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9 16:58:36mazon

虎媽 or 慈母?

**

總是非常為難,到底該當虎媽?還是慈母?雖然我的寶寶才剛滿一歲。

「虎媽」這辭彙原來已經流行一段時間了,我是因為芳雅在我FB上的一則留言才第一次聽說,而前幾天看到「慈母多敗子」一句,更加深我對於該當虎媽或慈母的猶豫。

我不喜歡當虎媽,尤其不喜歡當壞媽媽、惡媽媽。可是每當小孩在亂發脾氣、因為不肯好好吃飯而做出激烈反抗的行為時,我也很難不動怒。我難道不知道理想的答案是連小孩子都會回答的「該當虎媽時當虎媽,該當慈母時當慈母」這種剛柔並濟,如胡適說他母親那般的「嚴師兼慈母」嗎?但難就難在「何時該當虎嗎?何時該當慈母?」而這虎媽與慈母又該如何當?

我常在迴向時想著,祈求「業障消除、福慧增長」的具體內容應包括:請諸佛菩薩賜給我當母親的智慧與慈悲,讓我知道該如何當個好母親,不至於被孩子搞到抓狂、情緒失控;能更慈愛孩子,讓孩子也感受到我的慈愛而愛我而不至於養成她太過任性驕縱的個性;能教導孩子有良好的教養,而不至傷害到她幼小的心靈,。

當我在小孩臉上看不到笑容時,我常常是很懊悔、心痛的。

前幾天,寶寶在我強迫式的餵完晚餐,把她放到地面任她玩耍時,舉著右手伸著食指,邊點著頭對我咿咿唔唔的發出聲音指點比劃,我媽在旁幫她配上口白:「妳給我記住!妳會老、我會長大!」一時大家都被逗笑了。

但我笑得很心酸。我不知道寶寶從哪裡學來這種看起來完全就是「指著人罵」的動作?(我想家人不可能有人做出這種動作,學校應該也不可能。)也不知道當時寶寶心裡是在想什麼?但我媽配的口白讓我很傷心。(寫到這裡,忍不住哭了......)

我很不願望拒絕寶寶或逼迫她做任何事而引起她的哭鬧,但也很不願意她用哭鬧來逼迫我就範。我尤其不忍心看她含淚睡覺,因為我自己深深瞭解含悲、含怨,乃至含恨,根本難以入眠的感受。

最近接寶寶回家時,她看到我時總是很開心的隔子窗子跟我揮手,等老師抱出來時便很樂意的巴到我身上來讓我抱,不像以前一樣賴著老師不肯讓我抱。這一點讓我很開心!可是每天早上送寶寶上學我還是一樣矛盾:若是寶寶看到老師很開心,急著巴過去,甚至開心的跟我揮手bye bye 便頭也不回的被帶走,我總難免有點若有所失;但若是寶寶面無笑容不肯看我一眼和我揮手作別,我則更加悵然。

之前覺得帶孩子忙亂成一團,壓力好大,吃力又不討好。上網查到一本好書:《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買來猛K幾天之內就拜讀完畢(說實在,書寫得很好看,令人欲罷不能),頓覺壓力消除一大半!原來要訣是:嚴守框架,其餘皆可放鬆!原來寶寶可以聽得懂!但至今看來,書中說來簡單易行的法國人那一套對我來說,仍有諸多難以挑戰的難處,例如「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常常還是無法讓我的寶寶聽從我而停止哭鬧,而她繼續哭鬧不休的結果,就使得我再也溫柔不起來了!於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我還是失敗了,還是幾乎快抓狂了。我的小孩還是經常哭鬧不已(甚至我媽老是轉述隔壁鄰居說三道四令人厭惡的話語),但我也必須承認,不知是否因為讀了這本書的關係,還是寶寶開始會自己爬行、走路,自己移動的關係,我的確有比以往感到稍微比較輕鬆一點了。

**

然而,我還是在該當虎媽或慈母之間掙扎。我真希望自己是全然的慈母,好讓孩子到40歲時還能像孟郊那樣說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那樣的話,可是我卻經常在被寶寶惹腦時想著必須要控制自己情緒,看著寶寶在餐椅上哭得眼紅淚流時,猶豫著是否還要堅持「定時定量」的三餐?

