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我味] Review of 青蛙裡的木瓜蛋
看了之後想不起我有寫過這樣的東西,就某些部分的成熟度甚至超越了現在的我,只是當時很多用詞和鋪陳都非常的生澀,雖說這牽涉到創作當下的環境、心境與能力,不過我想若有機會會把它改得更完善的~~
單就內容而言,是一部曾讓自己頗為動容的著作~~
過了這幾年,官網消失了,出版社也倒了,書也大概買不太到了,當時的朋友繼續在文壇努力而我已經步入奴隸般的中產階級,近來更等著金盆洗手當一個好爸爸~~
我想就趁大肚子的某佩即將邁入第34週時,稍微review一下這些讓人懷念的過往...
出版序1 陳約瑟
為何不是木瓜裡的青蛙蛋?
▓真摯之筆
在老歐洲的昏黃暮色中,卡夫卡的小說首次映照出現代人的困境,而後這樣瘟氤氛圍醞釀出村上春樹的哀愁咖啡、米蘭昆德拉的鄉愁酒,一杯杯一本本讓當代男女在台灣都會化的過程中浸淫閱讀、聊解焦慮。
但針對台灣風土的茶種究竟何在?
六七年級小中產發皇過程中的觀念斷裂誰來彌縫?
隨著經濟的腳步,台灣都會益發現代化,當代男女超脫父執輩的一味奮勉,首次勤於消費人生與愛情。但卻不免發現我們對愛情、生命的體感溫與歐洲、日本存在著明顯的氣候差異。
不同於歐洲的人本冷僻和日式的靦腆練達。當代台灣男女是熱情於一次次戀愛,卻也一次次大意地和真摯錯身的。
我們怎能一面觀照著西方的思維鏡像而對自己的生命題目視而不見。
小說是為了凸顯生命現實而存在。
飲料是為了提襯生活本質而烘培。
《青蛙裡的木瓜蛋》可說兼具二者之美。(與飲料何干係,賣個關子留待小說自己解謎。)如同溫潤的茶飲、咖啡,在啜飲的同時頓悟自己內在的不安,閱讀本書主人翁阿克的回憶叫我們重新思索愛情在生命中的意義;當然也再次為感情的苦澀驚懾。
日前收到馬克林為其作序的邀約,筆者與作者固有創作私誼,然不諱言身為類小說中人是否能夠適切評價大眾的/愛情的文本尚有疑義,亦有各種社群意見需要顧及。但在原稿閱畢後便毫無疑問的決定動筆,因為在令人動容的閱讀後,覺得略盡推陳本書之力確實難免。也藉此聊表共修間的祝福。
▓以愛情孕育的生命之卵
《青蛙裡的木瓜蛋》題目怪異、玄思滿腹。初讀來不甚光鮮亮麗,但是有如「慢火水煮蛙(慢火能將鍋裡的青蛙在不自覺中煮熟)」。隨著慢火行文,捧卷過半,內心竟給煮得緩緩漾動。
不賣弄時尚流利,不玩弄消費符碼。馬克林以溫柔之筆重回生命現場。沒有刻意的在地場景渲染,沒有太多的扁平角色熱場。故事橋段反應正處在青年高原期的作者的儆醒。擁有絕大的意圖要釐清現代愛情的浮光掠影。精心安排的對白恐怕堪為絕色;每每在來往語絲中泛出鋒芒:「…姐身上有半個妳的存在。她死了,妳還活著,可是卻有一部分的東西也跟著死了。」「阿克,你說得沒錯。雖然只有一半,可是,人死過一次後,就不會再想死了。」不時向村上愛情小說致敬(因為這是作者為之感動而不能割捨的),呈現地卻的是差可比擬英倫才子艾倫狄波頓的通達洞見。
絕緣於都市強烈的脈衝,主角阿克在虛無中尋找意義,且和時下愛情故事不同,很特異地去談責任、去追究婚姻、甚至去暴露死亡。散文般的構造頗符羅蘭巴特氏之見,文本並未有果核一般的主題,乃是如同剝落一片片洋蔥,每片洋蔥皆有意涵,一片片的劇中人省悟組成全文的實體。
全文配重,初期由於作者猶在做初試啼聲的探索,發展較緩,而後在故事男女作出關鍵決定時漸入高原(阿克和秀玲對位變化所引發)。作者自承:那是幾乎任角色們自己走出自己的心路的結果,而給閱讀者的感動也隨之而來。
阿克、津、麻采、柏仔、秀玲,書中人各據有現代人的一方觀點,或者世故婉轉、或者滄桑冷淡、又或者溫情犬儒、又或者犀利無礙,寫得既是作者也是讀者。書中男女一次次的緩慢來往辨證,像是一盞盞路燈一樣的東西,引導著主角不斷的成長和回到生命的初衷。
▓勤於說情的當代男子
在媒材普及、創作意識高漲的現在,私所認識的馬克林是很典型的小中產創作人,喝咖啡、玩攝影(贅言一句:人很帥)。時時處在工作狀況內,卻也耽於思考生活的片段。不同於好些過於歡樂的雅痞,這名創作上的鄰人是很負責任的,雖然他很自謙的認為創作未熟(私認為是礙礙含有天份寶藏的,也請讀者勸他再寫下去),但對於小說中的說情道理,他還很認真的問道:「怎麼樣?有沒有道理。」
難免覺得故事中眾人(特別是阿克),很神似馬克林,他有一副新好男人的開放胸襟和溫婉感情,物理相關背景的他禁不住說理清晰,基督徒的忠實基礎讓他在寫愛情時多了份認真,中產的犬儒讓他如此世故於不批判人性帶來的惶惑。這使《青蛙裡的木瓜蛋》全文切切實實的成了馬克林式的文本。
若真是傾內在之作,每個作者的第一本書總是足以洞見其人。
早先筆者工作方便之故曾向出版社推薦馬克林書寫類型小說,這也成了他的第一本出版作品,但是由於這樣的介入,筆者敢於大聲推翻:馬克林真正的第一本書應為您手上此書,謹此祝福他的創作不絕於此。
出版序2 愛在月迷津渡時作者 陳魚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篤定認為,愛情如果美好,一定是因為沒有結果的關係。「得不到的,永遠最美。」電影〈鐵達尼號〉中蘿絲對傑克永恆的思念,不就來自於傑克的死亡,如果鐵達尼號沒有沈,如果蘿絲和傑克結了婚,他們的愛情,最終還是會被時間證明是愚蠢的吧!但世間沒有絕對的定律,包括地球也有毀滅的一天,人的心境,總會永無止境地改變下去,直到死亡。我與現今的妻從結識到結婚,整十年了,我對妻的愛,竟更甚於當初熱戀時。
「最愛和真愛是不同的。」馬克林透過小說中柏仔的口說出,不啻是對現代人自以為是的愛情,一記當頭棒喝!
