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環境/民俗】臭豆腐和麵包哪個香?
臭豆腐和麵包哪個香?
臭豆腐攤子生意太好,每天油炸時香味四溢,但是對不愛吃臭豆腐的鄰居來說,卻是終日難以忍受的惡臭撲鼻。憤怒的居民向當地環保局檢舉,臭豆腐攤子的老闆挨罰台幣十萬元,心中覺得非常委屈。
過濾異味並不難
炸臭豆腐的味道到底是臭、還是香?答案實在是見仁見智。相對於炸臭豆腐,烤麵包的味道應該比較沒有爭議了吧?也不盡然。同樣位於台灣北部的另一家麵包店,也被受不了烤麵包味道的鄰居檢舉。環保局人員前來稽查,指出:「雖然麵包店飄出的味道,對大多數人來說,是濃濃麵包香,但還是超過標準值,所以依法開罰。」
香味、臭味,民眾依個人喜好而評價兩極。不過,按照環保局的檢查標準來說,非常客觀,只要超過標準值,太香或太臭,都叫做「異味」,必須限期改善。應用目前的環保技術,要過濾掉這些異味並不困難,這是觀念問題,而不是能力做不到。
這兩則案例,引起社會很多討論,但是常被忽略的一環是「敦親睦鄰」的工作有沒有做好?尤其是開在住商混合區的攤販或小店,如果只是埋頭苦幹、認真做生意,大發利市時就很容易遭忌,動輒得咎,一有小疏忽,馬上被檢舉。
郊區大學附近有家知名小店,專賣排骨飯,遠近馳名,生意好到用餐時間都要排隊才能吃得到。小店位於傳統社區。門前正好是一片農田。我曾慕名而去了兩次,發現每次用餐時間就會飄來糞便的惡臭,和當前的美食形成強烈的對比。一位經常光顧的饕客無奈地跟我說:「沒辦法,只要小店一開飯,對面的鄰居就會到田裡施肥……分明是故意要為難小店做生意吧!」
真誠體諒解心結
人際關係的互斥,有時候來自當事人都無法預料的反作用力。有時候覺得自己很賣力,又沒得罪別人,但就是有人故意要跟我們過不去。
異味,可以用現代環保技術過濾分解,人與人之間的心結,就要靠更多的真誠和體諒才能打開。很多時候,解決問題的關鍵,並非只是著重在於味道臭不臭的問題,而是要看對方心裡爽不爽而已。