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6-24 22:12:42毘沙門天
外國月亮比較圓!?
最近因為年度即將結束,比較空閒,手邊雜誌看完後,頗覺無聊,於是每天都到書局報到,意外發現一本「新雜誌」:PC World。本雜誌係由國外PC World翻譯加上本地作者部分文章合成,因為是外國雜誌,所以有許多地方是與國內雜誌不同的。也因此引起了筆者一些想法:
一般說來,外國人比較幽默,所以字裡行間常會有令人莞爾一笑的神來之筆,反觀國內雜誌,經常可以見到同類雜誌間彼此批評謾罵的字眼出現,因此筆者認為外國文章比較「賞心悅目」;但另一方面,國外文章也常因翻譯者的翻譯品質,導致翻譯後的文章令人有「看不懂」的情形發生,可說是有利有弊。再者美工方面,國外也略勝一籌,不僅多能配合主題,精緻及美觀程度也是令人激賞,國內雜誌除了已停刊的「資訊生活」外大都還未上軌道,文附插圖不是剽竊「日本雜誌」就是醜陋無比,攝影圖片則跟「刑事案件」照片紀錄水準無異,絲毫稱不上美觀﹗
目前市面上的電腦雜誌,或多或少均有硬體測試或採購的單元;之前筆者也一再批評:在受測雜誌均為向廠商借來的情況下,可信度有多少?依筆者觀察,絕大部分的雜誌都是「隱惡揚善」,僅報導產品好的一面。甚至變本加厲,以「假測試真廣告」的方式加掛廠商名稱、電話、建議售價來做報導;所以筆者一向建議讀者對於此種單元,大可略過。關於這些問題在6月號的PC Office中,該社編輯群也有一番感性告白,有興趣不妨一看。反觀國外雜誌,文章都能充分揭露產品的優、缺點,相較之下較有公信力,也才值得我們「撥冗一看」。
文章取材方面,顯然國外也比較用心;像PC World 6月號可以看到許多關於使用者私密保護的文章,不論深度、廣度都令人佩服,簡直可以跟「60分鐘」、「Discovery」等電視節目媲美。而國內方面由於作者質與量均不足,相關媒體過多,大家搶作者的結果使得許多「不夠專業」的人也開始執筆,所以文章品質低落、甚至都在「炒冷飯」。加上作者專業素養不夠,導致每本雜誌內容都是大同小異,相關主題報導大家輪流做。事實上資訊領域十分寬廣,由國外雜誌的文章亦可得到明證。
前面提過由於作者嚴重不足,所以也產生2種情形:一是由編輯部抓刀,通常此類文章作者署名就是「編輯部」,文章內容也乏善可陳,一般都沒啥看頭。二是大量「非專業人士」執筆,文章內容光怪陸離,盡是雞毛蒜皮之事,與現今廣播流行的八卦、哈啦打屁可以媲美。舉例來說吧:網路e世界的李中,文章都在談論其父小野的電腦學習過程,OK!也許我們「勉強」可以得到一些「電腦新手的學習過程心得」好了,或者你說這是充滿「人文」氣息的文章也可以啦,不過筆者倒覺得「數位時代」裡「陳豐偉」專欄才真是把「internet」跟「人文」做了完美的結合,筆者每次看完都「自嘆不如」﹗二者之間年紀差不多,為何有如此差距?我的解讀是:陳豐偉從「南方」開始投身網路已久,加上他自己對網路生態、人文的關懷和獨到見解,經過多年沉澱後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功力十足﹗反觀李中,也許他是天才、才華洋溢,但是對網路的觀察及用心都不夠,所以文章才會如此膚淺﹗他的文章刊在報紙、甚至出書都夠資格,但是擺在Internet這個領域,個人認為還不夠格。就像你叫莎士比亞來寫Internet一樣,非先有數年觀察功力,難成氣候。
