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0-13 03:01:15@
我的和番日記之花序 匈牙利人與滿族同源3
不少北方民族族名也轉化成Magyar人的姓氏。如:Bokor(仆骨)、Csibi(契苾)、Horv?th(賀拔)、Kocsis(高車)、Kov?cs(庫莫奚)、S?pos(須蔔)、Szekeres(思結)、Szima(悉萬)、Sz?ll?s(樹六于)、Torok(同羅)。其中又以Kocsis最有語言研究價值。《魏書·高車傳》說該族使用的車輪高大,才得名‘高車’;而匈牙利語Kocsis是‘駕車人’,Kocsi就是‘車’。由此可見‘高車’本義是‘車’,而不是‘高大的車’,歷史記載中以‘漢義’附會‘胡音’的情況實在太多了。
Magyar人出自滿洲也有地名線索可考。西元七??年左右,靺鞨民族建立文明著世的‘渤海國’。《新唐書·渤海傳》說渤海國‘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鄚頡府領鄚、高二州’,《中國歷史地圖集》則標明‘鄚頡府’是在哈爾濱周邊地區,‘鄚州’就在‘阿城’(舊名‘阿勒楚’或‘阿什河’)地方;而‘鄚頡’顯然就是Magyar之音。
Magyar人西遷的原因和時代也有線索可循。唐帝國興盛後,對遼東和朝鮮半島用兵近三十年,北部靺鞨族與高句麗結盟抵抗,並曾重創唐軍。後來高句麗—靺鞨聯盟敗滅,導致抗唐的靺鞨強部出走,就此失聞於中國歷史。《新唐書·黑水靺鞨傳》記載:‘王師取平壤,其眾多入唐,泊咄,安居骨等皆奔散,寢微無聞焉,遺人迸入渤海。’即是這段歷史,二百多年後出現於歐洲Magyar人,可能就是這些西遷的靺鞨後裔。
隋朝和唐朝是兩個姻親家族先後統治中國的皇朝,隋朝的亡國之君楊廣與唐代的開國帝王李淵是姨表兄弟。楊李這兩個北方軍人世家長期與異族通婚,因此兩朝對異族文化和人材都有寬容的精神;而職業軍人的家族背景,又使得他們在追求軍事成就上表現出特殊的進取心。隋唐兩朝的軍事活動中,唯有‘遼東戰爭’都進行得極不順利。是隋煬帝屢征高麗不果的人禍,觸發了全國農民大起義,斷送了原本興旺的隋皇朝的命脈。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當政十八年後,恃國力強盛,置前朝之鑒於不顧,開始了另一場纏鬥不休的征東戰爭。在高句麗—靺鞨聯盟中,具備國家形態的高句麗王朝,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而被利用的靺鞨部落,卻又不知進退地從事軍事蠻幹;在長達一代人的抗唐戰爭中,既耗盡了唐帝國的精力,也給自己引來了滅頂之災。
唐初連續的征東戰事中,以第一次(貞觀十九年,六四五)的期待最高,聲勢最隆。那時,唐太宗因解決突厥和收服西域,而躊躇滿志。開國元勳,如李勣等正年富力強。後起之秀,若農家子薛仁貴已顯露頭角,在軍中任下級軍官。歸附的各族酋帥,如突厥族的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靺鞨族的突地稽等人,也都為太宗的恢宏氣度感召。在挾開國之盛勢,集各族之英豪,內政外交諸事順遂的形勢下,太宗決定親征高麗,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東北地區領土問題。
唐軍的算計亦極盡緻密,它計畫以營州(今朝陽)為陸路基地,春季開始行動,於夏水氾濫之前搶渡遼河,迅速攻取今撫順、遼陽等要地。海路出山東半島,襲取遼東半島南端之金州。然後南北夾擊,拔除遼東灣北岸弧形通道上的據點(今鞍山、海城一帶),打通通往朝鮮半島之最短線,力爭夏季進入朝鮮半島,隆冬前結束戰爭。然而,北部靺鞨部落出乎意料地介入,挫敗了這一戰略企圖的實施,使得唐太宗敗興而歸,一場本擬速決的戰爭就此一拖便是幾十年。
