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醫德的討論
在醫學院教書的時候,學生挑戰我:如果你病了,需要緊急手術,你會找有醫德的醫生,還是技術好的?我知道醫學院學生早已煩透了醫德教育精神講/訓話,所以假設老師都是要教訓他們醫德,才提出這樣的問題。
一再強調醫德,似乎意味著醫界缺乏醫德,至少醫學教育者這樣認為。學生的挑戰,多少也表現了醫界被批判沒有醫德的反抗及防衛心理。與學生對話的當兒,我真心希望他們抵制的是威權教育道德教條,而不是醫德本身。
醫學生都是會唸書的好學生,他們大多數不喜歡反對師長,討論課需要許多鼓勵,才有學生發言,能提出問題挑戰老師,機會很少有。為了要表示我可以接受挑戰,不一定會用道德教條壓制他們,我說:我會如你所想,選擇醫術好的,但是你為甚麼不願做既有醫術又有醫德的醫生呢?
學生不再繼續討論下去。一直到現在我還覺得我回答的不好。如果能繼續引導發言,像蘇格拉底一般的問:在你心目中,如何才是所謂的醫德好?等等,會更好一點。帶討論課就是如此,機會稍縱即逝,後悔已來不及。
當然在手術等的急性狀況,技術的比重佔的比較多,慢性恢復期的疾病,人的考量比較重。但是為甚麼學生想像中的醫生形象,只有急症醫療的外科醫生呢?這跟我們社會的當代西醫所建立的形象有關。他們是時髦、科學、有效的年輕外科醫生,而不是傳統溫和儒雅的內科老醫生。
即便是外科手術、急救當中,誰說醫德不重要?緊急關頭,醫生是否替病人設想?對生命及生活品質的取捨如何?甚至先救誰?問題才重大。
我想學生心中把醫德的範圍畫小了,變成是否對病人親/關切。醫學倫理原則的利他、公平,等等,都不見了。
對病人親切其實是一個倫理難題,或角色矛盾。我們社會的醫生想像仍是男性,傳統醫病關係是父子式的,如今醫病關係雖然比較趨近平等,但知識落差仍在。病人通常遇到無法自己解決的健康問題,才會把自己繳到專業者手上。專業判斷因此理當比外行的病人高明。這樣的專業權威有時有利於信任,甚至痊愈,以致雙方都不願完全放棄這樣的權力關係。我國傳統鼓勵男人剛毅木訥,也提倡「嚴父慈母」,或許仍然讓假想為男性角色的醫生,難以表達親切仁慈的一面。
上一篇:騎驢過人生
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