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16 15:17:41陳高志

方言講古(十)絕嗣。絕緒/陳高志

2011-12-09發表於馬祖資訊網


  這兩個詞彙音義相同,都是做絕子絕孫解釋。方言說ㄗㄨㄛkˋ ㄙㄛㄩ^tsuok53 søy242)。「嗣、緒、仕、士」這四個字在方言中都是同音字。所以前兩字若不會讀,請念「仕」的方言音就對了。


 在華人社會中,這個詞彙是一個忌諱,即使發生劇烈的爭吵,雙方都不會輕易的把它說出口。我們是重男輕女的民族,在過去,大部分的家庭都希望有男孩子可以傳宗接代,所以若有人對某人說「絕嗣」,那可是大大的挑釁!

 明朝末年,中國東南出了一位早慧少年,他被稱為江夏神童---夏完淳。崇禎十七年,明思宗上吊煤山,那一年他才十五歲,就號招鄉勇來做反清復明的工作。十六歲時和長他一歲的小姐結婚,所以他十七歲兵敗被俘,囚禁大牢準備砍頭時,他的妻子已經有孕在身,這個孩子注定要成為遺腹子。他被俘的時候,寫了<獄中上母書>給他兩個媽媽,(一位是生母,另一位是庶母。)信上明白說:「若妻子將來生的是男孩子,固然是可喜可賀;若是生女孩也無所謂。千萬不要到外面抱個男嬰給我做後代,外來的男嬰長大若不成材,反而麻煩。有誰敢違抗我的遺囑,我在陰間變厲鬼也不會放過他。」其性格之剛烈,可謂古今少有。他十七歲那一年因拒絕招降而被殺。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節節敗退,福王即位南京。此時馬士英權傾朝野,史可法和他勢不兩立,最後,史可法以南京兵部尚書之尊領兵鎮守揚州。他見勢不可為時,招集所有部將訓勉,並且表明為國犧牲的決心,當場徵求願意協助他完成心願者。結果有史德威允諾,此刻的史可法還沒有後代,當下就宣佈以史德威為義子,並且寫信稟報母親,要把史德威的名字載入家譜中。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越是板蕩時局,越顯得讀書人氣節的可貴。也是明朝末年時,江蘇崑山有一個姓顧的人家,家中有一男子名叫顧同吉,他英年早逝,但是,他生前曾和王姓女子訂親。小姐出身官宦之家,受過良好的家庭教育,她藉口弔唁未婚夫,結果再也不肯回去,她認為既已訂親,就不能違約悔婚,就打定主意為未婚夫守寡,這在當時是可以領貞節牌坊的。顧家對這位未婚而守寡的媳婦十分疼惜敬重,就在家族中找一個男孩子過繼給她,一者作伴,再者繼承香火。這個男孩子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顧炎武。這位懿範長存的媽媽,在清兵入關後不久就絕食自殺了。

 以上三個是跟繼承有關的故事。筆者少年時代,常聽到鄰居老婆婆罵調皮的孩子:「ㄏㄨㄥˇ ㄇㄧˇ絕嗣」。幾十年過去了,到今天我依然不知前兩字的漢字該怎麼寫,若有人知道請不吝指教。

陳高志 2013-05-16 15:21:45

陳高志老師回答:
福州方言之所以難學,是因為音變複雜,再加上漢語是單音節文字,故同音字特多。任何人在聆音選字時,往往會心存疑慮。其次,語言詞意在社會上通用時,會因時空背景而變化,如:

變好之例:「臣」的本義是臣僕;「牧」的本義是管理畜牲。但後來都變成官員之稱。

變壞之例:「偷」本義是苟且、刻薄,後來變竊取之義;「風流」本指瀟灑倜儻,但是今天通俗的意思不必我多說;「風化」本是風俗教化的簡稱,今天卻成了紅燈區的代名詞。

變強之例:「干」本義是求,後來字義發展成冒犯。

變弱之例:「走」本義是快跑、逃跑。今天卻變成步行。「取」本義是割俘虜的耳朵,今天成了拿取的意思。

我們不妨仔細觀察一下,日常生活之中,是否會發現有女性鄉親笑罵自己女兒說:「無婿」(ㄇㄛˇ ㄌㄞˇ)、「無囝」(ㄇㄛ31 ㄍㄧㄤ31)、罵男孩:「浮咬」(ㄆㄨˇ ㄍㄚˊ)。甚至有長輩笑稱幼兒幼孫為「尾代」(ㄇㄨㄟ ㄌㄛㄩˊ),由此可知,有一些詞語會因使用日久而降低強度。難怪有人口出「三字經」反而被視為親切的道理。

以上不雅的詞語,按理說當老師的人不能在公眾場合來說。但是,近幾年本人在主持「馬祖方言資料庫」(辭典)的建立專案,所以,無論好話、壞話、頌詞、詈語,都盡可能收載。這些所謂的「髒話」,都會在將來出版的辭典中出現。

感謝仁光兄,您提供的詞語「無尾無蒂」,這個語料我會加以收納。

陳高志 2013-05-16 15:19:51

2011-12-11李仁光兄回應:
依個人的生活經驗,福州人要罵人斷子絕孫,應該罵"沒尾"或"沒尾沒蒂"。是極端惡毒的詛咒。
老人家罵小孩應該不會用到"絕嗣"如此惡毒的咒語。
個人認為應該翻譯成"絕士"較妥。意思為沒有人比這孩子更調皮了,
有點像"絕仔"的意思。老人家有時會罵小孩"絕士人"或"絕人",口氣就溫和多了。
"士"和"人"應該是同義詞。
請老師和網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