《法國媽媽》書中提到小孩不喜歡吃飯,一位媽媽對她女兒的要求是「至少每道菜都嘗過一口」就可以離座結束用餐。可是我的寶寶吃的是粥,總不能因為她不想吃而已經有吃一口就准許她結束用餐吧?法國媽媽們堅持只有在正餐和點心食間考以吃水以外的食物,所以寶寶們該吃飯時大多會好好吃。可是對我來說,如果寶寶在該吃飯時吃很少,領受到自然懲罰後果的不會是她,而是我。尤其是晚餐影響更大──寶寶會因為餓而提早哭著要喝奶,如果我不提早給她喝,哭鬧不休懲罰到的是我。然後她半夜也會提早肚子餓,無法好好睡而半夜哭鬧,我們不但不能好睡,還得起來泡奶,而且只吃幾口就不吃,然後天亮那餐她又不吃了!我不僅精神體力大耗損,還會浪費不少奶粉錢。

我現在能做的是儘量不發怒,讓寶寶坐在餐椅上哭,等哭停了再餵,至少餵到一半以上。但每次吃飯依然都是母女痛苦的時段。真希望能趕快改善。(我正在想怎麼讓粥變好吃)

希望這本書(虎媽),希望能從中得到啟發,使我更知道怎麼樣當個慈愛而有智慧的虎媽.......。


===================


虎媽的戰歌

在愛裡投降
── 關於虎媽的戰歌
天下文化總監兼總召集人 余宜芳

  書名雖然頗有殺氣,「虎媽的戰歌」說的其實是強悍無比的虎媽,最後在愛裡投降的故事。

  許多年來,耶魯大學法律系教授蔡美兒不斷被問:「妳是怎麼培育出這麼優秀可愛的兩個女兒?」終於,她提起筆,誠實,甚至稱得上「勇敢」地將一個性格堅強且自律律人的「虎媽」,如何以鋼鐵般的意志力教養兩個女兒與兩隻狗的過程,酸甜苦辣娓娓道來。

  誠實的代價卻不小。戰歌一出,震動全美外,引發國際注目,甚至出現情緒激動的美國父母揚言要對蔡美兒不利。許多並未看完全書,僅從媒體摘錄或報導中獲得資訊的讀者,激動地對蔡美兒大肆撻伐,特別是她一些明顯「政治不正確」的教養規則,例如:不准孩子去別人家過夜、參加朋友聚會、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成績低於A、不彈鋼琴或不拉小提琴。「她是控制狂、這種方法是虐待孩子、傷害孩子自尊心與自信心、這會養出不能獨立思考判斷的機器人----」各種攻擊一波波湧過來。

  然而,如果僅憑片段或斷章取義的資訊,大家很容易只看到她的嚴厲,看不見她又深又濃的母愛。只看到她對女兒們的高標準,看不見她一年365 天一天24 小時的陪伴與犧牲。只看見中國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傳統價值觀;卻看不見一個母親最深切的信念:每個孩子都有天賦能力,父母的適時引導可以啟動正向循環,透過不斷自我挑戰,激發出孩子的自信與企圖心,發揮潛力成就未來。

  最重要的,全書後四分之一,虎媽在經歷最親近的妹妹與生死掙扎、小女兒露露的青春期叛逆後,終於了解:做為母親,她其實不必那麼掙扎那麼累。愛與紀律,不應該是一條鋼鐵織成的防線,而應柔軟可調整。每個孩子擁有不同的天賦與性格,何時該嚴格要求,何時該放手尊重,父母要有判斷的智慧。

  原書封面上,作者點出本書真正的主題:「這個故事原本要說的是中國父母教養小孩比西方父母高明之處。然而後來說的卻是激烈的文化衝突、一閃而逝的光榮滋味,以及一個十三歲孩子是如何挫掉我的銳氣的。」

  作者以一種坦率幽默風格,書寫她身為華裔母親,在美國如何「不合時宜」地堅持中國教養哲學,字裡行間不時透露透露出無奈與自嘲。例如「我下定決心,就算把命豁出去,也要教養出聽話的中國小孩(在西方國家,聽話這個字眼通常會讓人聯想到狗和種姓制度,然而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這可是美德)。

