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民俗】茶香悠悠
取幾片薄荷葉,幾根甘草,一小勺碧螺春,置於玻璃茶具內,倒水,稍等片刻便見薄荷葉如傘般撐開漂於水面,甘草如貝般落於水底,而碧螺春立於兩者間,如一腳踏仙貝、手置綠傘暢游水月洞天的仙子。
入口前先聞其香,淡淡茶香間有種清涼的氣息。酌些含於口中,唇齒間頓有一種清涼入心的感覺,其間還有一中淡淡的甜、微微的苦……如此妙味真讓人神清氣爽啊!
此茶是我自創的,閒暇間總喜歡弄些養心滋肺、性情溫順的中藥來泡茶喝。去年冬日就用絞股藍、甘草、黃芪等混了泡茶,還到處游說朋友跟著一起喝。雖未必有啥特別的功效,但這品茗的過程中感受到的那種樂趣卻是文字無法道盡的。
飲茶有兩種方法:一種為清飲;一種便是混飲。我這樣的喝法大概算是混飲了。清飲是指茶中不加任何有損茶味與真香的配料,單單用開水泡茶來喝。清飲比較講究,一般分為四個層次:喝茶、品茶、茶藝、茶道。而混飲就隨意多了,任你在茶中加糖、鹽、水果、草藥……愛怎麼喝就怎麼喝。
周作人先生說;“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我是隨意之人,他的這隨意之論剛好合我口味。
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飲品之一,其歷史悠久。它發乎神農,《神農本草》裡就有“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的描述。
講究之人品茶,從選茶葉、茶具、乃至泡茶的水、水的溫度等都要精心挑選的。有“茶博士”美譽的陸羽著有一書《茶經》。在他看來,茶的上下,除了茶葉以外,還要講究水的選擇,他認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又判各地的水,以楚水為第一,晉水為最下……除了葉與水,他還講究煮法“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又把沸水分為三沸。在他看來水煮至三沸為最佳,不可再多,否則便老不可飲了。這樣喝茶的人對茶具自然也會考究了,在他看來茶具也有三六九等,各具千秋。
其實陸氏在寫《茶經》時,他是不知道後來還會出現很多種茶葉、茶具,還有出現礦泉水,純淨水等,更沒想到除了炭爐以外,還有天然爐、煤氣爐、電磁爐等,所以現在再照他的理論來飲茶是不合實際的了。
不過,品茶之道還是一致的。人雲:茶中帶禪,茶禪一味。尤其是文人墨客,以茶香、書香、墨香置於一身,以示性情怡然高雅之氣。
徐禎卿《秋夜試茶》“悶來無伴傾雲液,銅葉閒嘗字筍茶。”戴昺《賞茶》“自汲香泉帶落花,漫燒石鼎試新茶。”鄭板橋“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現代喜愛喝茶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不過除了茶,如今還有咖啡、可樂等更多的飲品,似乎喝茶不在是唯一的選擇。
我就是喜咖啡多於茶的人。頭昏目眩,四肢疲倦之時,煮杯濃香的咖啡,幾口下肚,頓感神清氣爽,倦怠減消。然咖啡性烈,雖入口濃香,過後余味悠長,卻是不能多飲的。所以每日只能喝一兩杯咖啡,解渴還是選擇喝茶的,白開水我是喝不來的。
什麼時候喝得第一口茶是記不起來了。想來肯定是玩累了,渴了,然後跑到父親的身邊從他的手中搶了杯子仰頭便喝,喝下去感到苦澀,又大口吐了……幾次下來苦澀也就習慣了,白開水便覺難咽了。
爺爺喝茶,父親也喝茶,這種祖傳的習慣在我這裡也順理成章的延續了,而且大有勝出之勢。
在他們那時,只是喝茶葉茶,有好茶喝時,瞇著眼喝得是吱吱作響,茶葉差也會把它喝到味淡如水才肯罷休。
我現在喝茶,可謂是花樣百出。首先超市的茶品種之多,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單一個菊花茶就有數十種之多,更別說其它的了,仿佛什麼植物都可以成為茶飲品中的新成員。
選擇多了,再加上我屬混飲者,只要興味沒有沖突的,我都會混了喝。果茶、花茶、草藥茶、養生茶、健胃茶……我是想喝啥就喝啥。
如今茶吧如雨後春筍般,仿佛一夜間出現在了城市的各個角落。以前朋友聚會去酒店或者公園,雖然熱鬧,卻無法靜心談天說地,貼己的話少了那種放松的氛圍更是無從說起。於是選擇茶吧便是最明智的。用餐有可口的美食,期間閒聊時點壺茶,幾碟點心。避開熙熙攘攘的煩瑣,寬松清雅的環境,優美舒緩的音樂,清茶一杯,慢慢品,娓娓道,儼然自得,好不愜意。通過品茶訴懷,使得朋友間放松心情,坦蕩真心,感受那種“普事故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境界。
魯迅先生說過“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必須有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讀了先生這段話,我想我是沒清福可想了。好茶可以買,這喝茶的功夫和那感覺,不是我輩可以輕易做到的,其一我以為茶在日常生活裡,崇尚簡潔自然,不拘一格。其二我生性懶散,喜歡那種“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
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喝茶,只是喜歡在一種寧靜的氛圍裡感受一種空靈虛靜的心境。泡一杯茶,看茶葉在水中曼妙起舞,任茶香蕩漾在空氣裡。手持一茗,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沁入心田時,心靈便能達到一種靜,靜可洞察明激;靜可虛懷若谷;靜可反觀自我……
仔細想來,我只是喝茶,品的卻是茶以外的東西……有時幻想未來,有時反思過去,有時只是以無所思而為,有時又以有所思而為……
這樣看來,我還是在享清福的。
下一篇:【生活/環境/民俗】海洋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