚六七八的上班族。
姐說「我們回不去了」。
詩人開始趕三點半。
明天的帳單和瘋狂,明天會議和憤怒,明天的行程和怨懟,明天的報告和沮喪......
老姐在工作的第一年結束時說,與其說這一年工作教會了她什麼,不如說是讓她丟掉很多不實際的期待。而我倒是很好奇那些不實際的期待是什麼。而經過這一年的放空,我開始意識到之前所認知到的自在,其實不是這個世界的常態,而是我們其實不夠成熟,不夠實際去計較抵抗。太多詩人的夢想其實是孩子氣的,但是勇氣卻早夭在末世之前。大部分的不美麗,是我們沒有辦法視而不見的;大部分的真實,不是我們瀟灑的轉身就可以遠遠留在身後的。
然後才曉得,不只是聽到不同鼓聲而決定踏出自己步伐的人有勇氣;聽到了之後,決定跟著群眾的腳步,也是需要膽量的啊。
末世;與其說是「一切終結」,我想「沒有可能」可能更貼近所謂的末世。當明天跟今天一樣毫無期待的可能,明日就比今日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要貼近末日的本質。
然而這世界終究是會繼續下去。
而我總會想起記得當初到新生兒科,每天早上在baby room的擁擠的嬰兒海裡游來游去,特別有這種感覺;寶寶是算「隻」的,彷彿是可愛的小動物,一天就在「昨天又生了一隻寶寶啊?」「今天可能下午還會多一隻喔。」這樣的對話裡開始。
然後我不禁又想到《末世之家》近尾聲時三個人剛開始知曉克萊兒懷孕時的不知所措,卻又舉重若輕的開始計算日常的生活零瑣。突然覺得那是種本能,面對像孩子這樣提醒,我們明天依然會繼續下去的象徵;用狗血濫情一點的話講,就像是一種對「永續」的延伸想像,像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就算對這個世界多麼不滿,多麼想在今天就這麼或帥氣或冷酷的跟一切說再見,多麼想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是這世界還是會繼續下去的,這些明亮的眼睛和肥短的小手,會跟著這個世界找到未來的方向,讓未知變的溫暖,把末世的盡頭延伸。
這段文字也是一樣,寫於入伍前,剛考完國考的那的暑假。
在快退伍前塗塗改改,好像比較可以講出我那時候想講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了。
真是奇妙。
------
小的時候我們相信,我們都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無法替代的;而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其實我們跟我們想像中的「大眾」和「他人」,其實並沒有那麼多的不同?
或是,又要到什麼時候,我們才會又再發現,其實我們跟他人又是如此的不同?
F曾經坐在我的面前,絮絮叨叨的講著這陣子他跟他男友的精神狀況都不是很好,朝九晚五的工作讓他完全沒有成就感可言,為的只是不多不少的薪水,但是家裡總是覺得不夠好。現實一整個讓他虛脫。他說他好像離過去那種生活很遠了,那種「還有很多可能的生活」。他提到曾經讓他最接近自己的經驗,是連續幾個夏天陪著友人上山去作生態紀錄,「在山上......是活的!」沒什麼邏輯的話,但是他眼睛亮了起來:「……其實我最想過的生活是可以去探勘自然生態,為各地做紀錄;就算很累錢很少也沒關係......」
然後我想到夢想,實際,還有「異化」;勞動從生命中被分化出來,離開他本身的意義,然後被賦予可以等量交換的價值。
不過再怎麼交換,勞動的產物一離開本身,就是種剝削吧。你說。
而一年多後的今天,他早就和他當時的男友分手了。據悉他現在還是單身,不過我也越來越少接到他對於工作和生活的抱怨,以及那些無厘頭的突發奇想。有時候我會想;這表示我們疏遠了,還是他其實已經跨過了生命中的那個尷尬的階段了?