  露露走到屋外,一臉不服氣的看著我。 ------- 我不得不立即更改戰術;這一仗輸定了,何況我還有被兒福機構關起來的可能。

  我風馳電掣地改變路線,開始說好話、苦苦哀求、甚至不惜賄賂,要露露回到屋裡來。等到傑德和蘇菲亞回家時,只見露露心滿意足的泡著熱水澡,拿布朗尼蛋糕沾一杯冒著騰騰熱氣的棉花糖加熱巧克力吃。不過露露也低估了我。我只是在重新整裝罷了。戰線已經拉開,只是她還搞不清楚。」

  「很多人讀不懂我媽媽的幽默。」書出版後,小女兒露露接受採訪時說。大女兒則在《紐約郵報》撰寫公開信感謝她的虎媽:「我承認,擁有像你一樣的母親不是輕鬆的事,我也曾經希望可以少上一些鋼琴課,多和朋友出去玩。但現在我十八歲了,即將離開虎媽的羽翼,我很高興妳和爸爸用這樣的方式養育我長大----」在這封感性的信中,蘇菲亞最感謝的是,虎媽讓她體驗到用盡身心每一分力量、將潛能發揮到極限的美妙滋味,「即使我明日死去,我也覺得已活過110%的無憾人生,為此,謝謝妳,虎媽。」

  看完全書,也許你會發現,虎媽走過的中西教養價值觀的掙扎,你我其實並不陌生。台灣的父母們,何嘗不是在在矛盾中擺盪?一方面希望孩子快樂學習無負擔,一面又將小朋友送往各式補習班加強功課學習才藝?如果我們夠誠實,每個台灣父母內心,多多少少都隱藏著虎媽的影子吧!

  這不是一本傑出的菁英母親得意洋洋分享「成功」經驗的教養書,而是一個母親與兩個女兒透過寫作療癒的真實告白。我們不見得會認同虎媽的教養價值觀與某些極端的教養方法,但她走過的路,絕對可以提醒與啟發每一個父親與母親。



=====================================================
轉貼:

從《虎媽的戰歌》看華人父母的兩難       劉軒

在美國,如果你是華裔,家裡又有小孩,你不可能沒聽過《虎媽的戰歌》。

 

那是一本華裔教授所寫的回憶錄,記載著她教育兩個女兒的過程。因為她屬虎,所以自稱「虎媽」,另一個意思則是她像老虎一樣強悍。的確,這本書第一頁便列出「虎媽家規」:不准在朋友家過夜、不准打電動、不准選擇自己想要的課外活動、不准拿低於A的成績等等。美國家長被虎媽嚇呆了。他們不敢相信有人能對孩子如此「沒人性」,讓孩子過著那麼枯燥的生活,而且還對她們施以極度的壓力、過高的要求。

 

但同時,美國家長們也不得不佩服兩位小千金所獲得的成就-大女兒14歲便在卡內基音樂廳獨奏,二女兒也是學校交響樂團首席,並被世界名師收在門下。北京奧運首次讓美國人驚覺中國的崛起,接下來的兩年加深了他們的恐慌,而今《虎媽的戰歌》則引爆了更多爭議,尤其因為作者說她的教育手法反映「中國式的思考」。也難怪書一出版就登上了Amazon暢銷榜首,華爾街日報轉載的內容短時間累積超過7000多篇評論,一個月之後更被Time雜誌選為封面故事。作者蔡美兒(Amy Chua)上了許多談話節目,頓時成為部落格世界(blogosphere)的風雲人物。有人愛她,有人恨她,有人怒斥她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媽」。蔡美兒則在節目上雙手一攤,說:「你們全誤會了,這只是一本回憶錄!我又不是在教美國人怎麼養孩子!」

 

或許吧!但這本書的編輯一定知道自己在幹嘛,刻意放大了某些內容,加深爭議點來造就銷售成績。說實在的,在討論區吵得你死我活的網友,多半都是根據一些轉寄的零星故事來發表意見。實際看完這本書,我發現根本是小題被大做了,大題反而在爭議之下被淹沒,實在可惜。之前有不少網友問我的看法,但我不敢輕舉妄動,先把書細讀了一遍,又沈澱了一番,才整理出我真正想說的話。

 

為什麼我那麼在意呢?因為不瞞您說,我的成長背景跟《虎媽的戰歌》裡面的情節類似到一種很離奇的地步:我彈鋼琴,我妹妹拉小提琴,就像虎媽家的兩個孩子;我妹妹當過學校交響樂團首席,一樣考過茱莉亞音樂學院。我在十幾歲那年也曾經登上卡內基的獨奏舞台,甚至是在同一個音樂廳。《創造自己》中有一張我父親當時為我拍的演奏照片,每一個細節,從地點、角度、坐姿、手勢,都跟《虎媽的戰歌》裡面的照片完全一樣。我很確定我和蔡家大女兒彈的,是同一台鋼琴!

