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24 12:55:29MarkHsieh

THE ROAD TO IRONMAN- Chapter 16 出發

 

THE ROAD TO IRONMAN

CHAPTER 16

出發


Doing what you like is freedom; liking what you do is happiness.

── Frank Tyger


WEEK15


這幾天很小心自己的身體狀況,加上季節變換,千萬不要在賽前生病。醫院在免費施打今年的流感疫苗,也只好先拒絕同事的好意。


Wetsuit test 2

與同事討論了上次穿wetsuit時發生的小狀況,以及可以改善的方案後,決定再下水測試一次。時間、地點同上週。

這次在穿上之前,先在脖子、腳踝、手腕等關節處擦上凡士林潤滑。下水後微拉開衣領,讓水流入wetsuit內,可以讓衣服更貼身舒適。原本就沒有打算長游,短程的距離游幾趟,不要讓肌肉忘記游泳的感覺。輕鬆游每一百公尺的速度約控制在240秒。今天的重點在“脫”,先在室外將上半身的部分脫掉,進到更衣室後,嘗試著用一種較緩慢的速度脫掉下半身,雖然仍不是能順利的脫下,但似乎比上次要流暢些,也沒有抽筋,可能是凡士林發揮其效果。


Tapering

賽前訓練減量應以逐週的方式進行。我沒有按照這樣的規則,一來是因為訓練時間不定所致,二來自己心態的調整也沒有做好。回顧最後這幾週,我用的方式比較像是【跳躍式的調整】,一週維持較高的訓練量,一週減至最低的訓練,讓肌肉群有鍛鍊→破壞→重建的效果。參考超馬訓練的方式,但這方式也會因每個人的體質及心理素質不同而有差異,況且我的方式並非完全正確。這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測試,才能了解自已的身體在什麼訓練下才能發揮最大的功效。


說到測試,回顧這整季的訓練,就像是不斷對身體及裝備進行測試的過程。從假設→實驗→結論→修改假設→再實驗。如此重複一直找到自己與裝備間最適合比賽的契合度為止。除了藉由訓練增加體能,了解自己能力的限制外,各項裝備如何fitting也是重點。賽前及賽中的飲食,如何吃可以將自己的體能發揮到最大,如何吃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如何吃不會讓你在賽中想拉肚子。自行車座艙的設定也是傷透腦筋,尤其是在公路車上安裝aeroobar而非計時車的幾何設定,省錢的結果就是得多花時間來進行微調。跑鞋的選擇亦是,要選擇薄底輕量化的鞋子還是厚底避震較佳的鞋子。這還都只是比較大的項目需要去考量,其他細微的部分像是襪子的選擇,騎車需不需要穿襪?與跑步的襪子同一雙嗎?還是要換不同雙襪子?等問題真的多如牛毛。


不過這些都可以回歸到哲學最初的問題【認識你自己】,而測試就是認識自己的方法。對自已越了解,越能做出適當及正確的決定。不了解自已的,容易做出超過自己能力或限制的事,輕則碰得一鼻子灰,重則賠錢還事小,若引來橫禍則更得不償失;相反的,不了解自己,也容易讓自己陷入懷才不遇的心境。



裝檢檢查

【游泳】

Wetsuit  泳褲  泳鏡x2  除霧劑  防曬油  防摩擦膏或凡士林


【其他】

備用藥品  透氣膠布  毛巾x2

【自行車】

腳踏車  攜車袋  水壺x3  修車工具  內胎x2  CO2充氣鋼瓶  手套  袖套(備用)

太陽眼鏡  安全帽  車鞋  車襪  車褲  三鐵上衣  壓縮小腿套(備用)


【跑步】

跑鞋x2  襪子  上衣(備用跑褲  手持小水壺  號碼帶  帽子


【補給品】

power gelx9  BCAAx10  鹽錠x10  維他命發泡錠x4




上週帶著自行車去進行健檢,技師說「鏈條再不換,隨時都可能斷」。消費者最受不了這樣的威脅,但又不得不買帳,萬一比賽時被他說中,可是叫天不應叫地不靈。除非你有工具測量鏈條中每目的間距,可以約略知道鏈條的壽命,不然還是得乖乖聽話付錢。


將所有裝備整理至定位需花費一番功夫,將這些裝備打包出門又得花一番時間。雖然此次與家人一同從台北出發,至花蓮逗留兩天半後,我需獨自背著行李及扛著一台自行車前往台東,因此需要選擇一個方便攜帶拿取的袋子。出發前一晚,在家中反覆換了幾次袋子才決定好用哪一個。即使列了裝備清單,行李與攜車袋也都就位,直至上床睡覺前,仍會不斷檢查,行李開了又關,關了又開,東翻翻西找找,腦中無法控制的強迫思考還有沒有落掉什麼忘了帶。


新手的心情就是如此。所有訓練與準備皆已底定,剩下的就看臨場狀況去反應。我想選手上賽場、學生上考場、軍人上戰場大概也都是這樣吧!


SWIM:1000M (1HR)

BIKE:0K (0HR0M)

RUN:0K (0HR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