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08 11:41:25卡丹札蕾雪
【日本.人文】平安時代之飲食篇
平安時代之飲食篇
2004.07.31
--------------------------------------------------------------------------------
平安人一天只吃兩頓,上午十點一頓,下午四點一頓。村上天皇的右大臣藤原師輔於九五○年左右所寫的《九條殿遺誡》中,有這麼一段:「朝暮膳,如常勿多食飲,又不待時剋(時刻),不可食之。」可見平安時代的貴族相當注重用餐時間。
主食是米飯。一般分「強飯」與「姬飯」,前者用瓦製、圓形、底層有許多細孔的蒸籠蒸,蒸出來的米飯很硬,沒有粘性;後者則用水去煮,《和名抄》中說明是「非米非粥之義也」,比「強飯」軟,相當於現代的白米飯。天皇吃的通常是「強飯」,但私下偶爾也吃「姬飯」。這時已有陶瓷器了,貴族用陶瓷器餐具,庶民則用木碗。不過,大多數庶民的主食仍是五穀類,只有富裕人家才吃得起米飯。
若將曬乾的「姬飯」泡在冷水,便成「水飯」。有關「水飯」,《枕草子》、《源氏物語》、《榮花物語》、《今昔物語》等古籍中,皆有記載。《今昔物語》卷二十八第二十三話〈三條中納言食水飯〉一文中,描述三條中納言因太肥胖,於是聽從醫生建議,夏天吃「水飯」,冬天吃「湯漬」。由此可以想見,「水飯」適合在夏天吃,也有減肥效用。三條中納言雖堅守醫生的建議,夏天只吃「水飯」,只是,佐飯的菜餚是「十條三寸長的乾瓜,三十尾香魚壽司」,結果,越吃越胖,最後成為相撲力士體型。「湯漬」正是現代的茶泡飯。
還有一種「屯食」,簡單說來是握飯,也就是現代的飯糰。《源氏物語》第一章〈桐壺〉中,描寫光源氏於加冠之禮時,準備了眾多賞賜諸官的禮品,除了盒裝料理、籠裝點心外,還有「屯食」。第三十六章〈柏木〉中,也描寫了三宮產後第五天,秋好皇后派人送禮品來,其中也是有五十板「屯食」。「屯食」通常盛在木板上,而一板到底有多少個「屯食」,則不太清楚。大概因人而異吧。這些「屯食」,基本上是給訪客隨從吃的。
粥有兩種,一種較稠,另一種較稀。除了普通白粥,還有紅豆粥、山芋粥、粟粥等等。元月十五日吃的「望粥」,正是現代的「七草粥」。平安時代的「望粥」,材料是米、粟、黍子、芝麻、紅豆等七種穀類,或許跟佛教的臘八粥類似;而現代日本於元月初七吃的「七草粥」,材料則是水芹、薺菜、鼠麴草、繁縷、稻槎菜、白蘿蔔、蕪菁。不過,「七草粥」的內容因地區而有差異。
再來是乾飯,有「糒」、「餉」二種。「糒」是旅行便當或軍糧,「餉」本來專指旅途中的乾糧,後來泛指旅行時隨身所帶的一切食物,不見得就是乾飯了。
至於年糕,當時的年糕是用糯米、麵粉混合製成,與現代年糕有點不同,但都用於供神或慶賀節日上。正月初一吃的什錦年糕湯、元旦供奉在壁龕的雙層大小圓形「鏡餅」、三月三日女兒節吃的「艾蒿糕」、五月的粽子,以及春分、秋分吃的「牡丹糕」,這些風俗習慣都延續了千年以上。平安時代還有一種「三日糕」,是婚禮第三天讓新人吃的喜餅,表示第四天開始,兩人將成為正式夫妻。
佐飯的菜餚,或許不如現代多采多姿,烹調方式卻大同小異。壽司做法是在魚身抹上鹽,用壓板壓一晚,去掉水分,再與冷飯一起裝在木桶內,上面用鎮石壓幾天,自然而然便成為壽司飯。
飛鳥時代,天武天皇下令禁止吃食牛、馬、犬、猿、雞,八世紀中旬奈良時代,聖武天皇又禁止屠殺牛、馬,因而九世紀後的平安人,已養成不吃任何獸肉的習慣。此禁令持續至明治維新後才解禁。話雖如此,還是有人以狩獵為生,提供獸肉給病人或體弱的人當補品,這些補品主要是野雞、野鴨。
調味料有鹽、味噌、醋、蜂蜜、甘葛、酒。水果種類與現代不相上下,不過,點心類可就大相徑庭了,光看字義的話,完全想像不出到底是什麼點心。十世紀初由源順編撰的百科辭典《和名抄》(《和名類聚抄》)中,就列出不少莫名其妙的點心名稱:梅枝、桃枝、餲餬、桂心、黏臍、鎚子、團喜、結果、捻頭、索餅、粉熟、餅餤、餺飩……。
大抵說來,貴族的日常生活因受到種種限制,且非常迷信,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加上缺少運動,健康狀態往往不如無拘無束的庶民,尤其終年生活在垂簾內的女性,平均壽命只有二十七歲。
轉載自--日本文化物語:http://miya.or.tv/index.html
作者:本圖文經<<陰陽師>>中譯本譯者茂呂美耶小姐授權同意轉載,他人勿經台長同意不可任意轉載.