或許這也就是張忠謀先生所謂:「網路無法累積知識」的答案,因為網路時代所提供的「資訊」太多,良莠不齊,如果不能明辨慎選,一昧照單全收,毫無益處。只不過是「Garbage in,garbage out」罷了﹗
一般說來,外國人比較幽默,所以字裡行間常會有令人莞爾一笑的神來之筆,反觀國內雜誌,經常可以見到同類雜誌間彼此批評謾罵的字眼出現,因此筆者認為外國文章比較「賞心悅目」;但另一方面,國外文章也常因翻譯者的翻譯品質,導致翻譯後的文章令人有「看不懂」的情形發生,可說是有利有弊。再者美工方面,國外也略勝一籌,不僅多能配合主題,精緻及美觀程度也是令人激賞,國內雜誌除了已停刊的「資訊生活」外大都還未上軌道,文附插圖不是剽竊「日本雜誌」就是醜陋無比,攝影圖片則跟「刑事案件」照片紀錄水準無異,絲毫稱不上美觀﹗
目前市面上的電腦雜誌,或多或少均有硬體測試或採購的單元;之前筆者也一再批評:在受測雜誌均為向廠商借來的情況下,可信度有多少?依筆者觀察,絕大部分的雜誌都是「隱惡揚善」,僅報導產品好的一面。甚至變本加厲,以「假測試真廣告」的方式加掛廠商名稱、電話、建議售價來做報導;所以筆者一向建議讀者對於此種單元,大可略過。關於這些問題在6月號的PC Office中,該社編輯群也有一番感性告白,有興趣不妨一看。反觀國外雜誌,文章都能充分揭露產品的優、缺點,相較之下較有公信力,也才值得我們「撥冗一看」。
文章取材方面,顯然國外也比較用心;像PC World 6月號可以看到許多關於使用者私密保護的文章,不論深度、廣度都令人佩服,簡直可以跟「60分鐘」、「Discovery」等電視節目媲美。而國內方面由於作者質與量均不足,相關媒體過多,大家搶作者的結果使得許多「不夠專業」的人也開始執筆,所以文章品質低落、甚至都在「炒冷飯」。加上作者專業素養不夠,導致每本雜誌內容都是大同小異,相關主題報導大家輪流做。事實上資訊領域十分寬廣,由國外雜誌的文章亦可得到明證。
前面提過由於作者嚴重不足,所以也產生2種情形:一是由編輯部抓刀,通常此類文章作者署名就是「編輯部」,文章內容也乏善可陳,一般都沒啥看頭。二是大量「非專業人士」執筆,文章內容光怪陸離,盡是雞毛蒜皮之事,與現今廣播流行的八卦、哈啦打屁可以媲美。舉例來說吧:網路e世界的李中,文章都在談論其父小野的電腦學習過程,OK!也許我們「勉強」可以得到一些「電腦新手的學習過程心得」好了,或者你說這是充滿「人文」氣息的文章也可以啦,不過筆者倒覺得「數位時代」裡「陳豐偉」專欄才真是把「internet」跟「人文」做了完美的結合,筆者每次看完都「自嘆不如」﹗二者之間年紀差不多,為何有如此差距?我的解讀是:陳豐偉從「南方」開始投身網路已久,加上他自己對網路生態、人文的關懷和獨到見解,經過多年沉澱後寫出來的文章自然功力十足﹗反觀李中,也許他是天才、才華洋溢,但是對網路的觀察及用心都不夠,所以文章才會如此膚淺﹗他的文章刊在報紙、甚至出書都夠資格,但是擺在Internet這個領域,個人認為還不夠格。就像你叫莎士比亞來寫Internet一樣,非先有數年觀察功力,難成氣候。
或許這也就是張忠謀先生所謂:「網路無法累積知識」的答案,因為網路時代所提供的「資訊」太多,良莠不齊,如果不能明辨慎選,一昧照單全收,毫無益處。只不過是「Garbage in,garbage out」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