 

如果這樣的巧合還不夠:二十年前,我父親把教育我的故事寫成了文章,在台灣出版,榮登金石堂排行榜首;二十年後,虎媽把教育女兒的故事寫成文章,在美國出版,隨即進入紐約時報排行榜前列。喔,對了,我母親也屬虎-天哪!我簡直可以跟虎媽結拜了!

 

所以,從這麼相似,甚至堪稱「過來人」的角度看,《虎媽的戰歌》究竟講的是什麼呢?其實,這本書最大的篇幅,是虎媽對兩個女兒的音樂教育過程。蔡美兒自己沒什麼音樂訓練,但她從慎選老師到天天陪孩子練琴,都不惜時間和金錢。她每天寫許多頁的「手記」給女兒,叮囑她們練習時要注意的事項(光是這些筆記就足以累積成書)。她把每個比賽和演出都視為天大的任務,把別家的孩子都當作敵人,把音樂形容得像是一個非贏不可的戰爭。我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每當全家出國旅行,儘管會打亂行程,為了讓女兒每天都能練習,虎媽還是堅持花時間去借鋼琴。這種接近強迫性行為的訓練方式實在令人咋舌,也使許多老美錯解為「霸道的中式教育」。實際上,不要說一般父母做不來,光是想就累歪了!

 

雖然虎媽的手法極端,但她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和價值觀不難理解。我甚至只要用一個小技巧,就可以讓老外立刻了解虎媽的行為-

 

只要把「母親」這個名詞換為「教練」、「孩子」換為「選手」就成了!

 

不管在美國還是中國,教練永遠應該對選手有最高的要求;教練永遠應該鼓勵、推進、甚至強迫選手挑戰自己的極限。更重要的,教練應該對選手保有最深的關懷,甚至把選手當作「自己的孩子」...

 

看到這個界線的模糊點了嗎?蔡美兒在書中所列出的所謂「中國式」教育態度,其實都是美國人所能夠接受的「教練」形態。說穿了,這也是書裡的中國父母和美國父母最大的不同。美國父母是孩子的朋友,永遠以愛為出發點支持孩子的決定,也縱容他們自由發展。中國父母則像是教練一樣,鍥而不捨地在一旁檢討、督促、激勵、永遠在push孩子跑更快、跳更高(讀更多書、做更多習題),雖然要求很高,但也不惜為他們的寶貝選手隨時奉茶奉水、扇涼、綁鞋帶...

 

哪個比較好呢?我必須承認,除非天生有過人的毅力,我們都需要教練來克服惰性。前兩年就有一個研究顯示,以體重而言,有教練督促比沒教練督促之下的減肥計畫,效果相差27%。尤其在職業運動領域,教練的精神支持和照顧是必要的。古典音樂的練習時數與訓練規格,跟職業運動有過之而無不及,也難怪許多偉大音樂家和運動員背後,都有個歇斯底里,比教練更像教練的老爸老媽。在這一點,我必須說,虎媽實在令我佩服。她若是改行當個executive coach,一定錢途無量啊!

 

當然,在此必須回答一個基本問題:如果沒有要當個職業音樂家,何必用職業方式訓練呢?虎媽在書裡也沒說她指望孩子未來成為職業音樂家。我以前在茱莉亞音樂學院的先修班就讀時,身邊的亞洲同學也多半沒打算go pro。既然如此,又何必那麼累呢?我自己解讀這些亞裔父母的心情,認為有三個主因:(1)希望孩子接觸高等文化,成為人上人。(2)使他們在幼年時就透過練習,學會刻苦耐勞的精神,鍛練自律的能力。(3)逼他們獲得一些成就,在同儕之間脫穎而出,建立自信。這些目標,應該可以說是天下父母心吧!