這場戰爭空前殘酷,唐太宗親臨前線,救死扶傷,激勵士氣。如突厥貴族阿史那思摩‘為流矢所中,太宗親為之吮血……,未幾,卒於京師。’又如‘[契苾]何力……中賊槊,創甚,帝自為傅藥。’而決戰正在安市城(今海城南)外進行時,‘靺鞨眾十五萬來援’,靺鞨軍以優良的箭術重創唐軍,太宗亦為毒箭中傷。事後太宗對投降的高麗軍寬大有餘,而對逞勇好鬥的靺鞨部眾恨之入骨,竟‘誅靺鞨三千餘人’。唐軍圍城三月,卻無力再戰,遂於九月撤軍,征東戰事半途而廢。歸途中大雪紛飛,將士饑寒交迫,太宗與將士同甘共苦,但情緒極為沮喪。以後的東征也都不順心,四年後太宗因箭傷死去。
Magyar人出自滿洲也有地名線索可考。西元七??年左右,靺鞨民族建立文明著世的‘渤海國’。《新唐書·渤海傳》說渤海國‘地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鄚頡府領鄚、高二州’,《中國歷史地圖集》則標明‘鄚頡府’是在哈爾濱周邊地區,‘鄚州’就在‘阿城’(舊名‘阿勒楚’或‘阿什河’)地方;而‘鄚頡’顯然就是Magyar之音。
Magyar人西遷的原因和時代也有線索可循。唐帝國興盛後,對遼東和朝鮮半島用兵近三十年,北部靺鞨族與高句麗結盟抵抗,並曾重創唐軍。後來高句麗—靺鞨聯盟敗滅,導致抗唐的靺鞨強部出走,就此失聞於中國歷史。《新唐書·黑水靺鞨傳》記載:‘王師取平壤,其眾多入唐,泊咄,安居骨等皆奔散,寢微無聞焉,遺人迸入渤海。’即是這段歷史,二百多年後出現於歐洲Magyar人,可能就是這些西遷的靺鞨後裔。
隋朝和唐朝是兩個姻親家族先後統治中國的皇朝,隋朝的亡國之君楊廣與唐代的開國帝王李淵是姨表兄弟。楊李這兩個北方軍人世家長期與異族通婚,因此兩朝對異族文化和人材都有寬容的精神;而職業軍人的家族背景,又使得他們在追求軍事成就上表現出特殊的進取心。隋唐兩朝的軍事活動中,唯有‘遼東戰爭’都進行得極不順利。是隋煬帝屢征高麗不果的人禍,觸發了全國農民大起義,斷送了原本興旺的隋皇朝的命脈。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當政十八年後,恃國力強盛,置前朝之鑒於不顧,開始了另一場纏鬥不休的征東戰爭。在高句麗—靺鞨聯盟中,具備國家形態的高句麗王朝,在政治上居主導地位。而被利用的靺鞨部落,卻又不知進退地從事軍事蠻幹;在長達一代人的抗唐戰爭中,既耗盡了唐帝國的精力,也給自己引來了滅頂之災。
唐初連續的征東戰事中,以第一次(貞觀十九年,六四五)的期待最高,聲勢最隆。那時,唐太宗因解決突厥和收服西域,而躊躇滿志。開國元勳,如李勣等正年富力強。後起之秀,若農家子薛仁貴已顯露頭角,在軍中任下級軍官。歸附的各族酋帥,如突厥族的阿史那思摩,契苾何力,靺鞨族的突地稽等人,也都為太宗的恢宏氣度感召。在挾開國之盛勢,集各族之英豪,內政外交諸事順遂的形勢下,太宗決定親征高麗,以一勞永逸地解決東北地區領土問題。
唐軍的算計亦極盡緻密,它計畫以營州(今朝陽)為陸路基地,春季開始行動,於夏水氾濫之前搶渡遼河,迅速攻取今撫順、遼陽等要地。海路出山東半島,襲取遼東半島南端之金州。然後南北夾擊,拔除遼東灣北岸弧形通道上的據點(今鞍山、海城一帶),打通通往朝鮮半島之最短線,力爭夏季進入朝鮮半島,隆冬前結束戰爭。然而,北部靺鞨部落出乎意料地介入,挫敗了這一戰略企圖的實施,使得唐太宗敗興而歸,一場本擬速決的戰爭就此一拖便是幾十年。
這場戰爭空前殘酷,唐太宗親臨前線,救死扶傷,激勵士氣。如突厥貴族阿史那思摩‘為流矢所中,太宗親為之吮血……,未幾,卒於京師。’又如‘[契苾]何力……中賊槊,創甚,帝自為傅藥。’而決戰正在安市城(今海城南)外進行時,‘靺鞨眾十五萬來援’,靺鞨軍以優良的箭術重創唐軍,太宗亦為毒箭中傷。事後太宗對投降的高麗軍寬大有餘,而對逞勇好鬥的靺鞨部眾恨之入骨,竟‘誅靺鞨三千餘人’。唐軍圍城三月,卻無力再戰,遂於九月撤軍,征東戰事半途而廢。歸途中大雪紛飛,將士饑寒交迫,太宗與將士同甘共苦,但情緒極為沮喪。以後的東征也都不順心,四年後太宗因箭傷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