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8 12:04:56MarkHsieh

THE ROAD TO IRONMAN- 後記

 

後記


我不認為有一套特別的方法,使你能夠立刻培養出慈悲或愛這些特質,你不能只按一個按鈕,然後等待它的出現。很多人對我有這種期望,但是,說真的我能貢獻的只有自己的經驗。如果你在其中發現一些有用的東西,希望你採用它,如果你沒有發現什麼有趣的東西,我不介意你的離去。

───十四世達賴喇嘛


花了一些時間整理這些文字,有點不務正業,但這是比賽後的另一個收穫。


這樣的書寫其實不具有文學意義,也沒有什麼訓練的參考價值,大概就是自爽吧!內容很多也很瑣碎,有在進行運動訓練的人可能比較能體會這些文字的感覺,沒有在運動的人,看得會覺得很枯燥。很抱歉,這些文字的設定,一開始是寫給自己看的,要在修改成適合大眾閱讀,也有點懶了。


這樣的書寫不是想鼓勵大家運動,因為運動不見得真的那麼好,有時還會造成運動傷害;也不是想向大家宣教,因為我自己都不相信「有志者事竟成」這類八股;更不是炫燿自己的能力,就像我一直強調的,這真的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這樣的書寫卻帶來意外的效果。當時為了留下一些可供自己回憶的資料,也想要為自己的努力留下紀錄,設定每週一篇心得。為了能寫出心得,會逼自已努力練習,為了讓心得言之有物,會尋找資料佐證,書寫的過程與訓練過程同時並行,讓自己在訓練時能更細心觀察心與身的變化,此舉也讓訓練的效果加倍。事後回想,這與心理治療的機制如出一轍。


眼尖的人可能會發現,訓練後期的心得很多在處理我自己的焦慮。包括賽前的焦慮甚至是死亡焦慮。在自己的training note上曾經寫下這段話「我運動,不是為了讓自己健康一點,也不是想讓自己多活個幾年幾天,只是想讓自己的人生更豐富。如果我因為運動或比賽而發生意外,那可能是因為訓練不足或高估自己的狀態,請不要怪罪於運動這件事」。現在來看這段文字,可以想見當時有多焦慮。


死亡焦慮不時的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侵擾我們,從幼兒至老人無一倖免,只是你要不要去承認與正視。而我們也都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對抗這種死亡焦慮。成功時你會渡過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失敗時可能會出現所謂的官能症。


我的心靈導師之一 Irvin Yalom提到漣漪效應,將自己的價值觀或一身武藝傳遞出去,正是處理死亡焦慮的方法之一。這中間的因由不在此贅述,否則又是“落落長”的一段話。書寫可以達到這種漣漪效應,私心也想達到這樣的效果。當然第一個對象就是我兒子。


心想如果有一天兒子指著獎盃問我

「老爸,你怎麼辦到的?」

我會怎麼回答他?

不想三言兩語的告訴他像是「只要你努力就可以」這樣的話

當然它不見得有興趣會問,但如果問了

這些紀錄或心得,也許可以讓他從中找到一些答案。


過程永遠比結果重要

上帝對人類最公平的設計就是每個人都會死,尼采說死亡最大的好處就是你只會死一次。每個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不需要也沒辦法計較。但是人生的過程卻可以很不一樣。


存在主義所揭示人類四大終極議題,【死亡、孤獨、自由及意義】,皆被我有意無意的在某些篇章中提及。作為一個存在主義不及格的信徒,算是對此一門派致上敬意的方式。


「如果你要贏得勝利,就去跑一百公尺;如果你要體會人生,就去跑馬拉松」。容我斗膽延伸這位已故捷克長跑選手的名言。「如果你想了解人生,就去跑個超馬;如果你想過好你的人生,來試試鐵人三項」。不是老王賣瓜,我知道要過好人生這絕對不是唯一的方法。


想要完成一場馬拉松很簡單,想要跑好一場馬拉松需要下點功夫,其他生活中所有的事物皆同理可證。這是我人生接下來要努力學習的目標。


我喜歡用這種認真的態度訓練、參加比賽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