 

我個人認為,接觸古典音樂確實能夠加深一個孩子的文化底藴,成為一種理念的基礎,即使孩子未來喜歡的是另類音樂,也都能以更深的層面欣賞。但我不認為每個孩子都能透過練琴鍛煉出自律的能力。無論是鋼琴、圍棋、心算,太多小時候補習補到吐的孩子,到了大學的自由環境反而無法適應。我自己就認識兩個年輕人,小時候幾乎是被「餵食」大的,按部就班的教育之下,各類的造詣都相當不錯,一進大學,少了父母在旁邊叮,反而不知所措,亂了分寸,最後被勒令停學一年。至於第三點,我覺得小時候贏得一些比賽和獲得獎項確實會對自信加分,但其中有一個條件:孩子必須認為成就是屬於自己的,是靠自己的努力獲得的。這種ownership的觀念非常重要,也導致虎媽的兩個女兒有了截然不同的發展。

 

《虎媽的戰歌》出版不久,蔡美兒的大女兒Sophia便在紐約郵報上,給她母親寫了一封公開信。對於外界的批評和揣測,例如說虎媽的孩子不可能有自己的想法,一定有憂鬱症等等,Sophia做了幽默的反駁。而在信的結尾,她說:「我覺得大家都渴望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也許追求諾貝爾獎和跑去跳傘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對我來說,它不是成就或自我滿足,而是當你知道你已經將自己的身體和心靈推到了潛力的極限...為了這個,虎媽,感謝您!」好棒的信!文筆也流暢得無可挑剔-聽說Sophia立志成為作家,而虎媽也在書中多次說,大女兒是乖巧的,永遠配合的那一位。「她了解我有時會不理智,要求過份,而她每次都縱容我...」虎媽的小女兒Lulu則完全相反。從在肚子裡就愛踢,個性一向崛強,三歲就敢跟虎媽站在雪地裡對峙。但虎媽說她的音樂裡有一種天然的奔放,藝術性勝過姊姊。可惜的是,她越大越叛逆,甚至氣憤地對母親說:「你逼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自己!」

 

有一次,為了應付一個演出,虎媽臨時找了一位代班小提琴老師給Lulu上課。那位老師顯然很不專業,態度又刻薄,使Lulu倍受委屈,但虎媽沒有即時保護Lulu,反而責怪女兒不配合。這件事過後,Lulu對小提琴的熱衷便直線下滑。從這裡我們學到一件事:一個好的教練可以對自己的選手做各種霸道的要求,但若是碰到外界不公平的待遇,教練一定要站在選手那一邊。若是在球場犯規時,一個球隊的教練反而護衛對手,那他就休想再獲得球員的信賴。教練如此,父母更是如此!血濃於水,遇到不平,父母永遠得保護孩子。我相信虎媽回述這段故事時,一定也了解那成為了她與Lulu之間的致命傷。兩人後來徹底吵翻了,而虎媽經過了一陣崩潰之後終於認輸,允許Lulu放棄小提琴,去學她自己想學的的網球。其實Lulu也沒全然變壞;她的功課還是名列前茅,而虎媽後來也發現女兒面對網球非常好強,即使在球場挫敗也不氣餒。但當虎媽情不自禁地想插手指導女兒如何發球時,Lulu立刻對她喝止:「不要這樣!不要讓舊戲重演,糟蹋了我的網球!」

 

最後,虎媽學乖了,學會尊重女兒們的自然發展,也在這個覺悟之下,寫了《虎媽的戰歌》。只有讀完這本書,才會知道那是她的懺悔和反省。

 

雖然蔡美兒不會讀中文,但我希望她能看到這篇文章。我想對她轉達幾句話:首先,當個全職的教練並不容易,我看到了你的辛苦,認同你對孩子的期許,也恭賀你們共同創造的成就。我相信你應該已經體會,一個家庭永遠要站在一起,因為那種心理支持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最後,我希望你能讓Sophia念她想念的科系,而如果你忍得住的話,悄悄去球場看Lulu練習,最好帶個望遠鏡,從遠處觀看,看孩子那來自內心的韌性和動力充分展現,在你眼前發光發亮...然後...深呼吸...and relax!


=====================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 :法國式教養,讓父母好輕鬆,孩子好快樂!

為什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孩子不哭鬧? :法國式教養,讓父母好輕鬆,孩子好快樂! BRINGING UP BEBE: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 PARENTING


上一篇:寶寶的第一步!

下一篇:寶寶又生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