2004.07.31
--------------------------------------------------------------------------------
平安人一天只吃兩頓,上午十點一頓,下午四點一頓。村上天皇的右大臣藤原師輔於九五○年左右所寫的《九條殿遺誡》中,有這麼一段:「朝暮膳,如常勿多食飲,又不待時剋(時刻),不可食之。」可見平安時代的貴族相當注重用餐時間。
主食是米飯。一般分「強飯」與「姬飯」,前者用瓦製、圓形、底層有許多細孔的蒸籠蒸,蒸出來的米飯很硬,沒有粘性;後者則用水去煮,《和名抄》中說明是「非米非粥之義也」,比「強飯」軟,相當於現代的白米飯。天皇吃的通常是「強飯」,但私下偶爾也吃「姬飯」。這時已有陶瓷器了,貴族用陶瓷器餐具,庶民則用木碗。不過,大多數庶民的主食仍是五穀類,只有富裕人家才吃得起米飯。
若將曬乾的「姬飯」泡在冷水,便成「水飯」。有關「水飯」,《枕草子》、《源氏物語》、《榮花物語》、《今昔物語》等古籍中,皆有記載。《今昔物語》卷二十八第二十三話〈三條中納言食水飯〉一文中,描述三條中納言因太肥胖,於是聽從醫生建議,夏天吃「水飯」,冬天吃「湯漬」。由此可以想見,「水飯」適合在夏天吃,也有減肥效用。三條中納言雖堅守醫生的建議,夏天只吃「水飯」,只是,佐飯的菜餚是「十條三寸長的乾瓜,三十尾香魚壽司」,結果,越吃越胖,最後成為相撲力士體型。「湯漬」正是現代的茶泡飯。
還有一種「屯食」,簡單說來是握飯,也就是現代的飯糰。《源氏物語》第一章〈桐壺〉中,描寫光源氏於加冠之禮時,準備了眾多賞賜諸官的禮品,除了盒裝料理、籠裝點心外,還有「屯食」。第三十六章〈柏木〉中,也描寫了三宮產後第五天,秋好皇后派人送禮品來,其中也是有五十板「屯食」。「屯食」通常盛在木板上,而一板到底有多少個「屯食」,則不太清楚。大概因人而異吧。這些「屯食」,基本上是給訪客隨從吃的。
粥有兩種,一種較稠,另一種較稀。除了普通白粥,還有紅豆粥、山芋粥、粟粥等等。元月十五日吃的「望粥」,正是現代的「七草粥」。平安時代的「望粥」,材料是米、粟、黍子、芝麻、紅豆等七種穀類,或許跟佛教的臘八粥類似;而現代日本於元月初七吃的「七草粥」,材料則是水芹、薺菜、鼠麴草、繁縷、稻槎菜、白蘿蔔、蕪菁。不過,「七草粥」的內容因地區而有差異。
再來是乾飯,有「糒」、「餉」二種。「糒」是旅行便當或軍糧,「餉」本來專指旅途中的乾糧,後來泛指旅行時隨身所帶的一切食物,不見得就是乾飯了。
至於年糕,當時的年糕是用糯米、麵粉混合製成,與現代年糕有點不同,但都用於供神或慶賀節日上。正月初一吃的什錦年糕湯、元旦供奉在壁龕的雙層大小圓形「鏡餅」、三月三日女兒節吃的「艾蒿糕」、五月的粽子,以及春分、秋分吃的「牡丹糕」,這些風俗習慣都延續了千年以上。平安時代還有一種「三日糕」,是婚禮第三天讓新人吃的喜餅,表示第四天開始,兩人將成為正式夫妻。
佐飯的菜餚,或許不如現代多采多姿,烹調方式卻大同小異。壽司做法是在魚身抹上鹽,用壓板壓一晚,去掉水分,再與冷飯一起裝在木桶內,上面用鎮石壓幾天,自然而然便成為壽司飯。
飛鳥時代,天武天皇下令禁止吃食牛、馬、犬、猿、雞,八世紀中旬奈良時代,聖武天皇又禁止屠殺牛、馬,因而九世紀後的平安人,已養成不吃任何獸肉的習慣。此禁令持續至明治維新後才解禁。話雖如此,還是有人以狩獵為生,提供獸肉給病人或體弱的人當補品,這些補品主要是野雞、野鴨。
調味料有鹽、味噌、醋、蜂蜜、甘葛、酒。水果種類與現代不相上下,不過,點心類可就大相徑庭了,光看字義的話,完全想像不出到底是什麼點心。十世紀初由源順編撰的百科辭典《和名抄》(《和名類聚抄》)中,就列出不少莫名其妙的點心名稱:梅枝、桃枝、餲餬、桂心、黏臍、鎚子、團喜、結果、捻頭、索餅、粉熟、餅餤、餺飩……。
大抵說來,貴族的日常生活因受到種種限制,且非常迷信,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加上缺少運動,健康狀態往往不如無拘無束的庶民,尤其終年生活在垂簾內的女性,平均壽命只有二十七歲。
轉載自--日本文化物語:http://miya.or.tv/index.html
作者:本圖文經<<陰陽師>>中譯本譯者茂呂美耶小姐授權同意轉載,他人勿經台長同意不可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