因此,我完全體會《青蛙裡的木瓜蛋》這部小說中,阿克與津的愛情,其間有一種純粹,甚至超越了愛情,就像《現在,很想見你》小說中,小巧與澪的愛情,簡直叫讀者的情緒,也一塊延伸到「阿格依布星」上去了;至於消逝了的秀琳,我私下想像她也去了「阿格依布星」吧!馬克林替讀者保留了一份美麗的期待。誠然,期待的心境,其間就包括了受傷的風險,但同時隱藏幸福的機率,人生的樂趣,不就是這麼建構出來的?
後記
馬克林,肯定是個深度解構愛情的作家,並且深諳愛情與同情的分界。我繼續期待他的下一部大作了。
獻給過去的那七年,摸索愛情的年代。
這篇小說完成於二○○四年底,我廿多歲,看了一些村上的書,想了一點關於男女間的微妙關係,那時,正值一個理性與感覺猛烈衝突的爆炸點,對於愛情的道理依然懵懂,心中卻有種感動正趨於成熟、膨脹,然後溢滿了出來。我體悟到,若在那一刻不趁機裝盛,某個生命片段的記憶勢必將流失與遺忘,於是趕忙提了筆,寫下一個竭盡溫柔的故事,關於愛情的荒謬與滑稽。
名為鳳凰的文學比賽予以動力,助我在短短一個月內完成了它。活著與死亡,完整及殘缺,「青蛙裡的木瓜蛋」這篇小說內容迴繞著這些話題打轉,其中交錯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邏輯與直覺性的抽象描述,是筆者隨性而天真的任性筆調,至於小說名字為何如此命取,除了一點惡作劇之外,更有許多諷刺的深意,讀者在文中,可以嘗試去理解那種強烈的情緒對比,和對應的滑稽。
文字可以凝結作者的感動。
新釀,一半青澀,一半令我醺醉。
寫作那年的冬季不算太冷,溫度涼得恰好,寫的過程格外令人享受,縱然筆力青澀,但寫到越後頭,就越發現小說本身已具備生命,它再也不在乎文字的表達,反而主動變成了演出者帶領著我往前看下去,此時的我不單是一個創作者,更是一個觀眾。小小的螢幕上,克哲、津與秀琳等人躍出文字,開始上演真實、無奈、充滿笑與淚的壯闊人生。
完稿的那一天,正是2004年的最後一日的早晨,我聽著游鴻明的曲子「一千個晝夜」,靜靜地寫、看這個故事的完結,心中滿懷煦暖的厚重感動,縱然因為鈍劣的寫作能力而讓小說不夠成熟且優秀,但若缺了這份笨拙,這故事就沒辦法真正完美,我感謝這份青澀,它反應了一種誠摯。
《青蛙裡的木瓜蛋》的完成,感謝Joker及Zany,兩位小丑。
Joker(Demonmk)是高中以來的老友了,雖然如今他我分走兩條不再交集的路,但追尋理想的本心,我想從那個夏天至今、甚至到未來都沒有變。本作名字起先是他替我想出來的,最早也發表在一起創立的新聞站台〝筆、麵包、夢想餡〞上,筆鋒走向亦是他推薦我村上春樹的書後衍生而出。因此無論如何,這部作品有一部分他的靈魂。雖然少,卻確切存在。Zany(偉橋)是陪我完成這部作品的朋友,一同奮戰寫作的袍澤。當我許多次不順即將放棄的時候,都是他鼓勵我繼續下去。他本身也是位深具野心的寫手,所撰《魔界巡狩日誌》及《小丑紳士》亦是難得佳作,承蒙他看得起我這部拙著,讓它得以在我的軟弱與膽怯下穩住腳根,慢慢成長、擴展,逐漸成型為一無悔的小小世界。
感謝提督工坊、無名小站版友、圓夢和鳳凰幫等的朋友們,你們予以的指教和支持都是無可抹滅的回憶。也謝謝陳魚及約瑟的作序,光光與映晴兄妹在音樂與動畫上的幫忙、紅刺蝟與薩琳娜的專業攝影、綺芬網站的製作及編輯菜菜、佩宜與蘭茜的辛勞。若本篇小說有幸能讓讀者有了些許共鳴,或是因閱讀文中論述而豁然開朗,相信那是筆者在自我實現外的,真正的感動。
馬克林2006/6/12
我也有>///
這本書我有耶!!!!
我........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