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轉移 2014太陽能三大趨勢成型
2013-12-20 | ||
在綠能產業中,太陽光電一直是被寄予厚望的乾淨能源。只不過自從2011年的歐債危機與市場嚴重供過於求等不利因素相繼衝擊,導致太陽光電市場面臨第二次蕭條期。然而隨著日本市場復甦,美國市場逐步起飛,加上中國政府的政策支援之下,亞太與美洲地區正好支撐了歐洲萎縮的市場份額,全球新增容量也出現小幅度的正成長。由於各國政府對於綠能產業的政策逐漸明朗,使得廠商終於再度撥雲見日,太陽能產業鏈價格也逐步回歸穩定。
工研院IEK 能源組經理王孟傑指出,太陽光電產業於2012年之前,以政府電力收購制度(Feed-in Tariff;FiT)等鼓勵政策為主要的成長驅動力,能提出優渥收購價格的國家,就可能具備市場吸引力。然而儘管整體太陽能發電系統的安裝數量持續增加,但成長率有限,價格又迅速下跌,使得2012年的市場規模達到近年來的最低點。 然而2013年成為太陽能產業谷底翻紅的關鍵契機。由於產業鏈價格穩定,安裝量持續增加,此趨勢帶動市場產值再度上揚。其中以日本、中國大陸的成長幅度最大,而美國市場也漸趨穩定,這成為了帶動太陽能市場成長的重要動力。預期2014年將持續這波成長動能,市場也可望達到新的高峰。 綜觀2013年,全球太陽光電市場微幅成長,由中國、日本、美國領頭,補足了歐洲萎縮之市場。而台灣廠商在雙反爭議與新市場地緣之利的影響下,產能利用率幾乎滿檔,產值也自谷底攀升,這樣的趨勢,預計將能延續至2014年。而儘管太陽光電產業逐步回溫,但市場也出現了三大趨勢,各廠商不得不謹慎應對。 趨勢一:市場由歐洲轉移至亞太、美洲。由於政經與市場環境與歐洲大大不同,廠商必須盡快調適。 趨勢二:太陽光電市場經營由FiT模式,移轉為非FiT模式。金融產品與儲能為可利用之工具。 趨勢三:產品概念由模組中心轉為系統整合:以均化成本(LCOE)為計算基礎之產品佈局,才能使新技術得以生存。 資料來源:CTIMES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