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6 22:56:19marven

小飛得文章

每次師訓,我總是很興奮,因為又能跟大家分享到不同的東西,又能跟大家在假日這種輕鬆的時間裡凝聚在一起

我們首先探討到"家長座談會"
Marven舉了一個地圖論來闡述"前瞻性"的觀念,我一邊聽一邊想,沒錯,我們的的確確是必須時時提醒自己要汰換自己老舊的地圖跟認知,抬頭看看現在的環境是什麼,
以前的小孩與現在的小孩的確是大大的不同了啊!所以難怪為什麼我們以前的孩子這麼簡單,現在的孩子由於生活物資的過於滿足而變得比以往複雜。
以前的家長認為老師是第一,完全配合老師!現在有些家長反而認為自己的教育理念比起擁有系統式經驗式的教育理念來的重要,加上現在的工作不如以往簡單,而來得難以時時配合。
以前的教育可以是斯巴達教育,現在的教育不如小孩的心情來的重要。( It’s ridiculous!)

我做了插班生入學測驗報告有三年多的經驗,常有家長看到成績非常難以致信,什麼緊張啦,孩子小一點的時候學英文是能說能唱,非常大方,為什麼結果不如預期???
而我回答,我們給予孩子大量的in put,也就是所謂的聽力、閱讀、寫作、口說,更是所謂的課程規劃內容,但是孩子往往給我們的out put,也就是呈現出來的結果,是會縮小的,環境不給予孩子生活化習慣性的口說機會,更別說天天聽到英文了,所以我們的孩子常會變得考試機器,讀寫能力大大的超越口說能力,然而讀寫能力又與聽說能力有著密切的連結,如果生活環境不允許,又加上教材及作業沒有這分面的設計與要求,孩子學了其實也等於沒學,優秀的時效性相當短,往往只限於幼兒時期那段沒功課沒學業沒壓力所以有空天天複習英文教材的時間
,上了小學之後呢???學科、月考、安親班、英文課不夠忙,還要安排每天一到兩種才藝課給孩子,試問他哪有氣力及興趣去主動碰英文???年紀小的孩子又比較沒有主動性,我們的家長如果在家無法陪伴,孩子的進度要怎麼做再一次的做複習???
所以所謂的learning curve會隨著他年紀的增長而下降是很正常的。
也恰好是Marven說的:贏在起跑點,卻有可能輸在終點!

而大必佳的教育理念,正是如此!
我們把孩子的技能做切割,致力要求孩子們外在感官的reading、listening skills,與內在實力的writing、speaking skills.

第二個論點是"外師的迷思"
台灣有太多的家長認為,把孩子送到全外師或全英語的環境,是最正確的選擇,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的看法是:
1.我碰過太多的例子,其一是Alice,她小二,插班前媽媽說她之前上很貴的美國學校,享受所謂的"浸泡式教學",但是問題後來發生了,一年之間媽媽問學校女兒的學習狀況,一問三不知,再來,女兒的成績非常難看,似乎什麼也沒學到,而且行為規矩越來越差,後來發現,她女兒在教室裡面是獨坐一角,老師跟班上在教室中間上課,完全沒人理會Alice,而Alice也不像受罰的樣子,後來了解是她規矩差老師不理她了,媽媽相當的生氣,才有緣的轉來我的班上。
其二,William,她的母親在我們講解插班測驗結果的時候居然哭了起來,說著自己的兒子一開始很優秀也上課上的很開心,但後來發現他的程度等於沒有程度,她去了解才發現自己的兒子一點也聽不懂外師的教學,只是身旁的同學做什麼說什麼,他就跟著做什麼說什麼,而這也是因為一間相當有名的,標榜全外師教學的同業給台灣家的的迷思。

2.在母語為主的社會裡,家長還是會用母語跟老師溝通,
這是最直接的方式。再者,如果家長們與外國老師做孩子的教學溝通,家長們是否真的能接受外國的教育理念與方式?是否能擁有外國式的家庭教育???

3.以國外為主軸的教材,是否真的能切入台灣小孩學英文的重點???孩子們學了之後,是否真的能與自己的生活做聯想???

4.我並非排斥全外師的環境,但我直覺得以為,它只適合自主性強烈的孩子,而且需要教師引導,細心教育的孩子


5.外師的確是佔孩子們學英文裡重要的一環,它與中師是相輔相成的,外國人有天生的優越感及快樂,是中國人大部分不能時時擁有的,孩子們接觸外國老師,會學習到不同文化的幽默感更加有機會聽見自然的外語發音。

結語:
全英語的教材就等於全英語的環境,並非要給予孩子們全英語的溝通,否則孩子要如何直接表達最真實的想法?
而Marven給我們看的敦煌的網頁裡有介紹,專家提出,母語與第二外語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母語不好,要如果表達?如何做直接聯想?如何做閱讀理解???

加上大必佳的教育理念:文法不切割。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教材讓我們的孩子們在第一年的學習裡就擁有正確的時態觀念,因為我們不可能聊天只講現在式,有很多很多的做過什麼,或計劃將要做什麼。
大必佳:時態是一切。

Marven說:Success is a hobit.(成功是一種習慣)
而大必佳也堅守這個信念來教育孩子們,
優秀,絕對會是一種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