無力感。完全的。那時我知道F只是想發牢騷而已,需要的垃圾桶而不是建議;但是F那種對自己的疏離,卻讓我想到《末世之家》中的三個主角,嬉皮似過日子,輕鬆而不被束縛;然後克萊爾懷孕生下小孩,他們到市郊租了一棟房子開了間餐館,開始過著斗米折腰的生活;顯然那種生活離他們當初的想像有很大的出入。
主角之一的巴比說:「……我盯著她受了驚嚇、正在衰老的臉。我想我知道是什麼讓克萊爾害怕了,某種我們創造我們未來的能力已經喪失了。現在我們正實施著一項計畫,那還是在賓州的公路開車時隨便想出來的。現在好事情指的就是可以預期的事情,而料想不到的事則意味著壞消息。」
《末世之家》原名《A Home at the End of the World》,作者康寧漢這麼解釋:「……這個標題既有『世界邊緣』的意義,也指『在世界終結時的家』,也就是文明世界崩潰時仍然能賴以生存的庇護地。我更傾向第二個含意。……」
書中的主角們在混亂的平凡中,不自知卻始終固執的找尋屬於自己的庇護地,那種生命力的茂盛對比著現實的凋萎,令人喟嘆動容。
(然而「末世」究竟是什麼?)
F讓我想到Chet。他對我說:「年輕的時候機率很大,現在覺得它越來越小;是分母變大了,還是分子變小了?」
我想這之間有些東西有是一樣的。
之前將【室友】那篇貼在樂團朋友的版上。有人驚艷。
Chet後來跟我說:「......你上一篇我看到眼匡泛淚的文章是【室友】,純粹是因為(我必須承認),那裡面我看到已經逝去的東西.......」
而老姐看完後說:「太純粹的青春,刺眼。」
我生命中本來毫無牽連的兩個人,就因為這樣的小事悄悄的打了照面。
這兩個人的生命都剛好經歷脫離學校後的幾年,剛工作的幾年,然後剛轉換生命跑道的幾年。帶著初入社會的決心和挫折,和始終不想放手的孩子氣,眷戀著生命曾經美好的過往。二十五六七八歲的年紀,離夢想或許不近,但或許他們在那些文字中看到的是,離青春已經太遠。
就算愈來越知情世故,如果還是可以相信一些簡單的什麼,像是夢想,真誠,浪漫,熱情,包容,或是正直之類的,是很棒的事。
可是好像越來越困難了?
前陣子和之前學校的朋友們去宜蘭找賴青松大哥聊天,我跟著去晃。
這群當初在校內運動不斷,跟校方抗爭,開讀書會辦影展,提出各項議題的人,真的是好久沒見了;這群是怎樣的人?我很難準確的形容,因為這群人人格特質差異極大。不過如果人可以簡單分成「商人」和「詩人」,我想這群人都是詩人吧,相信生命的價值不是只用金錢和數字定義的。
看到大家都沒變,真好;也看到世故,也很好。
我也想起當初跟這群人去找老阿米巴學長們聊天時,有人問起問起學長們現在除了工作之外還有在做什麼。言下之意似乎是,當年那麼激進憤怒或是深沉浪漫的熱血青年現在是否還是一樣?
