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02 13:45:02marcelmarcel

《絕地救援》:我們參與其中,不再受困螢幕之外



        

 對於太空人的想像
長期以來,太空與太空人的電影承載著我們(渺小的人類)各式各樣的想像與企盼,好萊塢更是亦步亦趨的緊跟著最新的外星探勘技術或嶄新的發現去延伸、構思劇本。也因此,我們得以看到最新的太空艙、太空服裝造型以及在登陸星球後行駛的汽車與種種配備道具。我們也習慣感受太空人獨享的無重力狀態與漂浮在太空艙外進行作業(那怕我們從來不曾真正確定這些艙外作業所為何事,但我們樂於接受他們某種程度的「裝模作樣」。)
那些與外太空有關的電影 
在近年一趟趟的太空旅行中,我們經歷了參照真實樣貌的《地心引力》、《星際效應》,更多是半架空的虛擬環境,如《星際異攻隊》、《星際爭霸戰》、《普羅米修斯》等;除了《地心引力》,我們鮮少將焦點轉向太空人,更多是太空奇觀。不論置身其中的演員與所發生的事件具備戲劇張力與否,我們都可能不需要太過在意其背景環境。在這層意義上,我們不得不將宇宙科幻電影歸為某種劇場表演,儘管依然令人感到浩大、感到目眩神迷。
時間旅行 
就算我們將《絕地救援》簡單類比為火星版的《浩劫重生》(當然,麥特戴蒙的幽默演出比嚴肅的湯姆漢克討喜許多。) 卻無論如何能夠分別出彼此不同的著重:後者無疑是一部著重於趟時間旅行的電影,在這層意義上,《浩劫重生》或許更像《星際效應》,而未知與已知的迷航導致了彼此的遺憾有別。
 
角色與所屬空間的互動性
拜完整電影小說之賜,《絕地救援》中的角色與所屬空間關係變得立體,也讓導演雷利史考特能夠與類似電影稍微拉開差異,而更具備科普教育層次上的參考價值。它充滿互動細節:強調了火星地表、臨時搭建的棲息地、太空艙內外、美國太空總署與火箭工程師、噴射推進實驗室、新聞發布處等不同部門間地運作、溝通方式,也透過不同的影像傳輸進行垂直與橫向聯繫。不僅如此,它也展示了各種空間中角色群像各執一詞的憂心,而不僅是過去常看到的,在某一局部單位、單一負責人員進行獨立統籌。
 
是什麼使我們在意、心懸一線?
我們不是為了越來越細緻多層次的3D效果(畢竟他還沒能建造出逼真的立體空間)、也不是為了更近距離的火星地景或是外太空的浩大(我們的視覺隨著好萊塢的技術而漸趨麻痺)、更不是為了種種科學知識、火星探勘的裝置、儀器或美國太空總署裡頭那迷人的科技與背後運作,也不只是麥特戴蒙面對生存種種幽默、機智的反應(然而,誰能不因此愛上麥特戴蒙?)
 
人與人之間
在科幻或類科普電影為了保留驚人的視效或戲劇性反應,而放手讓可能的人性與情感表現貶值成為一連串事件銜接的年代,往往讓我們感動的地方是更純樸而原始的,這部電影重新喚起了久違的紀實質地:它降低了種種事件單純觸發,轉而將大部分戲劇性融入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與情緒、表情之中,與物件的互動。
觀眾與電影之間
在電影劇情中,時間的展延被沖淡了,為了生存的每一步驟與方法儘管勵志,卻也變成點綴的裝飾。每一幕的行動都直探現實生活間彼此的默契、處境與顧慮,並以此串聯起離散在太空四處,包含地球、火星、太空艙之間,在螢幕內的部門總署(像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大家庭)。這次,我們不再受困景致之外旁觀,而是跟著踏上火星地表、在螢幕前感受每個角色身上無語的情感,共享無垠的太空並投入救援決策,成為其中的一份子。
 對太空人的想像
長期以來,太空與太空人的電影承載著我們(渺小的人類)各式各樣的想像與企盼,好萊塢更是亦步亦趨的緊跟著最新的外星探勘技術或嶄新的發現去延伸、構思劇本。也因此,我們得以看到最新的太空艙、太空服裝造型以及在登陸星球後行駛的汽車與種種配備道具(那怕這些裝備與道具充斥著不實的設計,在很大的程度上依然有著寫實的痕跡)。在這段觀影過程中,我們習慣感受太空人獨享的無重力狀態與懸浮在太空艙外進行作業,那怕我們從來不曾真正確定這些艙外作業所為何事,但我們樂於接受他們某種程度的「裝模作樣」。

