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
作者 / 劉克襄
有一些人一輩子,執著地認真活著。他們就像一顆顆小行星,在浩瀚的世界一隅,以各種璀璨獨特的生活經驗,兀自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和波長。
劉克襄也執著地認真活著,二十初歲迷上賞鳥以後,他便沉浸在自然探險的世界裡,或走訪山林荒野,或鑽研書籍資料。半甲子來累積的經歷成為生命重要的養分,促使他遇見或發現了這些獨特的小行星。他們是傳奇的、漂泊的、探險的人物,還有更多是名不見經傳的庶民。
作者以書信體的方式,娓娓述說著十五篇遭遇。每一篇都誠摯感人,又觀點獨到。譬如〈最後的撒哈拉〉,很多人寫三毛,但從來沒有人用關渡的蘆葦,切入她那漂泊流浪的靈魂;或者〈隱逝於福爾摩沙山林〉,描述一名紐西蘭的外國人獨自來到阿里山區,尋找失蹤的兒子,沒想到,這段時間江蕙的歌聲竟給予他莫名的支撐力量;又或〈成為珠峰的一部分〉,十多年前年輕的山友拾方方,為何堅持以震懾人心的「大敗」方式攀登世界第一高峰?還有〈家山〉,世界變化如此快速,兒時的家鄉已丕變,我們要如何回鄉呢?劉克襄花了十年的時間找到這條回家的路。
這本書維持作者向來的風格,文字平實易讀,不以華麗的詞藻堆砌,或是展現繁複的文學技巧。它是一本用生命完成的書,還觸碰了部份死亡的議題,卻一點也不沉重,反而展現了大開大闊的心境。更難得的是,本書擴展了自然書寫的範疇。自然書寫不應只是環境議題、隱逸文學、自然體驗、自然史爬梳和調查紀錄等創作類型。它更高的層次,或許是一個長期浸淫在自然領域的人,看待和應對世界的方式。劉克襄用半輩子和自然打交道,獲得諸多啟蒙與力量。這本書是他和台灣這塊土地和人物的精湛對話。
作者簡介
劉克襄
作家、自然觀察者。
不斷嘗試各種文體和題材的試驗,作品深具開創性,屢屢引起社會對相關題材的關注,或者帶動書寫風潮。
八○年代初,以鳥類生態為散文題材,開啟台灣自然寫作風氣。同時以詩作批判政治反映社會,掀起「劉克襄旋風」。後期展開台灣自然志的摸索與書寫。
九○年代,創作版圖多元豐富。最大膽的嘗試是在住家後面的小綠山,進行三年低海拔環境的全面觀察,以及實驗性的自然觀察書寫。
二十世紀,創作揉合植物、動物、古道、歷史、鄉鎮、鐵道等題材,並且兼以繪畫和攝影,不論文字內容或版面構成都呈現鮮明的個人風格。許多讀者視為「最懂得在台灣旅行的人」。
二○一○年六月出版《十五顆小行星:探險、漂泊與自然的相遇》,擴展了自然書寫的範疇,展現一個長期浸淫在自然領域的人,看待和應對世界的方式。
劉克襄作品在遠流:
《風鳥皮諾查》
背叛傳統的風鳥,追尋自我的故事。本土動物小說經典,也是諸多國中指定讀物。
一九九一年開卷十大最佳好書。
《座頭鯨赫連麼麼》
細膩地探觸鯨魚擱淺之謎,反映活著的徬徨與無奈。鯨魚迷必讀佳作。
一九九三年開卷每週好書推薦。
《野狗之丘》
以日記體描繪城市流浪狗六百多天的生活內容,引起熱烈迴響。
二○○七年開卷、讀書人每週好書推薦。
《永遠的信天翁》
敘述台灣最傳奇的鳥類,短尾信天翁的歷史、生態與冒險歷程。
二○○九年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大獎,
二○○八年好書大家讀最佳少年兒童讀物獎,
二○○八年讀書人名家推薦童書。
《11元的鐵道旅行》
以緩慢的節奏,隨性走訪鐵道。在尋常的事物裡,發現迷人之處,領會生活況味。
二○○九年開卷美好生活書獎,
入圍二○一○年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
(複製。博客來網路書店)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顆小行星,努力的運轉
在劉克襄的文字下,看見了十五顆行星曾經的美好及努力還有…墜落
山裡發生的事情,如果沒有風,是送不出消息和故事的
因為,劉克襄的行腳和興趣,讓我不必仔細去聽山裡來的風
也不必到山裡找尋留在山壁、路上碎石、河川裡的故事
那位,為了找尋在阿里山裡失蹤的孩子,而來台灣的紐西蘭爸爸
江蕙的歌聲感動了他,也成了一股慰藉他的力量,僅管他不了解那歌詞
還有,拾方方這位勇敢的登山者,因為見不著來時路,而消失在那濃霧雲海之中
及,漂泊的三毛…
這本書,看完之中、之後,情緒很多…
原來,在我們視線看不到的地方,有那麼多的人為了自已的興趣、夢想
如此的堅持、努力運轉中,有些路,旁人看來危險、不可行
他們還是會前進著,以一種堅毅的步伐走著
世界的暖化,也悄悄的在田野裡展開
豐沛的山泉水已經乾枯,那山裡的梯田還能維持多久呢?
這世代的腳步越來越快,科技越來越發達
那樸實的純真風貌,要如何延續呢?
也許,我們都該學著只收成一半的態度
一片農田,收成一半來過生活
另一半,留給田野,讓彼此都獲得那須要
0402。我的星球,願讓這座花園漫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