當時沒有聽到什麼轟轟烈烈的答案,「過生活啊」是最簡單的回應。
就像回到生命中,做自己。現在想起來這真的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回程時跟老姐聊起這件事,老姐覺得這群人真的很特別,不像她認識的人:「不過我很好奇這群人未來會怎樣過生活......」
我想他指的應該是當詩人需要開始計算柴米油鹽之後。
曾經跟小豪老師一起去看了一部電影:《搖滾公路》(One way ticket to Mombasa)。
「十三歲以前,我以為只要酒醉過、開過車、做過愛,人生就差不多了。」電影裡的主角Pete說。
在電影裡,得到血癌的兩個Pete在病房認識了同為血癌病友的Jusa,Jusa最大的願望就是想去非洲的蒙巴沙,陽光、海灘、棕櫚樹、和黝黑的比基尼女郎,還有只要能破除「童子身」就了無遺憾。哈。然後兩人一起逃離醫院,到挪威北部去邀Pete的前女友隨行,一起去蒙巴沙;故事就從兩個可能沒剩多少時間的人身上開始。一路哈哈鬧鬧,標準的公路電影。目的地在遠方,而一路上的風景卻帶著主角到更接近自己的地方。
小豪老師說,看到那段兩個人在街頭不顧形象,三八俗爛的歌唱賣藝的時候,他臉上滿滿三條線:什麼時候變成北歐版的《阿呆與阿瓜》啊?是啊,哈哈~
而我看到這段卻隱約有個感覺:如果明天就是那所謂的「末世」,或許對世俗就沒什麼好在乎的;形象不重要,面子不重要,一層層脫去之後,剩下的才是我們僅有的。只要當下精采就好了,只要圖這一刻美麗燦爛就好了,只要俯仰不愧就好了。或許當我們自覺沒什麼好失去的時候,就帶著這種「末世」的燦爛和灑脫。
然後,克萊兒突然懷孕了。
F發現身旁沒有朋友可以喝酒聊天到天明了。
Chet開始想像或許只有自己一個人的生活。
B現在的工作是朝九晚六七八的上班族。
姐說「我們回不去了」。
詩人開始趕三點半。
明天的帳單和瘋狂,明天會議和憤怒,明天的行程和怨懟,明天的報告和沮喪......
老姐在工作的第一年結束時說,與其說這一年工作教會了她什麼,不如說是讓她丟掉很多不實際的期待。而我倒是很好奇那些不實際的期待是什麼。而經過這一年的放空,我開始意識到之前所認知到的自在,其實不是這個世界的常態,而是我們其實不夠成熟,不夠實際去計較抵抗。太多詩人的夢想其實是孩子氣的,但是勇氣卻早夭在末世之前。大部分的不美麗,是我們沒有辦法視而不見的;大部分的真實,不是我們瀟灑的轉身就可以遠遠留在身後的。
然後才曉得,不只是聽到不同鼓聲而決定踏出自己步伐的人有勇氣;聽到了之後,決定跟著群眾的腳步,也是需要膽量的啊。
末世;與其說是「一切終結」,我想「沒有可能」可能更貼近所謂的末世。當明天跟今天一樣毫無期待的可能,明日就比今日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還要貼近末日的本質。
然而這世界終究是會繼續下去。
而我總會想起記得當初到新生兒科,每天早上在baby room的擁擠的嬰兒海裡游來游去,特別有這種感覺;寶寶是算「隻」的,彷彿是可愛的小動物,一天就在「昨天又生了一隻寶寶啊?」「今天可能下午還會多一隻喔。」這樣的對話裡開始。
然後我不禁又想到《末世之家》近尾聲時三個人剛開始知曉克萊兒懷孕時的不知所措,卻又舉重若輕的開始計算日常的生活零瑣。突然覺得那是種本能,面對像孩子這樣提醒,我們明天依然會繼續下去的象徵;用狗血濫情一點的話講,就像是一種對「永續」的延伸想像,像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就算對這個世界多麼不滿,多麼想在今天就這麼或帥氣或冷酷的跟一切說再見,多麼想揮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是這世界還是會繼續下去的,這些明亮的眼睛和肥短的小手,會跟著這個世界找到未來的方向,讓未知變的溫暖,把末世的盡頭延伸。
Gino
2007-11-22 14:33:38
哇咧,馬上轉告負責sponsorship proposal的御飯糰!
你的Selmar Alto,我會轉告校友團的學弟們的! 2007-11-22 21:56:56
都沒有寫我....
沒跟我去看過電影
沒跟我聊過天...
嘿
你們 硬要吹 跟 校友團
sponsorship proposal來 都沒名沒姓的
我每天收審一堆proposal
Dear Sir/ Ma`am 的 直接next
倒是我的selmer Alto
如果有人要照顧的話let me know
版主回應
(學長別計較啦,這篇文章都寫多久了......=.=)哇咧,馬上轉告負責sponsorship proposal的御飯糰!
你的Selmar Alto,我會轉告校友團的學弟們的! 2007-11-22 21:56:56
Hey
I think it`s better my sax is given to one of you guys not the whole alumni b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