太空人的生理
 在近年一趟趟的太空旅行中,我們經歷了寫實樣貌的《地心引力》、《星際效應》,更多是半架空的虛擬環境,如《星際異攻隊》、《星際爭霸戰》、《普羅米修斯》等;除了《地心引力》,我們鮮少將焦點轉向太空人的生理。電影中依然可以見到不少內在情感抒發,更多是視覺奇觀。

時間旅行的探索
 我們拒絕簡單類比,就算將《絕地救援》類比為火星版的《浩劫重生》 卻無論如何能夠分別出彼此不同的著重:後者無疑是一部著重於時間旅行的電影,在這層意義上,《浩劫重生》或許更像《星際效應》,而未知與已知的迷航導致了彼此的遺憾有別。另外,更別提《少年PI的奇幻旅程》。

 角色與所屬空間的互動性
拜完整電影小說之賜,《絕地救援》中的角色與所屬空間關係立體,這讓導演雷利史考特能夠對人物及其行為上有充裕的發揮,而有科普教育層次上的參考價值。它充滿互動的細節:不僅強調了火星地表的質地、臨時搭建的棲息地、太空艙內外、美國太空總署與火箭工程師、噴射推進實驗室、新聞發布處等不同部門間地運作、溝通方式,也透過不同的影像傳輸進行垂直與橫向聯繫。不僅如此,它也展示了各種空間中角色群像各執一詞的憂心,而不僅是過去常看到的,在某一局部單位、單一負責人員進行獨立統籌,或者,僅僅恰巧站在那邊。

 是什麼使我們在意、心懸一線?
我們不是為了越來越細緻多層次的3D效果(畢竟好萊塢還沒能建造出逼真的立體空間)、也不是為了更近距離的火星地景或是外太空的浩大(我們的視覺隨著好萊塢的技術而漸趨麻痺)、更不是為了種種科學知識、火星探勘的裝置、儀器或美國太空總署裡頭那迷人的科技與背後運作,也不只是麥特戴蒙面對生存種種幽默、機智的反應(然而,誰能不因此愛上麥特戴蒙?)而是別的,某種更深刻幽微的情感。

深刻幽微的情感
在科幻或類科普電影為了保留驚人的視效或戲劇性反應,而放手讓可能的人性與情感表現貶值成為一連串事件銜接的年代(例如:迫使我們特別專注於某場哭戲),往往讓我們感動的地方是更純樸而原始的,這部電影重新喚回了表情的溫度,戲劇性被點滴注入到每一瞬間的表情與眼神之中,每個人都從螢幕中活了過來,充滿靈性。

人與人之間、觀眾與電影之間
在電影劇情中,時間的展延被沖淡了,變成點綴的裝飾,而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的任何步驟與方法也勢必顯得勵志。每一幕的行動都直探現實生活間彼此的默契、處境與顧慮,並以此串聯起離散在太空四處,包含地球、火星、太空艙之間,在螢幕內的部門總署(像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大家庭)。這次,我們不再受困電影螢幕之外旁觀,而是跟著踏上火星地表、進到NASA總部,在螢幕前感受每個角色身上無語的聯繫,共享無垠的太空並投入救援行動,成為其中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